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家庭教养方式促进儿童社会行为发展
2020-09-27杨婷
杨婷
摘 要:家庭对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良好的教养方式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文中分析了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家庭教养方式促进儿童社会行为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儿童;社会行为
【中图分类号】G 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3-0022-01
儿童的社会化发展起步于家庭,在众多影响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因素中,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因素。积极地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的社会行为发展,反之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会促使孩子破坏性及攻击性行为的产生。随着社会对儿童的愈发重视,据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对儿童社会行为的研究比较多,笔者希望通过分析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对家教模式进行优化,让家长能正确对待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1.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
家长教养方式的各个方面都与儿童的社会行为的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信任鼓励与情感温暖与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各方面都存在差异,情感温暖型及信任鼓勵型父母所教养的孩子,被同伴喜欢的程度会越高。在实际与家长的接触中我们会发现,也有那种父母过分注重孩子行为发展所产生的结果,使得父母如果越管教,越鼓励孩子,孩子就越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更容易表现出消极的社会行为,这可能就是家长的度没有把握好或者是教养方式不是很适合自己的孩子。总体来说,家长教养方式当中的信任与鼓励、情感与温暖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更有帮助,也与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最具关联性,其次便是专制型、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而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基本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没有促进作用。
2.如何通过优化家庭教养方式促进儿童社会行为发展
教育是一场持久之战,所以优化学龄前孩童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是整个教育起步的重点。因此,根据本研究,笔者建议:
第一,在家长的教养方式上,应多采取信任鼓励型和情感温暖型,如若不能完全如此,则可采取混合型教养方式。
所谓混合型教养方式是指:保留专制型教养方式当中规定孩子做何种事情的权利,但前提条件是要在遵从孩子的意愿的情况下来全权决定孩子做什么,并且允许孩子提出质疑,鼓励孩子并且相信孩子,少一点责骂和惩罚。如今社会上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4:2:1的家庭结构中,祖辈的教养方式与家长的教养方式往往会发生很大的理念上的冲突,会表现出,祖辈带孩子过于溺爱,会使得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专制,两种教育模式的极端化呈现,会导致孩子情感乃至社会行为上发生偏差,鉴于父母的学历普遍比祖辈要高,所以建议孩子还是家长来带比较好。在本研究中,值得让人高兴的是大部分父母都愿意采取信任鼓励型及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倘若父母从孩子很小开始就鼓励孩子多说多做,教会他们分享与合作的理念并鼓励孩子积极向上,而父母又能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肯定,对孩子而言,更容易驱使他们社会化的进程及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慢慢地孩子的社会化程度会越来越高,更加利于他们融入这儿社会。
第二,4岁时是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临界点,父母应当与老师充分的配合,抓紧这一关键时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从而能够更好地塑造孩子的良好社会行为。
本研究发现,孩子在4岁这个阶段各方面发展较为突出,不管是亲社会行为也好或是消极的社会行为也好,呈现一种十分极端化的发展:如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很好一些女生在幼儿园更乐意充当大姐姐的角色,愿意去帮助其他孩子并且分享自己的玩具和经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充分表扬并鼓励孩子的这种行为,将其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更好的发展;而另一个极端便是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孩子从3岁时期的身体攻击发展到后来的语言攻击和身体攻击这种并驾齐驱的形势,当这种情况出现时,老师和家长应当采取说教或者忽视的方式以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不会让其他孩子跟风效仿。所以总而言之就是家长和老师应当好好把握这个阶段,也应当重视起来。
第三,从同伴提名的结果可以看出,女孩儿被同伴接纳及喜欢的程度较高,这个在一方面也体现出了教养方式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访谈法及观察法笔者了解到,家长包括老师对待男孩儿和女孩儿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尤其是家长而言,对待男孩子,许多家长会用极端粗暴的方式,而对待女孩儿则会温婉细腻很多,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家长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孩子,比如,家长惩罚某些男孩子会用打骂的方式,这就会让孩子误认为这是解决事情的根本途径,从而在与同伴相处的时候,遇到意见不合就拳头解决,从而男孩儿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比女孩儿要多,这种错误的认识很难让孩子的社会行为发展向良性转变;而女孩儿的教养,出现问题大多数以说教为主,所以在冲突发生的情况下,女孩儿更能够化解干戈,家长及老师们应当适当的用一种温和的说教方式去对待男孩儿,这样可能更利于孩子的社会行为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曾令菊.家庭教养对幼儿行为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31
[2]胡张梦,吴玲.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以安徽省B市部分幼儿园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8):7-12
[3]林俊延.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成才之路,2019(0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