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的国际主义战士汉斯·米勒
2020-09-27
百年潮 2020年7期
汉斯·米勒出生于联邦德国,在瑞士巴塞尔大学获得医学博士。1939 年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先后转战于华北和东北战场。
米勒到达太行山战区后,他和三四位战友或骑马、或骑毛驴、或步行,从一个部队到另一个部队。从一个包扎所到另一个包扎所。“生活是十分清苦的。什么都缺,必要的医疗用具是从城市偷运来的,但很不够。”人们把伤员隐藏在老乡的家里、窑洞里、山上,他們治疗伤员,有上千人之多。
米勒的帮手往往是小孩子,他们的父母都是被杀害的。日本人实行“三光政策”,抢光、烧光、杀光……医生的加入,无形中给抗日老百姓在精神上以不可估量的支持。
有的伤员榴弹片和子弹在体内深处,只好进行截肢手术,没有任何麻醉剂,使用的只是生锈的小刀。非麻药不可时,只好用酒精。吃的除了玉米、高粱外,小米算是最有营养的食品,然而很缺。没有蔬菜,只是在中国新年时偶尔有点奶酪或猪肉。米勒每天没有固定的住处。经常在零度下裹着棉被睡觉。还要忍受臭虫的叮咬……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米勒始终坚持在前线,而且还活下来。其间,他自己也患过伤寒、疟疾和痢疾。有一次,邓小平来看他,还带给他一些外国的香烟。后来,在一个日本军队的埋伏区里,他丢掉了所有从瑞士带来的手术器械,令米勒不舍的是这是唯一的,而且已经在36个医院和疗养所使用过的器械。
(杨琳摘编自《他从莱茵河畔走来》,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马模贞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