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厄舍古屋的倒塌》主人公分裂人格
2020-09-27王静姝
王静姝
摘 要:本文通过对《厄舍古屋的倒塌》这一作品的深入阅读和学习,从多个方面对作品中的主人公分裂人格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厄舍古屋的倒塌》; 艾德加·爱伦·坡; 主人公分裂人格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9-093-001
《厄舍古屋的倒塌》是美国19世纪著名文学家艾德加·爱伦·坡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也是世界短篇小说的精华。该作品中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人的本质的独特看法,同时也实现了人类心底最为隐秘的冲动——恶的本能的揭露,在当时掀起了较大的轰动。下文通过对《厄舍古屋的倒塌》这一作品的深入阅读和学习,从多个方面对作品中的主人公分裂人格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1.《厄舍古屋的倒塌》小说背景分析
艾德加·爱伦·坡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短篇小说家/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是该时期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艾德加·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具有典型的美国哥特式文学特点,其小说作品中主人公所处环境多为阴森/黑暗的环境,主人公的心态具有明显的不正常特征,往往充斥着暴力/凶杀以及乱伦/死亡等因素,并且主人公的结局多与死亡有关,对主人公临近死亡时的精神状态与面貌描写也多表现为形如枯木/面容惨白等。其中,《厄舍古屋的倒塌》作为艾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精华,其小说故事的发生场景为一座将要崩塌且地理位置荒凉的古堡内,而小说中描写的主人公,其身份为一个古老家族中所遗留的最后一支血脉,即一对孪生兄妹。其中,作为哥哥的罗德里克,是一个性格高度敏感的人物,其各感官都存在着病态般的敏锐。而妹妹马德琳由于长期经受僵硬症病症折磨,一直处于重病缠身状态,更是在生命弥留之际受到被哥哥活埋的境遇。最后,在一个暴风雨夜晚,身裹寿衣的妹妹马德琳终于破棺而出,倒在了哥哥身上,兄妹二人全部死去,同时小说中的这座古老厄舍城堡也发生了倒塌。在《厄舍古屋的倒塌》这一小说作品中,作者对厄舍古屋凄凉/惨败景象的详细描写,也是为了通过古屋的惨败景象对该兄妹所在的古老家族的命运变化进行映射,并对小说中古屋与古屋主人公代表的古老家族之间命运共生/相连的神秘关系进行渲染和表现,取得了较为成功的文学创作效果。
2.《厄舍古屋的倒塌》主人公的分裂人格分析
分裂人格在心理学领域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常的精神与心理状态,具有分裂人格的人会经常经历理智和非理智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厄舍古屋的倒塌》中,作者所展现出的以恐怖/死亡等非正常精神状态美为主的主题,是具有较为深厚的内在原因。其中,《厄舍古屋的倒塌》主人公罗德里克自我人格中就存在较为明显的分裂人格特征,他处于一种“时而清醒/时而迷糊,经常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交换”的状态。其中,主人公罗德里克在给“我”写信的时候,是处于一种清醒的状态,因为他能够对自身的身体状况不佳/同时精神方面存在疾病的事实进行准确认识。小说中罗德里克“写着自己患有疾病:神经错乱,折磨得人好痛苦”以及对能够医治自己病的方法的寻找等内容,就表现了主人公罗德里克在写信时的精神状态表现较为清醒。但同时,罗德里克的过于敏感与疯狂的精神状态,又导致了他自我人格中的另一种非理性状况存在。比如,在小说的开头部分,作者对主人公罗德里克自我内心活动的一段描写中,“我的心是一把挂着的竖琴,轻轻一拨,他便出声”以及罗德里克认为自己“快死了”/“准要在这种可悲的疯癫中送命……”都能够体现出罗德里克自我人格中的高度敏感与疯狂等非理性精神状态与人格特征的存在,并且在这种精神与肉体/理性与非理性的分裂人格及精神状态影响下,也导致了主人公罗德里克的过于敏感与脆弱的内心特征的形成,也为主人公的最终死亡命运以及小说故事中阴森/黑暗的感情基调与故事线索展开奠定了基础。
除主人公自我人格中的分裂人格因素外,《厄舍古屋的倒塌》主人公在与他人交往以及与社会交往中,其人格因素中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裂人格特征。其中,小说中将“我”作为主人公罗德里克与外界社会产生联系的唯一纽带,同时也将“我”作为理性与理智的部分,以对与古屋具有相同气质的主人公罗德里克的非理性进行解救,最终随着古屋的倒塌以及“我”的逃出,對主人公和社会的接触也全部结束。这一过程中,主人公罗德里克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内心对外界的一切理性形成排斥,并且这种分裂人格也导致其长期处于恐惧/痛苦的状态,最终在社会上消失。
总之,对《厄舍古屋的倒塌》主人公分裂人格的解读分析,能够帮助读者对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与人物命运进行准确把握,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在小说作品中所赋予的情感思想及这一时期美国文学的发展特点,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艾德加·爱伦.坡.爱伦坡短篇小说集[M]陈良廷,徐汝椿,马爱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吴伟仁.美国文学及选读学习指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53
[3]张冲主撰.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46
[4]米歇尔·克莱尔.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M]贾晓明,苏晓波(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