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序渐进,共享成功
——浅谈激活学生写作兴趣的“三步曲”

2020-09-29胡彩英

散文百家 2020年7期
关键词:三步曲克隆文章

胡彩英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二中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如何才能寻找到这活水,让学生在快乐的写作过程中,完美地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写出有思想有见地的好文章,享受成功的乐趣,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我们初步构建了以“相信学生能够成功”为前提安排教学,处处体现“激活学生写作兴趣”的激活学生写作兴趣的“三步曲”。

第一步:读读议议→帮助成功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高中语文阶梯训练——作文十五阶》(1999年,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序言中指出:“‘怎么写’当然重要,但从写作目的来看,‘怎么写’是由‘写什么’决定的,只有在‘写什么’的前提下考虑‘怎么写’,才能真正懂得写作技巧的意义。怎么去教学生作文?那就必然要从积累开始,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

依据这样的理念,可以通过以下的教学流程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这样的教学流程,可以帮助学生积蓄内容,引导深入思考,砥砺思想,为写作奠定基础。

“准备话题”,指教师依据“激趣”的原则,在作文前引导学生去关注、研究一个话题,并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

“准备话题”的实施要以学生亲身体验的兴趣为前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接触话题的机会,使学生在广阔、自由、宽松的氛围当中深层次地去关注、体验话题。

内容话题:克隆技术。

讨论准备:

(1)阅读书刊:《钱江晚报》讨论文章:《什么是“克隆”技术》、《“克隆”,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我看“克隆”热》、《“克隆”与人类社会》、《尴尬的“复制”》、《苦恼“人”的笑》、《“羊”儿啊,你慢些走》、《不必对“克隆”惊慌失措》。

(2)《克隆技术101 问》中的部分章节:反对克隆人的理由是什么,支持克隆人的理由是什么,谁最希望克隆自己,克隆人是否会打破传统的家庭观,普通民众对克隆的态度如何,人的品质是否可以克隆,克隆是否等于百分之百的复制,克隆的爱因斯坦是否会懂“相对论”。

(3)组织介绍克隆技术的专题讲座。

(4)观看美国科幻电影《第六日》。

讨论问题:“克隆”人行不行?

这是一个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热门话题,整个过程,从“备话题”、“谈话题”到最后“写话题”,同学们自始至终保持着热烈的情绪。在准备话题过程中,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等途径,用自己独特地思维方式去审视该问题,从而对克隆技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话题的积极准备,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针锋相对的争辩,其过程具有目的性、清晰性、现实性、丰富性、独创性,体现出每个同学们不同的个性。

“品读材料”,则是指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时间段里仔细阅读与话题相关的“资料库文本”(学生在“准备阶段”搜集,由教师经筛选编印成册。),感受话题,思考话题,并从中积蓄一定的写作内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一篇文章,必须为其建立三个仓库,即直接材料仓库、间接材料仓库和语言材料仓库。只有奠定了扎实的材料基础和文字功底,对其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才能源源不断地供应“米粮”给作文。因此,“品读材料”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应该要学生融入生活、了解生活,学会品读生活、议论生活

作文源于生活,又融于生活。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可见,作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要让学生用自己犀利的目光,不断寻找和积累写作素材。家庭生活的和谐美满、学校生活的多姿多彩,往往能使学生在写作中,唤起其对观察客体的回忆和急于表达的动机,渴望再现生活中的典型环境和事件。

如教师利用课堂五分钟时间,让学生有准备地谈谈身边的人和事,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成立记者同盟会,去采访身边的人和事,还可以组织文学擂台赛、诗歌对拼赛等实践活动,使其意识到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而自己更是一个懂得生活、了解生活的人。

让学生融入生活、了解生活,品读生活、议论生活的形式丰富多彩,但其目的都是挖掘生活的内涵,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也拥有写出好文章的潜质,就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因此,学生会逐渐拥有“火眼睛睛”,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作文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五彩缤纷的生活就能成为每一个同学写作的源头活水。

其次阅读也是写作的一种形式,而对文章的评论更是体现学生睿智的创作火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这些名言都要求学生应广泛阅读。因为书刊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宝藏,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各种信息材料,让他们能够从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思其本质,阅读也是一种写作,不管是正读还是误读,都是读者的一种再创造活动。而对文章的评论则是再创造活动的书面体现。

品读中外名家的经典著作,我们常有如品香茗的享受。这就来源于名作的艺术魅力和奇妙的构思,更在于它能够极大限度让不同阶层、不同口味的读者随意解读。从中能够获得营养,享受快乐,进而让自己产生长久的兴趣,激发创作的欲望。

实践过程:

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向学生介绍一些文章和杂志。例如《中华散文》《美文》《论语》《孟子》《庄子》《红楼梦》《老人与海》等等。

每个礼拜上一节音乐读书课。让学生在音乐地熏陶下,在一种极其轻松、欢娱的环境下,品读美文,《语文读本》里也有许多好的文章让我们去品读,因此每星期课外布置一定的阅读篇目,让他们在这些文章上面图图画画,作好读书札记。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作好优美句子的摘抄工作以及记录下读文章过程中触动你心弦的那一刻感受,使其真正有所感、有所悟。

在45 分钟的读书课时间中,前十分钟师生共读,后十五分钟时间,师生共同探讨美文的真谛,解读生命的意义,展现人性的光辉。在探讨过程中,不少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同学们在众人面前展示了自己对文章的阐释,获得了大家的掌声,在得到大家认可的同时,许多同学灵感的火花不断涌现,往往形成热火朝天的讨论场面。

语文教学不是“1+1=2”的数字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1+1=?”,“?”是永远在改变的,不会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可以代替。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其答案必然是各具特色。

“辩论话题”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同一社会现象,进行争锋相对辩论,以提高作文写作的思辨性。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选取话题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采取人生AB剧的形式,形成正反两方,进行紧张激烈的争辩。在这样的氛围中,正反双方会不断指出对方的漏洞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余佳囡同学在一次随笔中谈论了这件事:“那一天,我突然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从那以后我告诉自己‘我行,我一定行’”。

在以后的语文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该学生积极写作,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体验成功”是“准备话题”、“品读材料”、“辩论话题”的最终价值的体现,能让学生产生精神上的愉悦感,激励他们再创造的信念。

显而易见,学生的成功来自于思想的交流砥砺,更来自于对话题的“有话可说”。如果只为写作而写作,只能使写作与学生的心灵绝缘,让学生失去写作的原动力,也势必让写作教学陷入僵化、死板、封闭无趣的死胡同。

第二步:化整为零→尝试成功

写作是一种必须经过长期实践、反复训练而形成的能力。因此平常的训练不用面面俱到。在作文教学中,可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每次只训练一个技巧点,把整体训练变成重点突出的局部训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尝试成功的乐趣,又可以细水长流,最终达到集腋成裘的目的。

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改变他们的心理来适应教师的教学形式,只有教师想方设法采用多种教学新形式去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采取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种,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技巧训练点”,采用口头作文竞赛、情景模拟表演、广告设计等多种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作文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达到作文训练的目的。

例如为“培养学生敢于求异的意识”(技巧点),笔者还采用过“自我形象设计”比赛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给自己设计一个形象标志,将自己的理想追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内容浓缩在“标志”当中,并用简短别致的语言对所设计的“标志”内涵进行解说。课堂上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许多学生争着到讲台上“推销”自己的形象标志,更有甚者,课后把自己的形象标志画到了语文书上以作纪念。出人意料的是,这堂集绘画、写作于一体的作文课,竟让一些差生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写作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二种,仿写名篇,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从而提高其作文水平。

提高写作水平最根本的方法是兴趣,只有想写,才有可能写好。不能体会写作的快乐,在烦恼和浮躁中写出的文章很难是好文章。不少学生看到作文就怕,有一种畏惧的心理。而仿写实际上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能使学生克服这种“怕写”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增强了学生特别是作文程度较差的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

例如,笔者在“培养学生用细节表现人物的个性”(技巧点)时,让学生以朱自清的《背影》为模本,写一个自己最亲近的人。不少学生写出了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让学生获得初次的成功之后,必然会逐渐削弱怕写作文的倾向。逐渐让学生的模仿过程发生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变化,不断体验创作名篇的乐趣,最终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写作兴趣。

第三步:高峰体验→激励成功。

“高峰体验”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自我实现心理学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之一。他指出:“高峰体验一词是对人的最美好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乐体验的概括。”我们借用“高峰体验”,意在描述学生在作文学习中获得的成功体验。

要使学生获得这种“高峰体验”,在评价作文的过程中,应创设条件,使学生能摘到“成功”的小花。

(1)适度“违心”的表扬。学生的作文,往往参差不齐。对于不理想的,千万不可“判死刑”;对于成绩不突出的学生,更不应“盖棺定论”。其实,一篇作文,经常可以发现一两处“闪光点”:或词语运用恰当,或句子较生动……只要抓住“小不点”进行表扬,也能激发继续写作的兴趣。如一位极不爱写作的同学在《寒假印象》中有这么一段话:

第二天再一起到亲戚家拜年,收收红包。还是一样,嘴巴说:“不用给了,不用给了。”其实心里高兴得比吃了蜜还要甜,然后再慢吞吞地接过来,满不在乎地放进口袋,若无其事地说:“谢谢了,我先走了。”一出门,便急急忙忙地拆开来看看有多少。

尽管这位同学的整篇作文几乎没有亮点,但寥寥几句,就把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描摹地淋漓尽致。讲评作文时,我把它作为典范语段在课堂上读了一遍,赢得同学的一片喝彩。这一读、一喝彩,竟使这位不爱写作的同学获得了从未有过的“高峰体验”。从此,他尝试开始写作,甚至还有文章在校刊上发表。

(2)采用平等对话、幽默委婉的作文评语。随着成长,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渴望别人的尊重、信任。采取师生平等对话、幽默委婉的评语方式,则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欢愉的心态,由此支配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老师的修正和批评。

其实评语不仅仅是老师的任务,我们也可以放手交给学生。

具体操作:

成立批阅小组。在每一次的作文批阅过程中,设立一个责任编辑,负责审核,并总结习作状况,指出闪光点和不足。

写作时要明确写作任务,而在评语时,也要明确评的对象。在分配任务时,为了能全方位评价文章,教师精心挑选几篇习作,各个小组所负责的内容不一,有的从标题、语言、情感观点的角度;有的从结构、材料的角度,具体进行评价,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修改。

这样的流程,学生会有满足感,自己当上了老师,地位改变。其实评语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创作能力的培养。如此多次训练,学生能明白什么样的作文才算好,好作文要注意哪些点,从而利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3)推荐、张贴佳作。中学时代,孩子们很在意自己在班级中的形象。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将每次的最佳作文在班级“文学芳草地”板报上,和评语一同张贴。另外,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还推荐到校刊或一些期刊的中学生园地发表,这不仅能让佳作作者产生成功的“高峰体验”,其他同学也会跃跃欲试,增强写作信心。

学生有了成就感,写作兴趣也慢慢被激发。当然,让学生在获取成功中激活写作兴趣,这只是激趣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必须经过一个全面而长远的过程。

猜你喜欢

三步曲克隆文章
克隆狼
浙江:诞生首批体细胞克隆猪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小学语文阅读“三步曲”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小学作文批改“三步曲”
抗BP5-KLH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