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院内转运流程与急诊危重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
2020-09-28梁素燕刘江岚卢振环
梁素燕, 刘江岚, 卢振环
Prognosis
急诊科属于医疗机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危急重症患者来院就诊的首诊科室,是医疗机构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亦是医疗安全风险较高的科室之一。从患者入院开始接受救治直至离开急诊科的每个环节均存在一系列医疗安全隐患,因此,准确查找并明确各个环节隐患,保证医疗安全显得尤为重要,亦是急救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危急重症患者在经过急诊科的有效抢救、复苏以及处置后,会因病情所需转往相关科室接受进一步的诊疗,尽管转运过程只需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但因患者病情较重,在转运过程中仍存在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隐患[1]。因此,本研究通过优化院内转运流程,探索其与急诊危重患者预后的关系,旨在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急重症患者转运风险,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盐田院区)开展院内优化转运流程前(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开展院内优化转运流程后(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年龄18~89岁;②符合《急诊病人病情分级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2]中2级危重患者标准;③需行辅助检查。排除标准:①入院后0.5 h内死亡;②正参与其他研究;③需转院治疗。其中观察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27~87岁,平均年龄(47.82±10.73)岁;科室分布:内科29例,五官科6例,普外科13例,妇产科7例,其他科室5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4例,高中及以上36例。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23~87岁,平均年龄(47.79±10.75)岁;科室分布:内科30例,五官科7例,普外科12例,妇产科6例,其他科室5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3例,高中及以上3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入组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已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院内转运流程。①在患者入院后立即采集患者年龄、性别、体温、脉搏、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数据,随后予以吸氧、心电监护、基础护理以及应急处理,然后由普通护工经常规通道进行转运。②转运过程中保证患者的头偏向一侧,维持平躺姿势,避免呼吸道被痰液阻塞;同时,保证运转速度的平稳,上下坡时保持头高脚低位,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胸部起伏、脸色以及情绪等情况;密切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情况;若转运过程中患者发生心跳骤停,及时就地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并通过电话呼叫附近医疗人员协助抢救;针对疑似脊柱损伤的患者应借助铲式担架进行搬运,保证搬运动作协调一致。③在运转患者到达目的地后,将患者转移至病床上,由护送人员向接待科室人员进行床旁相关事项的交接,交接内容涵盖患者的诊断、药物使用情况以及各项生命体征,确认无误后签名。
观察组采用院内优化转运流程。①人员培训:由相关专家以讲座的方式对所有负责转运的护士进行基础抢救技术的培训,要求掌握无创气道建立、体外除颤仪使用等技术,要求责任心强,具有判断准确、处理应急问题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并定期接受急救知识、技能的考核。②建立绿色转运通道流程:由医务科以及急诊科共同制定科学、系统的绿色通道流程,健全组织,统一指挥,明确责任和分工,并将绿色通道流程以文件的形式发放给各个科室,以获取各科室的配合,确保转运通道的畅通,患者得到及时转移。③转运前:由负责转运的护士完善相关医疗器械、药品、人工呼吸气囊等准备工作,并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予以再次测量,检查患者携带的管道是否连接紧密,保证管道的通畅。提前15 min通知相关科室完善接待准备,在转运过程中若患者躁动频繁,则可考虑予以适量镇静剂干预。④转运中:采用更为优良的转运设备,通过绿色通道完成转运,同时通知多科室进行视频或语音会议协助,保证转运通道畅通无阻,并配急救经验丰富的医生跟随,保证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得到及时的救治。⑤交接流程:使用一卡通,即患者入院后立刻为其生成电子就诊卡,所有交接流程均可随着患者在院内的移动轨迹进行自动数据共享,大大缩短了沟通交流的时间,为患者的诊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1.3 观察指标 ①转运时间:是指从主治医师开具转运信息单开始至转运结束所耗时长。②病情恶化发生情况:是指患者在病房或抢救区域出现血压异常(上肢动脉血压<90/60 mmHg或>140/90 mmHg)、心律失常(心电图检测出现异常)、血氧饱和度降低(动脉血氧饱和度<98%,静脉血氧饱和度<75%)、死亡等情况。③APACHE Ⅱ评分。④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坠床、插管脱落、输液针或液体瓶脱落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转运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24.41±9.27)minvs. (31.47±9.2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7,P<0.05)。
2.2 病情恶化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病情恶化总发生率(33.33%)低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51,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病情恶化发生情况比较 [例(%)]
2.3 APACHE Ⅱ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APACHE Ⅱ总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急性生理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年龄评分和慢性健康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比较 (分,
2.4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急诊科主要是为应对危重症患者发病期病理生理改变,制定并实施有效措施减缓或遏制病情恶性进展,进一步为专科治疗争取时间的科室,对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作为医院急危重患者抢救、处理的首要关口,急诊科具有疾病谱广、患者多、不可预见性高、工作难度大以及风险较高等特点[4-5]。目前,国内外大部分医疗机构均实施急诊预检分诊以及运用信息管理系统解决急诊科患者拥堵的现象,目的在于缩短患者急诊等待时间,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抢救。然而,急诊危重患者因诊断以及治疗的需要,往往需实施院内转运,而因病情、转运人员以及设备等因素影响,导致院内转运风险升高,极易引发不良事件,进一步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6-7]。有相关研究报道显示[8-9],若转运前抢救或准备工作流程不合理,转运过程中可能引起患者死亡或增加患者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的风险,进而增加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影响医患关系。因此,优化院内转运流程显得极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①观察组患者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笔者认为与以下原因有关:优化院内转运流程主要是在转运前设计好转运路线,优化常规转运流程,并以患者为中心展开相关干预,为患者提供绿色通道,继而有效避免在转运过程中出现拥堵以及等待时间延长等情况。②观察组患者病情恶化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周云等[10]研究优化院内转运流程对急危重患者的影响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急救病死率、住院病死率、总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10.5%vs. 18.5%、13.0%vs. 21.6%、23.5%vs. 40.1%)(均P<0.05)。两项研究结果均表明优化院内转运流程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主要原因可能是优化院内转运流程促使相关科室于转运开始15 min前便已得到电话通知,预先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从而有利于患者在到达科室的第一时间接受针对性治疗,为患者争取了足够多的抢救时间,继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③观察组患者APACHEⅡ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优化院内转运流程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主要原因可能和优化院内转运流程能够有效地缩短患者转运时间、争取到更多抢救时间有关。④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优化院内转运流程可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究其原因,优化院内转运流程通过对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考核,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服务,减少转运过程中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优化院内转运流程能够显著缩短转运时间,有效防止患者病情的恶化,改善急诊危重患者预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