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说明
2020-09-27
本排行榜的形成,基于40家银行,近5000个数据,涵盖15类财务与监管指标,综合考虑规模、盈利能力、银行增长性以及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基础上,根据特定银行业绩表现,对于每一类指标赋予一定权重的分值,并最终汇总形成商业银行排行榜。
为了防止评价的偏差,《红周刊》所有的评价过程没有任何的主观因素。从最终的结果看,成果让人欣慰。我们不妨通过市值表现作为一个旁观量来评测这一结果,尽管上市商业银行的市值表现,并不能作为一家银行竞争力高低的必然标准。
统计结果显示,排名前十的商业银行的平均市净率1.13倍,后十名只有0.78倍。如果考虑到排名后十的还有不少是中小规模银行,他们的流通盘更小,通常更容易获得市场溢价的话,那么这个结果进一步证明我们评价体系的客观性。
当然,本排行榜的一些不足,应该说,基于历史信息的局限性,单纯的一些财务数据还不能反映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全貌。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需要满足国家政策,需要符合资本的监管要求,需要满足股东利益诉求,等等。这些条件的满足与资本适配,就出现了商业银行经营上的巨大差异。有的商业银行风格偏激进,有的相对稳健,前者如一南一北的两家股份制银行总体激进,后者如招商银行以及四大行,相對稳健。不同的经营风格,当然会影响一家银行的业绩和竞争优势,核心是风险与补偿是否对等。
再比如,商业银行经营中出现的重大丑闻、巨额监管罚款、业务禁止等,这些非财务类信息,我们也没有在这个竞争力报告中体现。就在本月中旬,银保监会刚对一家地处北京的股份制银行处以上亿元罚款。再诸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和管理问题,其对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至关重要。
还有科技创新,尤其是金融科技领域的布局和取得的进展,这部分内容我们的评价体系也未能涵盖。再比如资本结构的多元化,这本身是有助于商业银行增加吸收损失能力以及推动商业银行稳定发展,评价体系尚未包含。
事实上,正是基于上述种种主观因素在内的差异,导致了商业银行经营上的千姿百态。令人遗憾的是,上述主观因素,尚未被有效的量化到我们的评价体系里面。
不过,《红周刊》计划通过持续的对银行的追踪和报道,不断揭示商业银行之间竞争优势的差异,以最终构建《红周刊》年度最佳商业银行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