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玉石仙岩题刻文献探微*
2020-09-28王福权曹卫民
王福权,曹卫民
(1.赣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2.赣州市文联,江西 赣州 341000)
玉石仙岩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城北3公里的桃江岸上,海拔322米,外为山体,内为溶洞地貌,是阳明文化的重要遗址,江西省首批文物保护单位。“万古结丛林,萦回鸟道深。山高云漠漠,洞占昼阴阴。壁拥虬龙篆,崖悬钟鼓音。不须愁日暮,胜景且追寻。”[1]即是宋代诗人钟伷咏玉石仙岩的诗作,这首诗也证明了宋代就有人用篆书在此题壁。
图1 现存“平浰头碑”
现玉石仙岩的石壁上遗有44处题刻(现代题刻不计),其中有王阳明题刻两处,即“玉石仙岩题诗”与“平浰头碑”,除宋代的两处题刻外,其余多是王阳明的随同或后世慕名者观摩有感所刻。“玉石仙岩题诗”与“平浰头碑”皆依据王阳明手书所刻,其中“玉石仙岩题诗”内容系王阳明“赣南平乱”胜利后所刻的律诗5首,以小行书写成,镌在进入阳明小洞天直面的崖壁上,现保存相对完好。“平浰头碑”为文言文,全文191字,以楷书大字写成,刻在比“玉石仙岩题诗”略高的右侧,是所占面积最大的一处题刻,惜现已残损三分之二以上,仅可辨识62字,令人叹惋,如图1。这两处题刻是研究王阳明书法与阳明心学的重要资料,但题刻内容的著录都存在一定差异,学者们往往又根据这些著录展开研究,因而有必要进行梳理考证,以求更加接近王阳明的本意。
一、“平浰头碑”题刻原石与著录内容不同的问题
“平浰头碑”本非碑制,系摩崖石刻,明嘉靖《赣州府志》称其为“平浰头碑”,今皆从之。该题刻宽约3米,高约2.5米,现题刻文字仅存三分之一弱,其余均已损泐脱落,题刻下方存有大片人为斧凿痕迹。明嘉靖《赣州府志》、清雍正《江西通志》录其全文,但关于题刻内容两种文献的著录并不相同。嘉靖《赣州府志》对“平浰头碑”的著录中,第十三至第十六字为“潜图孔蒸”,如图2。束景南、查明昊主编的《王阳明全集补编》从之。审之现存“平浰头碑”题刻遗迹,第十三至第十六字乃为“潜图孔烝”。“烝”通“蒸”,本义为火气上行,[2]如果符合事实这样著录并无大碍,但雍正《江西通志》中对此四字的著录为“潜图孔亟”,此外中华书局版《四部备要·子部·阳明全书》、陈恕编校的《王阳明全集》、马昊宸主编的《王阳明全集》、周建华的《王阳明在江西》皆采用“潜图孔亟”。在以上文献中,对“平浰头碑”题刻内容的著录存在“潜图孔亟”和“潜图孔蒸”两个版本,有必要进行订正。
图2 嘉靖《赣州府志》
按照理校法,王阳明的原文应为“潜图孔亟”,而非“潜图孔烝”。理由如下:“潜图”为暗中计划之意,但“潜图孔烝”组合则不明所以,前贤亦无此用法。“孔亟”意为十分紧急,如“近日东南漕务孔亟”,[3]又如“营中需才孔亟”。[4]“潜图孔亟”指的是谋划平浰一事十分紧急,文通理顺。王阳明乃一代大儒,在刻碑的时候写错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嘉靖《赣州府志》中的所谓“潜图孔蒸”当是编者误记或刊书者误刻造成的。现将“平浰头碑”全文更正抄录如下:
四省之寇,惟浰尤黠。拟官僭号,潜图孔亟。正德丁丑冬,輋猺旣殄,益机险阱毒,以虞王师,我乃休士归农。戊寅正月癸卯,计擒其魁,遂进兵击其懈。丁未,破三浰,乗胜归化。大小三十余战,灭巢三十有八,俘斩三千余。三月丁未,回军,壸浆迎道,耕夫遍野,父老咸欢,农器不陈,于今五年,复我常业,还我室家。伊谁之力?赫赫皇威!非威曷凭?爰伐山石,用纪厥成。提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书。时纪功御史屠桥,监军副使杨璋,领兵守备郟文,知府刑珣、陈祥,推官危寿等凡二十有二人列其名于后。[5]
图3 “平浰头碑”与《重修玉虚洞、天仙岩缘启》
“平浰头碑”全文共191个字,王阳明不至于写错一个,那为何现存的“平浰头碑”题刻遗迹上又是“潜图孔烝”呢?这与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有关。大凡日寇所到之处,极尽烧杀抢掠之能事,还教授日语,从根源上进行文化侵略。王阳明是玉石仙岩题刻作者中最有声望的一位,“平浰头碑”在44处题刻中又是规模最大的一处,题刻内容又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平浰头碑”是日本人当时最想摧毁的对象。玉石仙岩中刻有1947年《重修玉虚洞、天仙岩缘启》一文,紧挨“平浰头碑”左侧,如图3。文中提到“期间賸有大士胜跡,阳明遗踪……日寇窜境,古跡遭焚,神龛被毁……”,说明日本侵略中国后曾焚烧玉石仙岩,毁坏了遗迹,所以1947年对玉石仙岩进行了重修。应是1947年修复时“平浰头碑”既已损毁严重,模糊不清,修复者一时又收集不到王阳明楷书面貌的参考资料,所以依据记载对残存的碑进行了直接修复。修复后题刻面貌就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模糊的“潜图孔亟”也依嘉靖《赣州府志》修复而变成了“潜图孔烝”,这就是《重修玉虚洞、天仙岩缘启》中所谓的“恢壮天然之胜景,保存古跡以长观”,详见拙文《王阳明楷书取法与“平浰头碑”的书风问题》之考证。
二、王阳明“玉石仙岩题诗”内容订正
查视王阳明“玉石仙岩题诗”原刻,可以发现,诸多现行的王阳明相关文献对该题刻的著录都与题刻原迹不同,不同的文献间也有一定差异,现列举5例如下表:
表1 “玉石仙岩题诗”著录五例
关于此题刻的释文著录,出现差异的文献尚多,多为现代出版文献,此不一一列举。现将王阳明“玉石仙岩题诗”依据题刻原迹将全文订正如下:
百里妖氛一战清,万峰雷雨洗回兵。未能干羽苗顽格,深愧壶浆父老迎。莫倚谋攻为上策,还须内治是先声。功微不愿希侯赏,但乞蠲输绝横征;
甲马新从鸟道回,览奇还更陟崔嵬。寇平渐喜流移复,春暖兼欣农务开。两窦高明行日月,九关深黑闭风雷。投簪最好支茅地,恋土犹怀旧钓台;
洞府人寰此最佳,当年空自费青鞋。麾幢旖旎悬仙仗,台殿高低接纬阶。天巧固应非斧凿,化工无乃太安排。欲将点瑟携童冠,就揽春云结小斋;
阳明山人旧有居,此地阳明景不如。但在乾坤皆逆旅,曾留信宿即吾庐。行窝已许人先号,别洞何妨我借书。他日巾车还旧隐,应怀兹士复乡闾;
春山随处款归程,古洞幽虚道意生。涧壑风泉时远近,石门萝月自分明。 林僧住近炊遗火,野老忘机席罢争。习静未缘成久歇,却惭尘土逐浮名。回军龙南,道中小憩玉石岩,用韵书此。阳明山人王守仁伯安识。
以上表中所列的版本不知何据,但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多是没有实地考察玉石仙岩和缺少校勘造成的差异与失误。列表所在的文献中出现数处对原刻字迹理解的错误,如“千羽”“两实”“风雪”“能席争”“白分明”与原迹“干羽”“两窦”“风雷”“罢争席”“自分明”字形相近,系不仔细观察原迹造成的误读,或计算机文字识别软件未能准确转换所致。
其中“彩旗”与“旖旎”平仄不同,“旖旎”对而“彩旗”错。“水归程”不知所云,加上“两实”“能争席”的文字误读等失误,这一版本与题刻对比出现的问题最多,可信度不大。“旧影”“罢席珍”与原刻“旧隐”“罢席争”相差的是韵母里的鼻音,“住久”本为“住近”,读音也相近,这些出现在同一版本中,系现代打字造成失误的可能性较大,也不甚可信。
“封侯赏”与“希侯赏”三字之间差异很大,但“封侯赏”不可信,下文有详论。至于“俱”与“皆”、“久坐”与“久歇”、“虚名”与“浮名”之间差异不大,平仄相同,意义也基本相同,不排除误记的可能,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有其他版本的可能。
三、《题阳明别洞三首卷》系“玉石仙岩题诗”的稿本之一
图4 《题阳明别洞三首卷》局部
图5 玉石仙岩题诗拓片
(一)从《题阳明别洞三首卷》到“玉石仙岩题刻”的文辞变化
王阳明有名为《题阳明别洞三首卷》这样一幅作品传世,该卷长129.5厘米,纵27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系王阳明行草书真迹,如图4。通过比较可知《题阳明别洞三首卷》上所写的3首诗正是“玉石仙岩题诗”上的第二、三、四首诗,独个别字词略有差异。该卷对写作缘由和写作时间都有明确交代:“回军龙南,小憩玉石仙岩,双洞绝奇,缱绻不能去。寓以阳明别洞之名,兼留是作……二月廿九日,阳明山人书。”[11]仔细观察原迹,可以发现“铁马初鸟从道回”的“初”“鸟”二字右侧各有一个点,表示此处写错了,“化工无乃太安排”中的“安”字漏掉了,后补了小字在上面,这两处修改已然可以证明《题阳明别洞三首卷》就是王阳明“玉石仙岩题刻”(如图5)的一个稿本。然《题阳明别洞三首卷》为行草书,题刻为行书,在题刻之前还应有一本正式的行书墨迹版存在,但现已无从知其下落。
现将《题阳明别洞三首卷》与“玉石仙岩题刻”比较,其相异处可得下表:
表2 《题阳明别洞三首卷》与“玉石仙岩题刻”比较
《题阳明别洞三首卷》的“铁马”在题刻中换成了“甲马”,从诗意上看“铁马”与“甲马”指的都是战马,差异并不大。但“铁马初鸟从道回”文字顺序写反了,平仄也就错了,题刻中用“甲马新从鸟道回”进行了更正,并把 “复上”改为“更陟”,更加文雅。“春晚”与“春暖”相比后者更好,春暖花开与农务向荣的喜悦可互相衬托,“春晚”则没有这种效果。“两窦”指的是玉石仙岩的上岩和下岩,日月运行于两岩之间,用“行日月”比“悬日月”更有动感。玉石仙岩内有暗河和溶洞,“九渊”指的是内部向下的纵深,与水相关,但“九关”则为内部横向的纵深,与水无关。《隋书》中有“九关洞开,百灵环列”的用法,从玉石仙岩实地情况来看,洞内蜿蜒层叠,用“九关”更合适。“祕”即“秘”,“九渊深黑祕风雷”意为玉石仙岩内部极其纵深,内部漆黑一片,潜藏着风雷,但“九关深黑闭风雷”意为玉石仙岩内部洞穴深入山体,与外界隔绝,听不到外面的风雷。两句取向不同,前者为入世,后者为出世。“闭风雷”与“投簪”暗接,与世隔绝表明已经有了归隐之心,也与王阳明平乱胜利后向朝廷请求致仕的心理一致。刘长卿曾有诗云“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所以“最好支茅地”也是王阳明的选择。“恋土犹怀”比“怀土难忘”文雅,无需多言。“纬阶”即横着的石阶,“接上阶”不如“接纬阶”形象。所谓“行窝已许人先号”指的是前人曾在此洞中留下题刻,一处为宋人小篆题写的“玉虚岩”,宋人钟伷咏玉石岩的“壁拥虬龙篆”亦可证有此题刻。王阳明题诗后,与王阳明同行的官员中不少人都参与了和诗,并刊石于壁上。赣州卫指挥余恩和诗中的“蓬莱有迹应无路”可证“蓬莱仙境”为王阳明一行人等进入玉石仙岩以前,题刻就存在了。龙南县主簿方侃和诗中的“洞天喜见神仙号,石壁欣刊将相书”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从这些来看,“行窝既许人传号”改为“行窝已许人先号”也是更符合当时情境的,读起来也更加顺畅。
以上都是从《题阳明别洞三首卷》到“玉石仙岩题刻”定稿的过程中,诗词因调整可读性变得更强的证据。通过以上对比可知,王阳明题刻的遣词造句经过了推敲,《题阳明别洞三首卷》信为“玉石仙岩题刻”的一个稿本。
(二)圣人的小纰漏
王阳明是心学圣人,但圣人也避免不了出错。在从稿本到题刻的变动中,有一处特例,是王阳明自己改错的。即稿本第三首的首句到题刻的第四首的首句的变化。稿本的第一句为“阳明胜地昔曾居,此地阳明景不如”,其平仄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首句用韵,平仄无误。到了题刻中改成了“阳明山人旧有居,此地阳明景不如”,平仄变成了“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四个平声连在一起,且上半句和下半句后面的平仄完全相同,格律出现了失误,或许是王阳明写“阳明山人”的落款习惯了,顺手写出来了,虽然格律不合,但读起来并没有特别拗口,又更符合文意,于是就采用了。
王阳明在玉石仙岩题刻的五首诗中,还有一处平仄有问题的地方,即稿本的第一首的颔联,题刻的第二首的颔联。“寇平渐喜流移复,春晚兼欣农务开”的平仄为“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农”字处应用仄声,但稿本的“春晚兼欣农务开”最后只是被改为了“春暖兼欣农务开”,应是怕因格律害了诗意,“农”字最后并没有改动。从诗稿到定稿的改动说明王阳明写诗是按照格律来写的,但他并不强求格律而违背诗意。
四、《回军九连山道中短述》释文与训诂的疑问
(一)题刻原迹为“功微不愿希侯赏”
《回军九连山道中短述》即“玉石仙岩题诗”五首的第一首,关于此诗释文的著录,古今文献多与题刻原迹小有差异。雍正《江西通志》著录的释文为:“百里妖氛一战清,万峰雷雨洗回兵。未能干羽苗顽格,深愧壶浆父老迎。莫倚谋攻为上策,还须内治是先声。功微不愿封侯赏,但乞蠲输绝横征。”(如图6)另有余姚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的《王阳明诗集》、杨光主编的《王阳明全集》《龙南县志》、陈恕编校的《王阳明全集》、马昊宸主编的《王阳明全集》等皆与此同。而计文渊编的《王阳明法书集》《赣州府志》重印本等少数的资料上系“功微不愿希侯赏,但乞蠲输绝横征。”
图6 雍正《江西通志》
查视遗迹原石,王阳明题刻原迹宽160厘米,高70厘米,共26行,题刻所在之处自然风化,唯部分字迹上覆有白色石灰石,没有人为改动的痕迹。玉石仙岩为溶洞地貌,后来附近曾作采石场,粉尘极大,题刻上覆有石灰石系正常现象。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曾在此地放火焚烧玉石仙岩内遗迹,应是比“平浰头碑”字迹更小的原因,“玉石仙岩题诗”一时并未被发现,得以幸免。查视题刻原迹,与大多数文献的著录并不相同,实为“功微不愿希侯赏,但乞蠲输绝横征”。
(二)“功微不愿希侯赏”的训诂
“功微不愿封侯赏”与“功微不愿希侯赏”表面上没有差异,且前者读上去更加清爽简洁,抑或就是这样的原因,多种文献著录此诗时都采用了前者。然而王阳明是一个深刻的思想家,留下来的题刻不会不加斟酌。如果按照“功微不愿封侯赏”来理解,即王阳明谦虚地说自己的功劳不大,不愿意被封侯。事实上,赣南平乱发生在正德十三年(1518),随后王阳明向朝廷请求致仕未允,直到正德十六年(1521)王阳明才被封爵新建伯。[12]伯爵比侯爵还小一级,王阳明此时行事也十分谨慎,不可能将“封侯”这样的词写入自己的诗中。那么“功微不愿希侯赏”究竟该怎么理解?揽之《汉字源流词典》,可知“侯”字有美好之意,[13]“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14]中的“侯”即是如此。王阳明平漳寇后,皇帝曾给予物质奖赏。“朝廷以先生平漳寇功,升一级,银二十两,纻丝二表里。”[15]这就是诗中所谓的“侯赏”,那么“功微不愿希侯赏”应是说自己功劳甚微,不愿谋求美好的奖赏。
(三)格律与“但乞蠲输绝横征”的训诂
冈田武彦认为“但乞蠲输绝横征”是王阳明为人民遭受横征暴敛的苦难而感到心痛,[16]这是把“横征”理解为“横征暴敛”的简写造成的,这样说也没有错,但恐有失简单。在这首诗中,王阳明表达的不仅仅是对人民遭受苦难而感到的心痛,在短短几句诗中他还分析了民乱的原因,提出了治理社会要抓住根本矛盾的谏言。
王阳明玉石仙岩题刻中的律诗格律虽然有小的纰漏,但那属于个别情况,绝大部分格律还是准确的。第一句“百里妖氛一战清,万峰雷雨洗回兵”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首句用韵,如此随后的每一句就都有了相对固定的平仄,按照正常的写法,最后一句是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收尾。“功微不愿封侯赏,但乞蠲输绝横征”的上半句完全符合“平平仄仄平平仄”的要求,但下半句如若满足平仄要求,“横”字当读四声,作粗暴之意,这样理解才够准确。那么“横征”指的就不是横征暴敛的意思,而是粗暴的征战之意。如此,“但乞蠲输绝横征”的本意是希望朝廷能减免百姓的赋税以杜绝平乱粗暴的征战。这一句还需要参考上一句来解释,“莫倚谋攻为上策,还须内治是先声”实际上是一种劝诫,希望执政者不要把用战争来平乱当做上策,而是应该从内部进行治理,减少赋税,根除隐患。百姓因为赋税繁重和生活困难而为匪作乱,朝廷又派王阳明来平乱,他虽然胜利了,但他深深知道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所以,他才采用了“平浰头碑”里所说的“休士归农”“计擒其魁”“乘胜归化”的方式,而不是全面打击的方式。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兵法,同时又是一条抚恤民众治理社会的好办法。平乱胜利了,他一方面要满足统治者的虚荣心,在“平浰头碑”中说着“伊谁之力?赫赫皇威”,另一方面又在内心中对统治者抓不住社会主要矛盾而暗自难过。王阳明的这首诗表面上是记功的,实际上主要是给统治者谏言,尾联这一句是颈联的升华,流露着王阳明内心赤诚的情绪,足以引发后人对王阳明由衷的赞叹。
五、题刻中洋溢着“破心中贼”和“知行合一”的心学精神
关于王阳明玉石仙岩题刻5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写作意图,《凯旋后的王阳明》一文进行了说明:“在《王文成公全书》中,以上五首诗分属三题,第一首的题目是《回军九连山道中短述》,第二、三、四首的题目是《回军龙南,小憩玉石仙岩,双洞绝奇,徘徊不忍去,因寓以阳明别洞之号,兼留此作三首》,第五首是《再至阳明别洞和邢太守韵二首》中的首篇。严格说来,这五首诗不是写作于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而王阳明把它们刻在一方摩崖石壁上,说明它们有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轻武功而重内治,去尘寰而归旧隐,这就是王阳明‘用韵书此’的意旨。立下人所歆羡的武功,阳明本人并没有得意扬扬。因为用军事手段而不是和平方法来靖安地方,他是有愧于心的。”[17]就此题刻的排列顺序来看,王阳明先是以《回军九连山道中短述》来表明自己对军事和社会治理的态度;用《回军龙南,小憩玉石仙岩,双洞绝奇,缱绻不能去。寓以阳明别洞之名,兼留是作三首》来表达平乱后心情的轻松、对玉石仙岩的喜爱与流连,以及个人归隐的情绪;最后用《再至阳明别洞和邢太守韵二首》的第一首对自己进行了总结。
正德十三年(1518),在平定浰头之前,王阳明曾修书薛侃云:“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仕德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18]在圣贤之学和军事两者之间,王阳明始终有一个核心思想贯穿其中,那就是强调“正心”的重要性。“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已成千古名句。关于这段书信梁启超评价道:“阳明自到南赣开府,虽然天天在那里策划平寇方略,征剿安抚,政务忙碌,却并不把提倡孔孟学说的大事一刻忘掉,依旧和门人讲说,也常常给信一班学者,去勉励他们……看他与薛侃书,借题发挥,警惕不少。”[19]
所谓“破心中贼”即是破贼心中之贼,也是破自己心中之贼,是名副其实的“正心”。在赣南平浰头时,王阳明主要采用了“休士归农”“计擒其魁”“乘胜归化”的韬略,胜利后又在玉石仙岩题刻中表达了“莫倚谋攻为上策,还须内治是先声。功微不愿希侯赏,但乞蠲输绝横征”的主张,这都是“破心中贼”的体现,只是平乱时,要旨在破贼心中之贼,而题刻时,要旨在破统治者心中之贼。
关于自己的书法,王阳明这样说:“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20]此中王阳明总结了自己学书的三个阶段,在第三阶段,他认为是“心”决定了书法的好坏,如果能够“破心中贼”,能够“在心上学”,能够“正心”,书法自然就好了。王阳明57岁病逝,玉石仙岩题刻时王阳明已46岁,处在他心学思想的成熟期,也处在他书学思想的成熟期。他不完全拘泥于格律,也不拘泥于古人的字形,而是以“真心诚意”为第一标准,此时的王阳明无论是军事、诗词、书法都无不突出“破心中贼”的要旨,而圣贤之学在他的行事中充分体现出来,满满地洋溢着“知行合一”的心学精神。
王阳明为一代心学大师,对王阳明的研究既需要宏观地把控,又需要具体的深入。本文通过实地考察、版本校勘、训诂分析等方式对王阳明玉石仙岩题刻遗迹进行了细微的考究,纠正了现行文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理解王阳明玉石仙岩题刻提出了新的看法,希望能够对正确理解王阳明和阳明心学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