起承转合:四段式导构图推进建构活动
2020-09-29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三医院幼儿园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幼儿园 杨 帆
问题的提出
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材料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意愿进行构建,是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自主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那么,教师应如何助推幼儿的建构活动?如何把握支持和引导的时机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合作能力?教师在建构中的隐形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构活动中有效的隐形引导能让幼儿在协商、谦让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提升幼儿的多元化发展。但现阶段大班的自主建构活动中常常存在着以下问题:
1.有建构目标但随意性大
游戏前幼儿有初步的建构目标,但在游戏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我们常常会看到幼儿开始游戏时先不加思索地拿各种材料,搭建时却出现搭了拆、拆了搭的现象,或者就一个主题不停地累加搭建——幼儿有搭建的目标,但在建构过程中递进性较弱。
2.有建构内容却无过程意义
大班幼儿会按照个人喜好进行建构活动,但是内容比较单调、重复;有些幼儿游戏开始搭场子,游戏结束拆场子,建构主题不突出,过程杂乱无序。
3.有合作意识却无策略引导
幼儿有初步的合作意愿,知道分工合作,但由于大班幼儿个性较强,游戏目标不统一,分工不明确,导致整个活动无主导、无计划。建构活动中常常出现小朋友们因意见不合而引发争执,从而导致游戏不顺畅或半路夭折。
不难看出,幼儿在建构活动中无目的、无计划,使得原本创造性的建构活动失去了作用和价值。因此,我们开展了以导构记录单为载体,以幼儿具象连续的记录方式,通过“自由组团、导构呈现、对比调整、合作分享”的隐性指导策略,层层递进地引导幼儿有计划、有目标、有准备地进行建构游戏,从而提高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创造想象能力和合作协商能力。
“起承转合”式指导策略
㈠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开启项目,结伴组团。活动的发起是开展建构游戏的必要前提,而发起的内容往往离不开幼儿相关的生活经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以及对建构主题的认同性等,通过记录为活动的开启及开展做好铺垫。
1.找一找,意气相投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朋友圈。在寻找合作伙伴中,孩子们会自由选择喜爱的同伴开展游戏,同时在建立伙伴关系的过程中,获得喜好、取向、认同等基本层面的共识。
2.想一想,生活之源
在建构游戏中,建构的游戏内容多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或是正在进行的活动、或是身边的热点,所以生活内容也是幼儿建构游戏内容的首选。有同样兴趣的朋友圈,使得生活之源的选择也缩小了范围,更方便幼儿建立相关喜好。
3.选一选,集思广益
选一选更多是对于建构活动中材料的圈点和选择。在点兵点将和对材料的罗列中,孩子们可以一边记录所需要的固有建构材料,另一方面为接下来的建构活动提供材料上的支架。
4.空一空,未雨绸缪
不同个体的社会性交往水平不同,个性需求不同,适当留白以支持幼儿游戏中的生成性行为,促进幼儿建构能力的提升。适当的空间可以适应幼儿建构过程中的随机性和调整性,以满足自主游戏的需求。
㈡承: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
承上启下,导构呈现。导构图是依据幼儿的游戏经验及实际操作来呈现的,是对建构行动的一种规划和部署。大班幼儿以形象思维、表白式的记录方式为主,在不同的呈现中以体现幼儿的操作体验为主、教师支持为辅,在建构实践中分析归纳导构图的特点及作用。
1.表格式导构图
表格式导构图是呈现幼儿在建构过程中游戏顺序的调配和安排。如图1、图2中,两组幼儿围绕预构内容按人员、材料、目标分步实施活动,以有主次、有先后的形式有序开展游戏活动。
2.清单式导构图
清单式导构图是呈现幼儿在活动材料上的归类和统计,如图3中材料与数量的对应罗列能帮助幼儿在建构过程中明晰游戏规划和安排。
3.图表式导构图
图表式导构图是呈现活动中人员之间的协调和安排,通过线条划分帮助幼儿理解数字与图案之间的关系(其中数字代表学号,图案代表相对应学号负责的材料),进一步明确幼儿的分工与职责(见图4)。
㈢转: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因需转换,导构调整。导构图在游戏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幼儿的动而“动”。在项目导构图的使用中,需要根据游戏情况对导构图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推进幼儿的建构活动。
1.分工不均,标记号
由于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有的幼儿个性强,不愿讨论、合作,有的幼儿主观性弱,有的幼儿不会倾听,所以在人员分配方面总是出现分工难的问题。通过标识组长和组员,能更清晰个人职责,让建构活动不再零乱(见图5、6)。
2.内容偏离,增或减
建构内容往往与幼儿的自身经验息息相关,在建构活动中,预设内容常因幼儿的兴趣或者经验发生偏离,甚至重构。小组讨论后可以增加或减少内容,使建构活动往幼儿所向往的方向开展。
桐桐最初想搭一个游泳池,但是感觉池子太小,就增加到搭三个游泳池,小伙伴们一人一个(见图7)。
活动前皓皓预设搭“警察局+医院+药店”,而构建时却只搭了警察局,旁边搭了自己的家和小卖部(见图8)。
3.材料不合,替或删
建构活动内容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生改变,导致预设材料不一定适合当下的活动。在活动中,当预设材料不合适时,可用现有材料“以物代物”进行替换;当预设材料过多时,不用按照预设使用,可直接删除多余材料。
玥玥预设用雪花片当屋顶,使用时发现没法固定,就把雪花片换成了砖块和地垫,夹在一起固定起来做屋顶(见图9)。
苗苗预设使用很多材料搭建酒吧,建构时发现部分材料都用不上,只能将多余材料都删掉(见图10)。
4.成效不显,改或清
当建构成品无法展现想要的效果且与预想相差太大时,可以进行协商与调整,使建构作品呈现得更美观;当幼儿对作品难把控、构建有困难时,可以抛开最初的设想,重新设计,从而更加自信地游戏。
恬恬预想构建“森林中的城堡”,由于难用材料表达森林,她便将城堡从整片改成了独幢,难度减小后就容易完成构建(见图11)。
图1.田字格
图2.米字格
图3.清单式导构图
图4.图表式导构图
图5.有圆圈标记为主导者,无圆圈标记为组员。
图6.五角星标记为主导者,圆形标记为组员。
图7.桐桐搭的三个游泳池
图8.皓皓搭的“警察局+家+小卖部”
图9.把雪花片换成了砖块和地垫当屋顶
图10.苗苗删掉多余材料
图11.恬恬将城堡从整片改成了独幢
图12.豆豆将“秘密基地”改建训练场
豆豆想独立完成“秘密基地”,但由于自身能力有所局限,解决不了基地中坦克的构建,他就直接重置目标,改建训练场(见图12)。
㈣合: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攒零合整,分享评价。评价在建构游戏中有着重要作用,以往评价常以教师的“一言堂”为主,而忽略幼儿的主导性。教师应兼顾群体需要及个体差异,以幼儿的表达为主,聚焦于个体、同伴及集体的分享评价,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帮助幼儿内化游戏经验,提高游戏质量。
1.星星点点——对比分享
对比分享是通过对比观察、发现比较,从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彤彤组预设构建“美好的下午茶时光”,对比后发现构建时没有考虑到用同等高度的PVC管,导致桌子高低不平,而用地垫做桌面就更加铺不平整,且容易塌,只能在桌面上压许多小木块保持平稳,所以桌子的四角还是需要同等高度的PVC管才能构建,桌面要用比地垫更硬的材料来保持平衡,比如厚纸板(见图13)。
2.穿针引线——同伴分享
同伴分享通过相互评价、相互建议,从而带动学习、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图13.发现并解决桌子高低不平的问题
涵涵对着项目导构图打√,天天和丁丁看见后也凑了过去,涵涵一边分享一边用笔画,“这个材料用过了,就可以画个√,如果(材料)不用,就可以画×。”同组的天天补充说:“那如果(材料)没有用得很好,就可以画一个√,在√的上面再画一个×。”
3.面面俱到——集体分享
集体分享通过交流讨论、思维碰撞,从而客观评价、转化经验、验证探究。
通过视频、照片回放还原游戏现场,将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呈现给幼儿,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并通过旁观者的视角换位思考,找到游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材料的选取、使用、团队间的合作等。整个活动通过“大家来找茬”的模式进行你言我语的商讨,对后续游戏的调整和设想做了铺垫。
“四段式导构图”之收获
1.从符号信息中解读幼儿的需要——因记录而理解
大班幼儿在导构图中能用图案、文字、符号,以自己看得懂的方式来记录和表达。在活动中,通过幼儿前书写的方式去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以及建构情况。
2.从记录中感受幼儿的需要——因需要而互动
幼儿运用前书写来记录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材料与作品的调整以及建构成品的呈现。在活动中,通过幼儿的记录情况分析判断幼儿的需求,以便支持和引导幼儿解决问题,提高游戏质量。
3.从幼儿材料的变化中理性调整——让选择有依据
材料是开展游戏的物质基础,而游戏中不可预测的现象常导致预设材料不适用。当材料出现问题时,教师不应否决幼儿的需求,要以提问激发,引导幼儿根据当下的游戏体验、生活经验对预设材料进行分析与判断,并通过实践检验让选择有依据,让调整更合理。
4.从目标成果的对比中感受成长——让建构更开放
目标是为了按照计划进行有目的地搭建,幼儿的兴趣点常会因某个契机产生变化,从而导致预设目标的偏离。通过成果与目标的对比,发现目标改变往往与幼儿的自身经验相关,教师应不局限幼儿按照预设目标进行构建,充分满足幼儿的自主建构需求,从而助推幼儿的成长。
“起承转合”导构图式指导策略下开展的建构实践,与建构游戏中幼儿自我记录、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下的指导策略,有效引导幼儿明确目标、明了分工、明晰计划,以满足幼儿的游戏性体验为基础,力行从幼儿实际和游戏需求出发,由以往的静态指导向动态指导迈进,从显性指导向隐形指导迈进,从而更好地将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作为游戏活动的基础。
关注幼儿的建构动向,观察其建构需求,通过有意义的互动、协商与合作,让建构游戏真正成为幼儿自己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