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金英译本小说《家》中的语言文学研究

2020-09-27潘永富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英译本语言文学语言艺术

潘永富

摘 要:巴金是中国文坛一颗闪耀夺目的明星,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这颗闪耀的明星,照亮的不单单是中国文坛,乃至世界,都有他一席之地。仅仅是《家》这一作品,就被印刷成了很多外国语言版本。本文从语言文学的角度探讨英译本巨著——《家》当中的语言艺术特点。

关键词:语言文学;英译本;语言艺术

人类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必然有许多相通之处,即使每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字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总是能够取得共鸣。中国作家巴金所创作的《家》作为一部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珍品,自然也会受到其他国家人民的青睐。由于语言符号的差异,所以在著作翻译的过程当中,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出现大不相同的意思。本文以英译本《家》作为载体,探究这部作品当中的语言艺术魅力。

一、语言运用的特征

(一)口语化的表述方式

区别于其他文章体裁,话剧的文本在翻译的时候要力求简洁,目的是能够让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要想使英译本的小说取得成功,必须将口语化的英语语言与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相结合,所以在英译本的《家》当中出现了很多口语化的句子。例如,中文版当中,沈氏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好厉害,觉新查你查得这么凶啊!英译版当中给出的翻译是:“What? Are you so much under his thumb?”这句话当中的“under his thumb”并非正式书面语,用what一词对语气进行加重,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源自生活、贴近生活的语言色彩。

(二)突出人物个性的语言

每个人的形象都是特点鲜明的,在文学创作中,必须依靠语言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英译本《家》正是注重这一点,把阶级不同、层次不同的人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让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能在人物与人物的对话、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当中体现出来。中文版当中,陈姨太说:应该关大门,为什么不关上大门?英译本当中给出的翻译是:“Why arent the front doors closed. Id like to know? They should be closed.”以“Id like to know?”为问句结尾,把陈姨太的强硬、冷酷体现得异常到位,而她本人这种野蛮、刁钻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三)形象化的语言特点

英译本当中的《家》,巧妙地运用了语气词表现人物和场景的形象特征,毕竟,文章当中涉及到了很多具有中国古典文学特色的句子,比如在表现反派冯乐山阴险狡诈的特点时,中文版本运用的句子是:好,我就来。这洞房布置倒还精致,可惜外面少了一片竹子。英译本当中给出的翻译是:Yes, I'll be with you. The Chamber is tastefully furnished. What it lacks is abamboo grove outside the window here. As the ancient used to say “always be ready to dine without meat, but never to live without bamboo. ”譯者运用了“I must say”表现冯乐山的狡诈之态,不得不说,这令表达效果有了一个大幅提升。

(四)简洁化的语言风格

在译者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的语言是经过简化的,删减了许多零碎的词语,只有这样,才能让英译本的读者在阅读时,能够理解更加透彻。举个例子:觉新和瑞钰在大婚之日当晚发现有孩子在床底下,译者在对觉新和瑞钰的对话进行翻译时,很自然地使用了“sorry”,简洁又明了地表达出那种时刻人物话语的言外之意。如真如幻,把生活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得自然淋漓。

二、文化词的巧妙运用

要想把作品的主题、含义更深刻地表达出来,在运用文化词时必须做到精准无误,能够把握住重点,并且将作品当中涉及的委婉语、俗语、暗喻和习惯用语自然地表现出来。

(一)委婉词语的翻译

中国文坛的文豪是不会出产枯燥文章的,巴金先生在作文时,用生动形象的语句把枯燥的语句进行了替换,为的是更好的展现人物形象,但是这种“不直来直去的写法”,在翻译时为译者增加了难度。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译者通过对词汇的转移带动,把中文的委婉词表达出来。中国文学的语言之美是含蓄的,总是以一种婉转的方法进行表述。比如原文当中涉及到“污眼睛”这个词语,译者在翻译时写成了“dirty”,这就对文学语句的强化技巧提升起到了反面作用,外国读者在阅读过程当中,可能不能将文学与现实进行巧妙融合。

(二)俗语的翻译

俗语是基于本国、本民族的语言特点衍生出来的通俗性用语,文学作品的成功,对于俗语的熟练运用是不可或缺的,在语气的表现上,中英词汇的区别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将汉语俗语转换为英文非常困难。巴金在《家》当中写过这样一句经典词:一连武装的兵居然连几个徒手的丘八也捉不到,哪个舅子才信!不言而喻,“哪个舅子”是骂人的话语,例如这样包含讽刺意味的特殊词语,在翻译时是有难度的。在英译本中,利用“what fool”这种感叹的词,巧妙地强化了愤怒的情感,能够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暗喻和习惯用语的翻译

只有在通读文章之后,文章的整体语言和故事情节了然于心,才能弄明白文学作品当中语言蕴含的暗喻。这种从细枝末节上表现语言意境的手法,能够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地上铺了一张大幅的深黄色毡子,上面随处放了些绿色的柏枝”, 中文版是这样阐述的,译者给出的翻译是: “More balsam branches were scaltered on the large, deep-yellow carpel spread upon the floor.”这里的“柏枝”应该翻译成“cypress branches”,但是文中将其翻译成"balsam branches”, 后者明显多了一种尊敬,这为小说情节的意境与人物特色的效果提升打下了基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物的行为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汉语当中的习惯用语能够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形象生动传神描摹出来,跃然纸上。而当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句子对于英语适用者,是否行得通。比如英译本中对习语“赴汤蹈火”的翻译是“to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两种习惯的语言在表达效果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只有译者在充分研究作品之后,才能根据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提炼出适合他们阅读的语言,从而让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更全面。

英译本小说《家》在语言色彩方面,相对比较浓重。在翻译与语言转换效果方面,更加关注语言的口语化、个性化、动作化和简洁化,这使得《家》在英语的语言运用上呈现出通俗易懂的状态。本文对大师巴金的《家》在汉语表达与英语表现意思方面对比,架设作者与他国读者沟通的桥梁,使广大读者可以全面、充分了解《家》中各人物的本来面貌,在艺术转换上,把语句的运用与人物性格特征结合研究,为作品英文翻译效果的再次提升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立.文化词语在《家》英译本中的实现手段[J].出版发行研究,2003(6):24-26.

[2] 刘晓晨.从话剧《家》英译本看英若诚的戏剧翻译风格[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4(3):83-87.

[3] 张振,柯艺伟.十九大以来关于党的全面领导研究述评[J].江苏社会科学,2020(1):9-16,7.

猜你喜欢

英译本语言文学语言艺术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道德经》译本及其序言初探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巧用语言艺术生动小学数学课堂
Classroom Interaction:How far is it,Where should we go?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Great Adaptation to A Great Work
Quality Direction and Quality Performance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从《静夜思》的两种英译本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