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韧性
2020-09-27刘志江
题目
“韧”是指物体受外力作用时,虽然会变形但不易折断,跟“脆”相对。所谓“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具有不易折断的性质。从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国家发展、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各个角度看,韧性都是必不可少的。
请以“说韧性”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分析材料可以得知,“韧性”有两个特点:柔软、坚实。
在写作时,考生要注意解释清楚“韧性”的内涵:“柔软”是柔、屈的一面,“坚实”是刚、伸的一面,这两个方面是融合为一的关系,即刚柔并济、能屈能伸、外柔内刚、弯而不折等。面对外在压力时,刚柔并济、能屈能伸的韧性必不可少。
在写作时,考生可以侧重于韧性的内涵及具体表现(柔软如何坚实、坚实如何柔软等),韧性形成的原因(农耕文明的影响、华夏文明的魅力、以和为贵的文化、安常处顺的性格、修复吸纳的能力、开放包容的胸襟、着眼未来的眼光等),韧性具有的价值意义等;也可以从反面谈不具有韧性的表现(易折断);还可以从对比角度谈韧性和“脆”“刚”“柔”等的区别。但不能只写一个方面,或两方面的意思彼此取代。
韧性意味着柔,不柔则易断;韧性也意味着刚,无刚则可折。刚柔并济的韧性,可以保全自身,适应变化。千百年来,韧性在思想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社会生活的变化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这是一句朴素的真理。稻谷之所以会弯腰,是因为它经过默默的孕育已经结出成熟的果实,成熟的它知道如何更好地面对外在压力、面对纷繁的世界。因此,在面对生活压力时,我们应该学习成熟的水稻,在刚柔并济、能屈能伸的韧性中展示为人处世的智慧。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始,到1946年7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合大学前后共存在了8年11个月,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
运用示例
中华民族是有韧性的民族,中国人是有韧劲的人民。我们的思想是最坚韧的思想,如苇草,风行而偃,但只是倒伏,而绝不会折断。
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高校组成的联合大学不得不辗转南迁,暂驻足衡山湘水,进而跋涉入滇,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训是“刚毅坚卓”。“联大”在存在的8年11个月中,有“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正是流淌在中华儿女血脉中的韧劲,使得他们在战乱、兵燹中,依然潜心学术,保存、传承文脉。设若不是因为中华民族的韧性,很难想象一位位耆宿大家,流离千里,到西南偏远处执鞭亲炙;如果不是韧性,也很难想象在那样物质匮乏、简陋的环境中,师生患难与共、弦诵不绝;如果不是韧性,更难想象在战火频仍、轰炸不断的日子里,他们能够坚持到底、报效祖国。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他们有希望、有热忱,但我更愿认为,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生生不息的、血液里汩汩流淌的韧劲,驱动他们挺过了八年多的时间,创造了奇迹。
———北京景山学校高三景禹芃
适用素材
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科学家———林俊德。1964年,随着罗布泊一声巨响,第一朵蘑菇云在中国的土地上炸开了。在核武器爆炸实验中,爆炸之后要测出爆炸属于化学性爆炸还是核爆炸。这个时候如果要工作人员去爆炸现场测量的话,不仅数据可能会有偏差,而且会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这时候就需要造出一个压力自记仪。怎么造出这个压力自记仪呢?林俊德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思考,用土办法研制出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准确记录了冲击波的数据,证明了此次爆炸是核爆炸而不是化学性爆炸。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运用示例
随着罗布泊马兰基地一声巨响,中国宣告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当时,除了邓稼先,还有一个人的名字传遍了整个核试验场地,他就是林俊德。如果说邓稼先主要是研发原子弹的英雄,那么林俊德就是用准确记录到的冲击波数据来向世界证明原子弹爆炸成功了的英雄。为发明出准确记录冲击波数据的压力自记仪,林俊德在当时国内没有相关数据资料的情况下,只能低下头、弯下腰,四处求人求资料,埋头于仅有的一点儿外国期刊等资料中,他如同马兰花一样柔软。他的科研小组只有三个人,当原子弹爆炸后,其他人都退到了安全线后,只有林俊德等人迎难而上,在附近搜索数据,如同马兰花一般坚毅。更令人难忘的是,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还在奋力地整理科研文件,他用微弱的声音喃喃道:“C盘,C盘已经处理完了。剩下……剩下还有D盘。”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办法点击鼠标了。他最后嘱托大家,死后将他埋在马兰,那是他守了一辈子的地方。他的一生也像马兰花一样刚柔并济、坚韧不拔地生长着。
———北京景山学校高三陈若虹
适用素材
数字经济的创新者———马云。
运用示例
韧性需要坚持。马云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开创者,他引领时代潮流,使中国在通信、电子支付等领域前进了一大步。可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个在世界电子领域呼风唤雨的人,在读书时也有着艰辛的经历。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数学只考了19分。但他沒有放弃,依旧参加了第二年的高考,又一次名落孙山。家人都劝他放弃,可马云还是义无反顾地坚定着考大学的志向。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第三次高考后,他被一所师范院校破格录取,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正是坚持,正是百折不挠的韧性使马云有了更高的平台,进而使他有机会开创一个电子新时代。如果他缺少韧性,没有坚持自己的梦想,在第一次高考失败后就放弃,日后恐怕也很难成为电子行业的领军人物吧。
———北京景山学校高三林嵩博
适用素材
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茎秆坚韧,因其亦柔亦刚的特点常常被人赞美。
运用示例
你见过芦苇吗?它们生命力极强,即使在泥泞的沼泽、贫瘠的河岸也能成片生长,自成风景。它们纤细颀长,随风倒伏。但风过后却能一次次挺起,不会折断。
人,如果活成一根芦苇,会是怎样的呢?我想,他一定是柔软而坚实、不易折断的。这样的人,充满韧性。
伟大的人,就像水边的芦苇,被压弯了腰,垂下了头,但凭借自身的柔软坚实总会再次挺拔秀丽地摇曳起来。韧性,是柔软为皮,坚实为骨,因此具备以柔克刚的力量。这力量,正是我们中国人的品格。这品格,可以帮助我们走出一切困境,不屈不挠,永不言败。
———北京景山学校高三王家一
说韧性
北京景山学校高三何建瑄
何为韧性?从文字上拆分,韧,形从韦字,音从刃字,指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柔软可变形,但却结实而难以折断。
中国人的韧性,即为能屈能伸,柔而固也。面对压力时可以退步忍让,但内心坚持的原则永不改变。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面对不公与压迫时,如果没有忍耐和韧性,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庄公是一个见识广、目光长远的人。他的弟弟共叔段强行要来大片领土后仍然野心不死,“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反复挑衅国法国规。对此,郑庄公选择退让妥协,暂不管弟弟的胡作非为。但这一切的屈是为了更好地伸直腿脚,一切的忍让是为了干净利落地平定叛乱,避免更大的动乱影响最终的“谋”。当共叔段“将袭郑”时,郑庄公果断出手,大义灭亲。正是他的这种能屈能伸的品格,为郑国称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如曾经卧薪尝胆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践,曾经忍受胯下之辱成为国士无双的兵仙韩信,他们都能在人生低谷的时候,弯下腰、屈下膝、忍受所有打擊,然后在关键时刻伸开臂膀、挺直腰板儿,一举成名天下知。韧的性格成了他们名垂千古的优秀品格。
哲学家培根曾说:“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韧,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行。”韧性的体现,更在于一个人看似软弱无力,却胸怀大志;看似在卑微低头,实则内心坚定。汉高祖刘邦便是这样一个人,他有顽强持久的精神,却又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秦朝末年,刘邦率先打入关中,理应称王。但项羽的强大,让他认识到:此时并不是良好时机。于是他选择暂时的容忍,当退则退,当让则让。鸿门宴上忍气吞声,又是给项羽、范增送礼赔不是,又是扮演弱小、可怜、无助。好话说尽,消除了项羽怒气的同时也让自己颜面尽失。但是他从此有了崛起的机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就霸业,一统天下。刚正不阿、英勇无畏固然令人肃然起敬,但是逆境来临时,一味地勇往直前、不知变通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刘邦正是拥有逆境时的“坚韧”美德,才开创了大汉王朝,名传万代。
马克思曾说:“胜利属于坚韧不拔的人。”于个人如此,于集体、于国家更是如此。当一个国家拥有了坚韧,它便会无往而不利。2020年春节前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原本美好平静的生活,武汉随后宣布封城,这是面对压力的柔。然而柔中有刚,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直在我们心中。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亲赴武汉,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也纷纷奔赴抗“疫”一线。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我们有效控制住了疫情,生产、生活逐步回到正轨。坚韧不拔的韧性品格成为中国最靓丽的一张名片。
“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携带它们,人可以踏上永恒之旅!”古有大丈夫能屈能伸,忍得一时;今有中国人外柔内刚,坚韧不拔。优良品德,源远流长,我们正是一个有韧性的民族!
名师点评
首段的拆字法令人眼前一亮,之后水到渠成亮出自己的观点:“面对压力时可以退步忍让,但内心坚持的原则永不改变。”文章详举《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故事和刘邦之例,略写勾践、韩信等例,且能联系当下现实,把“韧性”和新冠肺炎疫情问题联系在一起,论说较为充分。此文旁征博引,论证深入,尤其是几处引用,有锦上添花之效。(刘志江)
说韧性
北京景山学校高三张辰铭
韧与脆对立。韧性是虽柔却坚,虽易变却长存。由身家小事至社会国家,乃至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发展,这种至柔至坚的“韧性”是必不可少的。韧性中蕴藏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它能解释为何中国能在历经磨难后经济可以快速腾飞。
追溯历史文化的起点,“韧”的品性便为中国人熟知并运用。老庄之道,用舌头与牙齿的道理,简明地阐述了“韧”的作用。正因为有此思想的积淀,才有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故事,才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至理名言,才有至今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韧”是深入每个人骨髓中的品性,是一个民族共有的宝贵财产,是一种至柔至刚的品格魅力。
韧性,表现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海纳百川与无声的强大。正因为有这样的柔软而又坚实的韧性,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学文化才得以发展延续,得以绚烂夺目。历史上,汉民族即使国力削弱,甚至王朝不存之时,灿烂的汉民族文化仍然备受历代少数民族帝王推崇。孝文帝迁都易姓,辽、金、元、清历代统治者在保留自身特性时,也积极尊孔崇儒,承继汉民族的文化,直至它们融合为统一的中华文化。文化这种至柔至刚的韧性成就了如今和谐共处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韧性,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制胜法宝。毛泽东同志正是在史籍中读透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韧而不折的斗争精神,才创造性地开展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独一无二的“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这是韧性的绝佳体现。虽是一时撤退避让,但却保全自身,积蓄力量。终于,中华民族在1940年抗战最艰难的时候,一展峥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团大战,正面硬刚,力挫敌寇。一战转折,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正是韧性的智慧和力量,才使一个国家获得战争的胜利。由此可见,韧性里的柔软不是退缩怯懦,而是坚实为骨,刚柔并济,力量无穷。
现代社会,和平发展是最大的主题,所以,我们必须传承“韧性”,去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韧性,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都表现出了强大的能量。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设立,使中国人富了起来;“一国两制”的提出,既实现了平稳过渡,又显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这些,无疑是对“韧性”这一智慧在新时期、新问题上的创新应用。
和平发展,以韧发力,是新时代中国人和中国发展的必须之智慧、必备之力量。愿这韧性和每一个在追梦的中国人同在,关山飞渡,为中国的未来拓出坦途。
名师点评
此文语言流畅,长句短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且本文事例丰富,在作者笔下,老庄之道、卧薪尝胆、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海纳百川、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进程、新时期新问题的创新应用等一一呈现,展现了作者广博的知识积累、自圆其说的选材能力。此文结构谨严、循序渐进、渐趋深入,体现了作者构思全篇的巧妙匠心、把握全局的掌控能力。(刘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