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增强人大新闻宣传效果

2020-09-27张燕

人大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人大代表代表受众

张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好的思想、观念、内容,要通过生动的形式、多样的手段表达出来。设置的话题再好,报道力度再大,如果受众不感兴趣,也必然效果不彰。新闻舆论工作最终要看效果,这个效果就是群众口碑好、社会共识强[1]。

如何增强人大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群众中形成好的口碑,形成强烈的社会共识?本文以人大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一、用小切口,表现人大制度大主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通过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人事任免及代表工作等人大工作来运行的,政治性、法律性和程序性非常强。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所具有的特性,使许多人大新闻多采用高度概括式的、口号式的、说教式的表达手法,呈现为全景式、高大上的报道,容易让受众产生内容抽象枯燥,表达生硬呆板、晦涩难懂等不良印象。这种报道在本质上属于自说自话、强行灌输,只以“入眼入耳”为目的,不在乎是否入脑入心。长此以往,受众不仅不爱看,而且会敬而远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想让人看,还得让人爱看。有铁的事实、好的道理,还得有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表达[2]。对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这类较硬的题材,更要通过较为亲民的表达方式,才能产生深入浅出、生动可读、入脑入心的传播效果。为此,一定要以“小切口”表现人大制度大主题。要从高度概括提炼式的公文式写作思维转向还原感性式的新闻写作思维,从最简单、最基本、最平凡的现象中,从典型的人及典型的事例中,从具体的工作及具体的成效中,找到和人大制度、人大工作之间的联系点,通过“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下望上”“以人带事”“今昔对比”等手法展示、阐述、剖析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受众在真实可信、鲜活生动的新闻事实中感受人大制度的力量。

手机,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物品,它和根本政治制度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从手机切入,来宣传一个宏大的主题会呈现怎样的效果呢?第25届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通讯《一部小小手机连接中国根本政治制度》[3]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作品借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事件,阐述了手机与立法的关系、手机与人大监督的关系、政府工作报告与通讯技术业的关系、手机和“两会”作用发挥的关系等,“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地让每个人都能读懂一部手机背后的宏大政治与法律。作品以手机为桥梁,瞬间把高高在上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拉到了受众眼前,让受众较为容易地认识到人大制度是以怎样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令人信服地表达了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从手机上,可以看到建立60多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仅是手机,亿万百姓的每一样日常用品乃至一言一行,无不与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发生着密切联系。”

这篇作品以较强的贴近性、可读性和说服力,被海内外主要媒体广泛转载。从中可以看出,做好人大新闻宣传报道,一定要避免居高临下、空洞说教,更不能靠裁剪拼贴领导讲话和政策文件,搞假大空式的宣传。要把人大制度理论同人大工作生动实践结合起来、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抓住人民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主动设置议题,将深邃的思想和问题回应统筹起来、将理性阐释和感性呈现一致起来,从而达到形成思想共识、引导社会舆论、增强制度自信的作用。

二、不断创新人大代表宣传报道方式

人大的作用靠代表、人大的水平看代表、人大的活力在代表。各级人大代表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他们是集先进性、典型性、代表性于一身的特殊政治群体。通过报道各级人大代表依法履行代表职务,充分展示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大新闻宣传最大的任务和特色。可以说,把人大代表宣传报道得真实、准确、生动、可信、可感,对人大制度的宣传报道就成功了一大半。

但是,在许多对人大代表的新闻报道中却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奉行“一俊到底”的原则,使人大代表缺乏了“个性和人性”,呈现“标签化”“同质化”倾向,形象虽高大,印象却模糊,失去了可信性和感染力;二是宣传立意没有围绕代表特点和职责,宣传角度不准,受众从中很难准确认识和理解人大代表及其履职行为,很难信服人民选出的人大代表是如何代表人民利益管理国家事务的。

(一)人大代表形象塑造要真实、生动、可信、可感

对典型人物而言, 客观真实是其生命所在, 也是新闻报道的本质规律。这一点对宣传报道支撑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运行的人大代表尤为重要。代表形象的真实性决定了人大制度的可靠性。因此,一定要以平视的眼光和客观的态度,将代表的实际生活和经历作为素材,从中寻找和挖掘合情合理的典型事迹,并结合代表的实际情况和背景把握好情感尺度,绝不能罔顾事实一味地渲染拔高。采写中,既要立足展示人大制度优越性的主题思想,也要关注代表本身的思想性和真实性。要采取故事组合和细节组合等表现方式,还原生活、還原现场,把人大代表的典型性和政治特性借一个个真实、生动、鲜活、可信、可感的具象人物展示出来,使新闻事实、主题意义和传播效果之间达成良性统一,从而产生应有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第25届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通讯《“我就是为农民说话的”——追记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村原党委书记毛丰美》[4]之所以具有极强的可信性和感染力,就在于还原了许多真实而又耐人寻味的细节。如,农民出身的毛丰美没穿过西装系过领带,第一次去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专门找人学习打领带,对方无意间一句“到北京去可要替我们农民多说话”让他认识到“不仅要穿的体面,还得带着‘体面的建议到北京去”;为了反映农村污染问题,毛丰美“参会时装了两瓶黄黑色的污水,在京开会时直接摆在桌子上,发言时越说越激动,最后干脆站了起来,甚至拍了桌子”。这两个细节,将毛丰美挨家挨户收集并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了200多件有关“三农”问题的议案建议,其中大部分被采纳这个履职成效展示得合情合理,把“中国农民的代言人”“最敢为农民说话的代表”形象塑造得真实可信。通过毛丰美这个有血有肉的人大代表及其履职经历,受众能真切地触摸和感知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力量和温度,由此更加坚信有了更多像毛丰美这样的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发挥得就会越好,国家就会更美好、人民就会更幸福。

(二)人大代表宣传报道要立足代表特点和职责

对典型人物而言, 核心价值体系是其灵魂。各级人大代表虽然是各行各业、各个阶层中的先进人物和精英分子,但是对其典型性的选择却要以能否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法履行好代表职责为标准。这是人大代表的核心价值,是宣传报道人大代表的准确定位。具体来说,就是围绕代表通过视察、调研、走访接访和日常工作生活等,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关注社情民意,提出意见建议,为民管理国家事务来挖掘事实,从中选取最具新闻价值、最精彩的某件或者几件事例来充分展示人大代表的特点、职责和作用。

但是,由于许多采写者对人大制度缺乏深入理解,对人大代表角色认定不准确,仅从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科技带头人、致富能手等角度来寻找和挖掘典型事迹,使受众误以为人大代表就是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科技带头人、致富能手,从而严重影响了社会大众对人大代表特点、职责和作用的准确认识,进而影响对人大制度的正确理解。

第14届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通讯《当代表就要敢为人民说话——记全国人大代表、烟台皮革研究所所长王全杰》[5]选取了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在全国人代会期间认真提出议案建议,在参与视察时注意不被蒙蔽努力了解真实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密切联系选民,深入了解民意、体察民情,为人民办实事等几个履职经历,以“给最高检挑‘刺的人”“议案成为网上焦点”“让副市长出了一身冷汗”“心系弱势群体”四部分精彩内容,塑造了一位代表特色鲜明、代表作用发挥充分有力的人大代表形象。

王全杰的本职工作是皮革技术研究,他本人是山东省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但作者没有从一位如何领导皮革研究所刻苦钻研、取得科技进步的所长和科技人才的角度去挖掘素材、组织报道,否则受众就不会认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王全杰。

三、人大新闻报道要增强深度和力度

对专业性强的题材,新闻报道一定要善于向普通受众解释,解释的好不好,决定了受众能不能接受和认可新闻事实及所要宣传的主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讲求艺术、改进方法,注重联系实际阐释理论、围绕关切解读政策、针对问题解疑释惑,增强说服力、亲和力、感染力。

对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这个主题,阐释和解读的作用尤为重要。为此,必须增强报道的深度和力度,尽量从程序性报道中跳出来,不仅报道人大发生的新闻事件,而且尽量挖出新闻事件与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挖掘新闻事件中国家权力机关和人大代表所发挥的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都是开会行使的,这是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行使职权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蔡定剑曾指出:“人民代表大会作用的发挥主要在开会。”[6]所以,大多数人大新闻都是以会议报道的形式出现,但其中有许多只满足于对会议程序的报道,而对为什么开会、会上都做了什么、这个会和参会人的行为对社会和百姓的生活都有什么具体影响却没有深入挖掘。在这样省事却肤浅的报道影响下,社会大众对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认识就会停留在开会这个简单的层面上,而对制度如何体现党的执政理念、体现人民的根本意志和利益,如何实现国家治理的高效率却无法深入了解。

2018年12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9届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通讯《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记》[7]没有止于会议及其完成议题等程序性内容,而是在交待了修法的背景和原因的基础上,以此次会议为起点,回顾了历时近两年的三次审议故事:首次审议——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二次审议——“三权分置”离入法更进一步、三次审议——开启农村土地法制新时代;聚焦了每次审议过程中立法者的思想碰撞和观点争议;使用了权威人士的直接引语,对关系着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新法进行了充分而权威地解读。作品在释法的同时,既起到了普法的作用,也彰显了人大的力量,具有较强的深度和力度,被海内外主要媒体广泛转载。

从作品良好的传播效果看,人大新闻宣传不能就会议报会议,不能只满足于程序性、一般性报道,要着眼于成果的形成和问题的解决,从小切口入手,充分运用新闻背景,挖掘核心事实、深刻分析原因,把各级人大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重要使命和巨大作用阐释清楚。

其中,对立法工作,不能只满足于报道出台了一部什么法,要把法案出台的背景、制定的过程及产生的影响交待全面,特别是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内容要深入解读。要聚焦民意在立法中的体现、立法者不同意见的碰撞和思想交锋,把人大推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途径和成效反映充分。对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既要立足于重大事项决定本身,还要聚焦作出重大事项决定的原因、决定形成的过程和产生的意义,让受众深切感受党的主张是如何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和人民意志的。对监督工作,要把为什么监督、怎么监督、监督结果和社会反响等挖掘透、报道全,充分体现人大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的有效作为。对代表工作,要紧盯民生关键小事,围绕“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立足“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代表為民履职、人民当家作主的闭环过程展现完整。

四、人大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增强“四力”

能否写出群众口碑好、社会共识强的人大新闻宣传作品,考验的是采编人员的作风、文风,靠的是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层层递进的实践逻辑,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决定着作品的思想、温度和品质。

(一)靠好的脚力寻找真实、鲜活的素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8]。要找到生动的事例、耐人寻味的细节和权威的声音,还原真实和生活,进行深入准确的诠释,必须靠好的脚力深入基层、置身现场,挖掘和探寻到第一手可靠而又鲜活的素材。通讯《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记》的作者采访了3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5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3位有关方面的专家,用最权威的声音对法律进行解读,突破了某些报道“只见文件不见人”的弊病,使作品既有现场氛围,又有直观的阅读体验。为了准确认识和理解毛丰美这个人物,《“我就是为农民说话的”》记者深入毛丰美奋斗了一生的大梨树村实地采访,跟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朋友、村民、亲属等进行了深入交谈,挖掘出了大量原汁原味的素材,从而还原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毛丰美。

(二)靠好的眼力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眼力就是发现力、判断力和辨别力。人大工作程序性很强,突发性新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少。能否“见人之所未见”,从大量的程序性工作中发现创新举措、突出成效、工作亮点等有价值的新闻?能否善于以小见大、以下观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靠得都是好的眼力。通讯《一部小小手机连接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作者之所以能挖掘出普通手机和根本政治制度之间千丝万縷的联系,完全得益于好的眼力。

(三)靠好的脑力增强报道的准度、深度、力度

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特有的专业性决定了人大新闻宣传工作者一定要通过深入学习研究和思考,全面准确理解和掌握人大制度的内涵和实质、充分了解人大工作的方方面面,从而明确“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为谁写”,这就是脑力。只有靠好的脑力,才能做到思想立意高、议题设置巧、主题挖掘深、角度把握准、表达方式好,才能讲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好”的深刻道理、讲好“为什么行”的生动故事。对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的报道之所以能准确把握角度、充分体现代表特点,成为宣传人大代表的一篇范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是作者对人大制度的深入理解。通讯《一部小小手机连接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用小小手机阐释中国根本政治制度,议程设置准确巧妙,报道“字字有出处,处处有考虑”,是基于作者探究了近20部法律与一部手机从研发、生产到流通、销售、售后、内容传播等方面的关系。

(四)靠好的笔力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人大新闻宣传要取得好的传播效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面对大众且通俗易懂,这就要求报道要具有贴近性、亲和力,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做到这一点,考验的是人大新闻宣传工作者的笔力。为了让中外受众都能看懂一部小小手机与中国根本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作者没有一味地讲道理、谈概念、做结论,而是靠好的笔力,通过添加背景、运用类比和现场描写等手法,把一个高大上的主题写得“小清新”,成为让主题大隐隐于世、润物细无声的典范。从中可以看出,好的笔力就是尽量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实情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要强化现场感、画面感,要善用群众语言和讲故事的方式。

注释:

[1][2][8]习近平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3][4]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第25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获奖作品选》,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6年11月版,第68、76页。

[5]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人大制度好新闻评选(第6集)》,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页。

[6]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56页。

[7]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第29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获奖作品选》,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9年11月版,第100页。

(作者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民之声总编)

猜你喜欢

人大代表代表受众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代表通道”新观察
这个代表咋这么拗
人大代表要常回“家”看看
人大代表选举(三首)
给人大代表履职戴上“紧箍”
让“人大代表之家”在群众中火起来、亮起来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