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月六稻芒节

2020-09-27卢生强

三月三 2020年4期
关键词:稻作农具经幡

我的故乡,是被视作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的中国广西隆安县,一直被外界称为“稻作的故乡”。故乡的稻作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物考究,故乡的水稻生产距今上万年,人称“那乡”。壮话“那”是“稻田”之意。故乡人世世代代依“那”而居、依“那”而作。

自从先辈们发现了水稻,对水稻的耕种乐此不疲,周而复始。可他们逐渐发现,尽管不辞辛劳,结果还是有的年份大获丰收,有的年份歉收。为什么呢?人们发现丰收的年份都是雨水充沛,没什么虫害;而歉收的年份或发生水涝或干旱,加上虫害严重。先辈们是很敬重神灵的,认为各种植物之所以能让人类分享,是因为每一种植物都是附着精气神的,那么在收获时,就应该祭拜稻神。让稻神与人类分享丰收的喜悦,如此稻神才会保佑人类年年丰收。于是,先祖在每年的第一造水稻收割后(大约农历六月初六前后)进行稻祭活动(俗称“稻芒节”),祭拜稻神,表达人类对自然界的感恩。

每到六月六那一天,故乡的人们就互相询问:你家杀鸡了没?是多大的鸡?鸡肥不肥?你家酿酒了没?是新米酿的还是旧米酿的?酿的酒醇不醇啊?

大家呼朋唤友热热闹闹,每一家都在杀鸡割肉,到水田里祭拜神灵。其中最为热闹的当属儒浩村。无论丰年还是歉年,他们都要举办祈福驱神的稻芒节。久而久之,逐渐演变成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民俗活动。

时至今日,一到农历六月初六,只要你踏进儒浩村,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各家各户都杀好了鸡,备好了祭品,由家里的妇女挑到村前的寺庙里,祭拜祖先神灵。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香烛味,一股肃穆感油然而生。

道公和仙婆皆披好道服穿上仙衣,在寺庙前祈求祖神恩泽四方乡邻,善男信女虔诚祭拜。接着,祭祀的大队人马走到水田旁,这才是祭拜稻芒神的高潮环节。稻田间,虔诚的农家人早把经幡竖在了水稻中间。经幡是用粗壮的蒿秆撑起来的,寓意是期望稻秆长得像蒿秆一样粗壮结实,大获丰收。村民们在田埂上摆好祭台,搁上三碗大米,点上香烛。接着就是驱赶稻瘟神了,即把稻田里的魑魅魍魉等坏鬼瘟神驱逐出去,以保证水稻免遭各种天灾人祸的侵扰。道公手持一把利剑,嘴里唱词不断:土地苍茫,邪神恶煞,快快起身,跑出圣地,还稻田祥宁,保稻谷丰收??突然,道公口中猛喷一股烈火,“噗——噗——”一团黑烟徐徐升起,表示稻田里的鬼怪被焚化为一缕轻烟飘走了。

接下来是祈福时间。只见道公念念有词,跳着祈福的舞蹈,寓意是请求天上的王母娘娘降临凡间,保佑四方百姓幸福安康、五谷丰登。由一个当家道长开道,几个道公诵经祷文,这里跪跪那里拜拜。仙婆们扮作接驾的侍女,唱些迎送往来的曲子,悠扬中饱含深情。接下来,道公仙婆一边诵经、敲锣打鼓,一边围绕各家各户的水田,绕过竖立的经幡,安抚驻扎每一个角落的娅王之神,以保佑水稻大获丰收。

其间,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道公仙婆们分头行事,嘴里唱着驱逐妖魔鬼怪或赞颂天地神灵的歌词。最后,所有人都聚集在道神祭祀遗址那里。祭祀遗址名为稻神山,有一座两三米高的石塑像,主题是蛇身鸟头人面像,蛇代表消灭稻田害虫之寓意,鸟表明水稻种是由神鸟衔来的,人面表示它们都应该得到与我们人类一样的尊重。主像的左边立着一粒稻谷,右边是一只青蛙。它们经历了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通身流露出岁月的沧桑感。塑像正對面有一座“蝙蝠山”(因山的形状像一只展翅翱翔的蝙蝠而得名),寓示幸福万年长。

当晚,人们带上美食互相串门,聚在一起谈论稻谷的耕作,唱颂神仙山歌。让神灵品尝新收的水稻,品尝美酒佳肴。当天,远嫁他乡的女儿也得回来,邀上各自的亲戚,成群结队而来,参加祭祀活动,共同享受家乡丰收的喜悦。

与稻作相关的民间节日除了六月六的稻芒节,还有农具节。随着水稻耕种技术的不断改进,人们发明了相关的劳作工具,有人还专门研制这种工具,并拿到集市上摆卖或者互相等价交换。邻近县的群众也来进行农具的交易活动,后来为了方便交易约定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为农具交易日。那天的那桐街上人来人往,四面八方的人汇集而来,各种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应有尽有,热闹非凡。这样的民俗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演变成今天的“那”文化之一——那桐“四月八”农具节。

作者简介:卢生强 ,壮族,广西小小说学会理事 ,南宁市作家协会会员 。作品散见于《广西文学》《红豆》《百花园》《金山》《广西日报》《南国早报》等报刊。曾获各种征文奖40余次。

猜你喜欢

稻作农具经幡
古代农具“奇妙夜”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经幡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稻作村落建设:乡村振兴的新视野
——以宁波市为例
农具印象
重生(外一首)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农具史话:耒耜、耧车
赣榆区麦秆还田稻作试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