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河畔菜先生
2020-09-27张金刚
一
这个春天,被新冠肺炎疫情禁足得太久了,心也失了色彩。我是受菜先生一句“没事儿到我菜园转转,散散心”的邀请,于清明节前再次来到胭脂河的。
位于阜平县城南十几公里的胭脂河,如被岁月智慧了的老母亲,张开宽广温柔的双臂,拥黄沙、河石、红花、绿柳入怀,更拥着两岸勤劳不息的胭脂河儿女。虽然河水明显少了许多,可两岸冲积而成的平原愈发平坦、辽阔。
这座曾培育出胭脂稻、小麦、玉米等优质作物的“阜平粮仓”,如今在北果园乡广安村一带转型变了模样,成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菜先生”二十年来一直创意描摹的“蔬菜王国”。
跨过广安大桥不过百米,向西转入一条水泥路,胭脂河南岸的“阜彩蔬菜基地”便倏地展现在眼前。泛绿的南山连绵不绝,形成天然屏障;河滩开阔平坦自是肥沃良田,一株株杨树、柳树整齐列队静默守护,一座现代化的蔬菜基地向西赫然铺陈,望不到头……
菜先生从一座大棚里钻出,满脸憨笑迎上前。还是原来的样子:不高的个头、精爽的头发、结实的身板、朴素的衣着。“也不提前打个电话,好去村头接你。”这形象、这气质、这谈吐,与他退伍军人的身份很是搭调,骨子里透着那么一股子劲儿。
“给你个‘惊吓嘛,哈哈。”我指了指他沾满泥土的布鞋,打趣道,“你还是这么热爱故乡的土地。”他使劲儿点头:“你懂我。”
2000年,菜先生是带着种菜梦想从甘肃退伍返乡的。自然条件恶劣的甘肃都能种出新鲜蔬菜,老家不缺地,不缺水,为啥就没人种大棚蔬菜?还是大山屏蔽了视野,禁锢了思想。菜先生动了种菜的念头,可真做起来,远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其间,有过资金的难题,有过与村民的纠纷,有过雪压大棚的痛楚,有过外出学习的辗转,有过开拓市场的艰难,但每一步他都走在厚重的大地上,走得实,走得稳,走出了一片天。
二
拉开一座棚门,撩起棉帘,我在棚口闭了眼,贪婪地深呼吸一下,说:“这棚是西红柿!”菜先生应道:“回答正确!”
睁眼,满棚的西红柿尽在眼前。一株株秧苗乖巧地顺着吊绳冲向棚顶,枝叶翠绿翠绿的,茎粗粗实实,拔着节,开着花,坐着果,似待产的孕妇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一串串可爱的小黄花,一嘟噜一嘟噜,绿的、半红的、红的西红柿不管不顾地趴在枝上,或三五成群,或七八成队。穿梭其间,西红柿特有的味道,沾了满身,弥漫了大棚。
菜先生挑一颗泛红的果子摘下,递给我:“尝尝,免洗的!”果肉沙沙的酸甜适口,真似在舌尖上舞蹈。我的表情应该有些夸张:“嗯!太好吃了,是儿时的味道。”菜先生瞅了一眼脚下的土地,说:“我就是想在儿时的土地上种出儿时的味道!”
土地上沿袭的种菜土法与现代科技结合,种出了品质优秀的阜彩蔬菜,这是菜先生最为津津乐道的得意之作。
尝完西红柿,转入黄瓜棚。整棚黄瓜整齐地攀爬在吊绳上,打着旋儿地比赛着,争抢着,生出绿叶,绽开黄花,结成小瓜,都透亮透亮的,你追我赶,可劲儿地热闹着。菜先生说:“看这黄瓜,我就是要它自然生长,从不干预。瓜熟蒂落,瓜长成,花已枯,这才正常。那些所谓的‘顶花带刺,其实并非真正新鮮。”
菜先生视菜如命,给予了最贴心的呵护,当然也得到了最可心的回馈。
时下已错过育苗期,瞧了几个大棚,一直有个疑惑:为什么韭菜大棚裸露的土地不会板结?为什么瓜果大棚的土地覆了地膜?
菜先生饶有兴趣地给我科普:“我都是用的有机肥——处理过的羊粪。鸡粪不行,太味儿了。还要定期‘喂些‘豆饼。”初听这词儿,感觉种菜好奢侈。菜先生笑了:“豆饼也是种有机肥,就是发酵处理过的做豆腐剩的豆渣,榨油剩的花生渣、瓜子渣、菜籽渣之类的,能改善土壤性状,菜也长得壮。”怪不得土质肥沃、疏松,韭菜肯定喜欢。我还真是少见多怪了。
白色的塑料薄膜下,偶尔有几株倔强的小草,但成不了气候;密密麻麻的小水珠附着在地膜内层,还起到了保湿效果。一旁操作的工人说:“老板说坚决不能用除草剂,先前光拔草就拔得着急,这样有了地膜,我们省事儿多了。”
“草的问题解决了,那虫呢?不用药,总不能用手捉吧?”我又抛出一个问题。
菜先生指了指棚中悬挂的几个黄色小灯说:“就靠它们了,诱虫灯。有时,再放些粘虫板。物理捉虫。哈哈!”此时的诱虫灯有些“孤独”,可以想见,夏秋时节定是它们大显身手的时候,虫子胆敢造次,统统乖乖被俘。正因如此,每次到菜先生大棚里摘的菜,大都可以免洗即食,绝对放心。
还不放心?好,放大招儿!
菜先生又指了指棚顶一角儿的摄像头:“这是2016年商务局帮我安装的农产品追溯系统,对重点大棚、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控。何时育苗栽植,何时施肥浇灌,何时田间管理,何时采收发货,连带土壤酸碱度、空气指标、水质、瓜果生长情况都在第一时间上传至大数据库。上市瓜蔬都贴上了二维码,‘吱地一扫,菜品信息一目了然,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与青睐。”
菜先生从手机里找出一张贴了二维码的娃娃菜照片,让我操作一下。长按,识别,马上跳转至“农产品追溯综合服务平台”。有追溯码,有基地信息,有娃娃菜的“履历”:栽培、出苗、间苗、数次浇水、采收的时间全都记录在案。菜先生骄傲地说:“这就是智慧农业的魅力!”我深以为然。
二百余座冷温大棚、一百余亩露天蔬菜,大路瓜菜、特色蔬菜,撑起了菜先生的“多彩”基地。菜先生发出邀请:“你现在来得不是时候,等采摘季一定来尝尝我的‘蔬菜宴,我都申请品牌注册了呢!”不得不佩服他的远见,更对那养眼养胃的“蔬菜宴”充满期待。
我极力地想象着“蔬菜宴”的隆重与靓丽:家常的,还有紫色的土豆、白菜、生菜,黄色的西瓜、茄子、香蕉西葫芦,黑色的土豆、番茄、胡萝卜,绝对吸睛。再加上菜先生“报菜名”般介绍我认识的杭椒、杭茄、荷兰豆、红菊苣、冰菜、结球茴香、苹果苦瓜、火星果等营养功能型特色蔬菜,见都没见过,更别提做与吃了,定会让我大开眼界。
我给菜先生建议:“不妨依托咱的基地,与中小学联合,搞个农业研学,也让小朋友们开开眼。”他激动地握住我的手:“正有此意,也欢迎你们的文艺家来采风。”我与菜先生一拍即合。
瓜菜色彩缤纷,琳琅满目,除了常规菜的常规做法儿,真想象不出那些特色菜是个什么吃法儿,是蘸酱、凉拌味道好,还是热炒、涮锅味道妙?菜先生卖了个关子,埋了个伏笔:“我的特色菜在北京、石家庄、保定等大中城市市场,很受欢迎的。等时令到了,请你来品尝如何?”我拭目以待。
三
数座棚内都有工人在忙碌,此时的工作主要是疏花、搭蔓、授粉,也有在收割韭菜的,“沙沙沙”一镰镰下去,满棚都是浓郁的韭菜香。这些雇自广安本村的留守妇女们种了一辈子地,稍加培训便可熟练操作。
一位翻着藤蔓疏花的大婶讲起来头头是道:“这是哈密瓜,为了保证瓜的品质,必须摘掉一些花,直到十五个节儿以上才留花坐瓜。”说完,“嘎吧嘎吧”又摘掉数朵娇嫩的小黄花。负责技术领班的大婶明显健谈一些:“我们现在也是蔬菜管理能手了,呵呵!我来这基地早,当年我老伴儿左胳膊受伤落了残疾,干活儿只能一只手,我便到基地来干活儿,挣钱补贴生活。自打我到这儿,肯吃苦,也爱学,老板就让我做领班,带着后来的姐妹们,一年能挣两万多呢!”
棚外遇到一位挥锹铲土的大叔,上前搭话:“你也在这儿打工?一个工给你多少钱?”大叔憨憨一笑:“我是临时替我老伴儿来的,她挣多少工钱,我也不过问。”我乐了:“看来,你在家不掌钱。”旁边一位大婶说:“我们一个工有六十的、七十的,还有八十的。这样守家在地打个工,自家家里的、地里的活儿也都落不下,家门口儿就能挣钱。好着哩!”
菜先生悄悄告诉我:“他们中有不少建档立卡贫困户,只要他们愿意自力更生地通过劳动挣钱,我都会根据工作需要吸收到基地干活儿,这也算是精准扶贫、有效帮扶嘛!”
菜先生指着新整出的棚间过道两侧的土地说:“这里要种上油葵,既是景观,还能榨油。”他望着地,我望着他,透过他笑眯眯的双眼,我似是看到了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葵在迎风舞蹈,其间是游览观光的游客、穿梭忙碌的工人,还有专情于这片土地的菜先生。
站在村口,与菜先生一起回望夕阳下镀了金的蔬菜基地,久久駐足,没有讲话,我深懂他的不易与骄傲。
为打破这沉静,我“八卦”地问:“疫情期间你都干了些啥?”菜先生嘿嘿一笑:“我闲不住,育苗,栽种;读书,学习;网上联络订单,拓宽销售渠道,哪样儿都没落下。我还给防疫一线捐了一百箱蔬菜呢。”我给他点了个大大的赞。
谈及以后,菜先生很有信心:“疫情把大众消费对绿色有机蔬菜的需求提前了好几年,也更坚定了我的方向,就是初心不改地永远追求‘高品质高质量,营养健康安全,继续占领高端市场,走进城市社区,搞活网络销售……有机蔬菜前景一定会更好!”
四
“菜先生”叫顺嘴儿了,竟一时叫不惯他的本名“马志国”。
在田间地头见马志国多了,竟淡忘了他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河北省农村青年拔尖人才”的身份,淡忘了他被河北蔬菜行业协会授予的“蔬菜大王”“蔬菜科技示范标兵”的称号,淡忘了他是在石家庄股权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的老总,淡忘了他是阜平县政协委员、“十佳致富带头人”……
其实,马志国对加身的这些“彩”看得很淡:“做人做事扎实本分,才配活在这块土地上。”我最欣赏他褪去光环,卷起裤管,撸起袖子,两脚沾泥打理蔬菜的模样,虽然四十三岁的他有了白发,有了皱纹,论颜值真谈不上多帅,但在许多人眼中,大棚中、土地上、菜丛间神情专注的马志国最帅,那才是他人生真正的“高光时刻”!
“殷红”的胭脂河静默东流,新绿的广安村一派生机。望不到边的白色大棚、露天良田似是一片秘境之地,清一色绿油油的秧苗正在拔节,在这片孕育了革命,孕育着希望的沃土里,深藏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秘密”。植密者、揭密人都是“菜先生”马志国,这秘密便是引人遐想的“彩的菜”,我,我们都在期待秘密揭晓的那一天。
(张金刚,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阜平县文联主席。作品见于《中国艺术报》《文艺报》等报刊。著有散文随笔集《多年离家已成客》《水盆盛太阳》。)
编辑:刘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