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洽性建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工程

2020-09-28龙秀雄

理论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龙秀雄

摘 要: 意识形态自洽性是社会主体觉醒和科学理性发展的必然产物,主要包括科学自洽性、价值自洽性和逻辑自洽性。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自洽性往往表现为一套特殊的“解释系统”,并通过科学性解释、价值性解释和逻辑性解释等为人们提供认识、理解和把握社会生活等的知识和方法体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由于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内部矛盾必然陷入意识形态解释的科学自限性、价值狭隘性和逻辑虚妄性的现实困境。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洽性建构必须把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解释力、价值引领力和逻辑影响力建设作为着力点,为建设具有强大向心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奠定基础。

关键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自洽性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9-0045-05

意识形态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阶级、政党和集团用以维护或争取其利益的重要精神手段。然而,任何意识形态只有当其被有效表达出来并让人们清晰地感知它的存在时才有可能起作用,也即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必须具有自己的结构和形式,而当这种结构和形式满足相应的要求并形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时,意识形态就具有了某种程度的自洽性。但是,意识形态的自洽性不是与生俱来或者自然生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自洽性往往需要人们进行自觉建构。而且,也并不是所有意识形态都必然满足自洽性的要求,但科学的意识形态一定是具有高度自洽性的意识形态,因为在多元开放和高度理性化的现代社会,只有具有高度自洽性的意识形态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真正成为社会稳定的“思想锚”。因此,意识形态自洽性不仅仅是一个需要科学把握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实践问题,建设具有高度自洽性的科学意识形态,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

一、意识形态自洽性的理论内涵和社会功能

1.意识形态自洽性是社会主体觉醒和科学理性发展的必然产物。

自洽性本身不是意识形态的伴生物,而是社会进步和科学理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在人类刚刚步入阶级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等因素的制约,意识形态社会功能的发挥往往主要基于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种现象(如历史神话和个人魅力等)的朴素情感,统治阶级在建设意识形态时考虑的往往是人们“信什么”,而不是事实“是什么”的问题。换言之,只要能够顺利地把人们的这种特殊情感有效转化成对统治阶级的价值观的认同,那么这种意识形态就是成功的。而且,在缺乏科学理性的蒙昧时代,统治阶级和所谓的“思想家”们只要还能通过简单粗暴的办法就能够实现“兜售”其统治思想和维护其统治地位的目的,他们是不屑于也绝不会寻求科学和逻辑的帮助的。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主体的普遍觉醒和理性精神的确立,使得所有知识和经验都不得不接受理性的审查,意识形态也很难再依靠神话故事和个人魅力继续维持下去,统治阶级除非自愿退出历史舞台,否则必须为自己寻找能够继续存在的理由,而不得不思考意识形态的自洽性建构问题。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在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1]275,“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理由”[2]。路易斯·沃斯也指出,那些“曾经被认为是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或者被盲目接受的规范和真理,正在受到人们的质疑。这似乎成了我们时代的特征。根据现代的思想和考察,过去曾被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却被人们宣布为需要得到论证和证明。而证明的标准本身已成为争论的主题。我们看到人们不仅普遍怀疑观点的有效性,而且怀疑那些表明这些观点的人的动机”[3]。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自洽性是社会进步和科学理性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意识形态发展的必然要求。

2.意识形态自洽性是科学自洽性、价值自洽性和逻辑自洽性的有机统一。

当人们谈论自洽性时,通常指的是逻辑自洽性,而逻辑自洽性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理论体系建设必须满足的形式逻辑要求,即:构成该理论的若干个基本假设之间,基本假设和由这些基本假设逻辑地导出的一系列结论之间,以及各个结论之间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容的。然而,意识形态作为特殊的政治思想和理论体系,其自洽性不仅要满足相应的逻辑要求,達到逻辑自洽,还必须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做到科学自洽,同时还要能够超越特定阶级、政党和集团的利益局限性,实现价值自洽,也即意识形态自洽性必须是科学自洽性、价值自洽性和逻辑自洽性的有机统一。意识形态的逻辑自洽性,是指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必须具有的满足相应逻辑要求的特点和属性,逻辑自洽性是意识形态自洽性的基本要求。意识形态源于现实,但绝不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简单复制和再现,而是在观念层面所进行的理论建构。虽然,并不是每一个意识形态都是科学的,但是它们作为特殊的知识和理论体系,不仅其内部的各个概念、 原理、假设、推论之间以及各结论之间必须相互兼容,而且还必须充分考虑特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要影响,体现特定时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展的内在逻辑。意识形态的价值自洽性,主要指的是意识形态在价值追求上所必须具有的特点和属性,价值自洽性是意识形态自洽性的关键。意识形态自洽性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全体或者部分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价值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特性。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的价值性往往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维护其所代表的阶级、政党和集团利益,试图最大限度实现其价值;二是考虑其他阶级、政党和集团利益,有限度地实现他们的价值以争取其认同和支持。意识形态价值自洽性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试图为其提供一个能够彼此相融的有效途径。意识形态的科学自洽性是指意识形态所应该具有的反映和把握客观规律的特点和属性,科学自洽性是意识形态自洽性的基础。伴随科学进步所带来的社会主体觉醒和社会理性化发展,以及意识形态本身与社会政治实践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意识形态必须适应实践发展的要求,并把科学性作为其重要属性,只有科学的意识形态才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并最终获得人们的认同。

3.意识形态自洽性是人们认识、理解、把握社会生活的特殊“解释系统”。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自洽性往往表现为一套特殊的“解释系统”,并通过这个“解释系统”为人们提供认识、理解和把握社会生活等的知识和方法体系。具体地讲,意识形态自洽性的解释功能主要包括科学性解释、价值性解释和逻辑性解释等三个方面。所谓科学性解释,是指意识形态为人们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社会、思维发展规律所提供的知识和方法的总和,科学性解释是意识形态自洽性的基础功能。在理性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与其它经验和知识一样必须经过理性精神的检验,只有获得理性认可的意识形态才有可能获得人们的持续认同。意识形态科学性解释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赋予自己以科学性,更在于让人们认同其科学性,这是意识形态获得社会认同的基础。所谓价值性解释,是指意识形态为了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其价值观所提供的知识和方法的总和。价值性解释是意识形态自洽性的根本功能,它直接影响人们对特定 意识形态的态度,是意识形态能否获得社会认同的关键。在由不同个体、阶级和集团共同构成的现代社会,任何个体、阶级和集团在宣誓捍卫自身利益的同时都不能完全漠视其他个体、阶级和集团的利益,否则,社会就要失序,国家可能解体,所有利益都将落空。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1]81。所谓逻辑性解释,就是意识形态为人们更好理解其知识和理论所提供的逻辑形式和表达范式的总和。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一定是一个运行良好的知识系统,它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满足相应的逻辑要求,展现出强大的逻辑力量。意识形态作为特殊的政治思想和理论体系,其逻辑自洽性不仅仅表现为各概念、原理、假设、推论之间以及各结论之间的相互兼容,更体现为其反映特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是特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意识形态自洽性是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产物,是科学自洽性、价值自洽性和逻辑自洽性的有机统一,其主要通过科学性解释、价值性解释和逻辑性解释为人们有效认识、理解和把握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等提供一个可接受的“解释系统”,并试图通过这个“解释系统”使每个阶级、每个集团、每个个体都能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一个清晰和理性的认识,从而为最终实现其主要社会功能即获得人们的认同奠定基础。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自洽性的结构性缺陷及其批判

所谓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指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资产阶利益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一系列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资产阶级对其思想文化观念进行自洽性建构的结果。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地汲取了近代以来人类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尤其是资产阶级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使意识形态从单纯依靠神话故事和个人魅力等获取社会认同向依靠科学理性获得认同转变,开启了意识形态自洽性自主建构的新纪元,与以往一切旧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相比,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无疑具有巨大的进步性。然而,正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克服其内在矛盾最终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一样,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自洽性也因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结构性缺陷而必然陷入意识形态解释的科学自限性、价值狭隘性和逻辑虚妄性的现实困境。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解释的科学自限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曾经以科学理性为武器与欧洲中世纪的“至暗时代”进行殊死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强调运用人的理智、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等,曾经为17到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无法克服的内部矛盾,使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解释仅仅局限于对自然界发展规律的揭示上,一旦进入社会和思维领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体系里,诸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本产生利润等通通变成了天然合理的预设前提而不再需要经过“理性法庭的审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维护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最终不得不选择放弃自己曾经极力推崇的“科学”和“理性”,并不惜把“理性审查”蜕变为一种对人和物的“合理化操控”。换言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所谓科学性解释最多只能够在自然领域获得局部验证,一旦进入社会和思维领域,必然暴露出其自限性而彻底落入“无理性”的陷阱。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解释的价值狭隘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汲取了资产阶级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实践活动的思想文化成果,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政治自由和信仰自由,提倡“天赋人权”和“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等,对于解放人的思想、实现人的价值追求等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本质最终使得其价值性解释沦为欺骗和愚弄大众的纯粹精神工具。在现实生活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体系中的所谓“民主”“人权”“自由”“平等”等早已背离其初衷堕落成资产阶级的“专利”而没有了“普遍性”。对此,列宁曾经深刻地指出,“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 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从而使他们顺从这种统 治”[4]。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正是通过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合理性、资本主义民主的普遍性等观点来实现其“牧师”职能的,这恰恰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解释始终无法超越其阶级局限性的根本原因。

3.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解释的逻辑虚妄性。

一 个相对完整的理论常常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命题、原理所构成的逻辑体系,逻辑自洽性是意识形态必须满足的基本属性。文化差异使得东西方在思维形态上也具有很大的不同,如:中国文化强调知行合一,具有很强的务实性;西方文化则往往更加强调逻辑思辨,表现出更强的推理性等,这种差异使得肇始于西方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往往在逻辑形式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资产阶级为了从理论上证明和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充分发挥其在逻辑和理论上的传统优势,提出了一整套哲学理论和政治思想等,为自己构建了一整套近乎完美的逻辑表达形式。然而,理论体系并不等同于理论本身,再完美的逻辑形式也掩盖不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態维护其阶级利益的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了掩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并进一步达到其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最终目的,不惜破坏形式逻辑的要求,肆意改变逻辑规则。如: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达到其“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目的,不惜通过设置话语议题、模糊话语概念、鼓吹价值中立等方式将其价值观进行精心包装,以此推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外渗透等。正如马克思所说,“当庸俗经济学家不去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却傲慢地断言事物从现象上看是另外的样子的时候,他们自以为这是作出了伟大的发现。实际上,他们所断言的是他们紧紧抓住了外表,并且把它当作最终的东西。”[5]

总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无论其如何标榜自己为“科学”“理性”和“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的化身,也无论其构建的逻辑形式多么完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因其所代表的阶级局限性和生产方式无法克服的内部矛盾,最终必然陷入意识形态解释科学自限性、价值狭隘性和逻辑虚妄性的现实困境而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洽。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洽性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之前的一切旧的意识形态由于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不管其形式多么优美、结构如何完整,其最多只能实现形式上的自洽,而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的自洽性。只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先进性本质,是人类历史上最有潜力实现高度自洽的科学意识形态。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规律的把握不够深入,以及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洽性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尚未得到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解释系统”的社会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洽性建构,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解释力建设、价值引领力建设和逻辑影响力建设作为着力点,建设具有强大向心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1.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解释力建设。

科学性是意识形态自洽性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它强调求真,追求真理性、合规律性,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功能与归宿,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的这种科学性往往表现为意识形态的科学解释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核心内容,正确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仅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必然长期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理论指南。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解释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为根本任务。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诠释和宣传,同时适应新时代我国党员、群众的分层化和分众化的特点,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具体途径,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革命文化、改革开放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进步文化 等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要加强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生活化建设,努力消除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理论鸿沟”;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这个重要载体,充分发挥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要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让主流声音走出“深墙大院”,融入寻常百姓中;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队伍建设,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回答、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力建设。

价值性是意识形态自洽性建设的内在尺度,它强调求善,追求道德性、合目的性的基本思路,为意识 形态自洽性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的这种价值性往往表现为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除了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摈弃了以往一切旧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局限,具有最高的超越性,其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利益,具有最大的社会覆盖面,这在客观上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展现其强大价值引领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必须加强逻辑影响力建设,党员干部必须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增强群众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实际行动让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引领力;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丰富教育和宣传内容,创新教育和宣传方法,增强教育和宣传实效;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生活融合发展,建立完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的体制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全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全国人民的实际行动,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3.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逻辑影响力建设。

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定是一个运行良好的知识系统,它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必须满足相应的逻辑要求,展现出强大的逻辑力量。然而,意识形态作为特殊的政治思想体系,其在逻辑形式上不仅仅表现为意识形态内部各概念、原理、假设、推论之间以及各结论之间的相互兼容性,更要遵循特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内在逻辑。由于历史上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以及民族变迁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使得中西方两种意识形态体系各自沿着自己的逻辑方向进化演变,并必然通过外在的话语体系和表达范式呈现出来。在意识形态自洽性建构的过程中,不学习借鉴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新思想、新成果就会导致故步自封。同样,脱离具体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实际而简单复制别国的所谓模式和“版本”,最终也只会变成现代版的“邯郸学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逻 辑影响力建设必须从其产生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其产生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内在逻辑科学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要遵循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形成的历史逻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前提下,重视并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阶段的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要遵循其产生形成的政治发展逻辑,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重视和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建设规律的揭示;要遵循其产生形成的文化生成逻辑,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要遵循其产生形成的社会生活逻辑,加强对马克 思主义的通俗化、生活化的研究,进一步消除“理论鸿沟”,让科学理论走进寻常百姓家。同时,必须自觉加强逻辑论证,努力满足形式逻辑的要求,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运用的概念更加周延、逻辑推理更加严谨、论证方式方法更加科学。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洽性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我们提供一个科学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应对人类生命过程的生存困境“解释系统”,通过这个“解释系统”,科学阐释社会主义的世界稳定性和世界观的内在一致性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引导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通过这个“解释系统”,使每个人、每个群体都能对历史不隔断、对现实不困惑、对未来不迷茫,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都有一个相对理性、清晰和科学的认识。如此,则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國梦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3-4.

[3]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 719.

[4]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478 .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581 .

【责任编辑:雨 蕙】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多元文化冲击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探析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网络语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
论列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三大贡献
关于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重大问题研究的进展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