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贫术”:重访民国时期柯象峰的贫困治理思想

2020-09-27萧子扬

关键词:脱贫攻坚社会工作社会治理

[摘要] 柯象峰是民国时期的著名社会学家,也是最早对我国贫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学者之一,他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贫困问题的专著,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贫困治理思想。对柯象峰的贫困治理思想进行重访研究,展开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既有利于提升中国社会学的学科自觉、理论自觉,也有利于探寻我国乡村振兴和贫困治理的“历史线索”。本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重点考察了柯象峰的生平著述、思想历程以及其贫困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系统归纳和总结了柯象峰贫困治理思想的特点、不足和启示,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提供有益的思想理论启迪。

[关键词] 柯象峰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贫困问题  社会治理  社会工作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变迁研究”(编号:13ASH0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萧子扬,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与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 C91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672(2020)04-0136-13

一、 问题的提出和文献综述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贫困治理和脱贫攻坚工作,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决心向贫困宣战。①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累计减少了9348万人,剩余551万人亟待脱贫。①可见,我国贫困治理问题依然严峻、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②针对当前我国贫困治理问题,学术界主要从三种路径(“西方路径”“实践路径”“历史路径”)着手分析和探讨。一方面,部分学者侧重梳理西方发达国家贫困治理的有效经验、典型模式以及对中国的政策启示;③另一方面,部分学者结合中国扶贫脱贫实践,尝试反贫困治理结构创新,提出“小农户生产扶贫”等有效经验;④此外,还有一批学者试图通过对中国贫困治理历史进行再考察,从民国时期的“定县实验”“邹平实验”“清河实验”等典型乡村建设运动当中寻求社会治理方案。⑤⑥⑦但是相对于前两种路径来说,第三种以回溯历史来探寻贫困治理经验的“历史路径”在我国贫困治理研究领域尚未成为“显学”。

事实上,民国时期包括乡村建设运动等在内的社会实践(社会实验)蕴含了重要的贫困治理思想,对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而言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就个人见解所及,认为中国在今日之状态中,国人所感迫切的,恐怕还是贫穷的解除罢”。⑧正如柯象峰所言,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贫困问题,约有四分之三的民众处于贫困线以下,这激发了柯象峰、晏阳初、梁漱溟、费孝通等中国早期社会学家对贫困问题的深切关注。⑨比如,晏阳初认为,农民运动肩负着“民族再造的使命”和解决贫困问题的责任;⑩梁漱溟认为,中国乡村和农民面临着政治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等方面的破坏力;11费孝通认为,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主要包括土地分配不均、地租剝削、手工业衰弱等;12陈序经认为,乡村建设只有以工业为前提、以都市为起点,才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13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民国时期关注贫困问题的社会学家很多,但对贫困问题研究最为系统和全面的仍然当数柯象峰。他于1935年出版的《中国贫穷问题》(1937年扩展、修订为《贫穷问题》)对我国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蕴含和彰显了丰富的贫困治理思想,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贫困问题的专著”。

目前,“一个基本的、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对我们自己学科的发展(历史)了解较少”,①这导致我国学术界对柯象峰等老一辈社会学家的关注度不够、资料整理不足、研究成果单薄。在资料整理方面,杨雅彬、张宪文、李文海、赵定东等对柯象峰的生平、著述进行了整理;在研究成果方面,仅有庞绍堂、张越、钟荣帆、彭秀良等分别对柯象峰的研究旨趣、贫穷防治理念、边疆研究、社会工作等内容进行了初步总结。②③正如周雪光所言,“其背后的渊源机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即时即地的场景因素或国家政策,而是有着更为源远流长的因果关系和深厚的历史根基……”,需要“从中国历史过程中认识和解读中国国家治理的线索”。④可见,对柯象峰的贫困治理思想进行重访和再研究,展开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既有利于提升中国社会学的学科自觉、理论自觉,也有利于探寻我国乡村振兴、贫困治理的历史线索。因此,本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运用重访法尝试整理、考察柯象峰有关贫困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系统归纳、总结其中所蕴含的贫困治理思想,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 柯象峰的生平著述和思想历程

柯象峰,1900年11月1日出生于安徽贵池(今池州市),1912年赴南京教会学校——金陵中学就读,1918年考取金陵大学。⑤1922年,他本科顺利毕业并留校任教,于1927年获得半官费出国留学资格,赴法国里昂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1929年,他博士毕业,并在英国伦敦大学研究院担任研究员。1930年,他回国任教,先后担任金陵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学校教务长等职务。1937年,当选中国社会学社第六届副理事(即副会长),“七七事变”爆发后,率领社会学系师生西迁至四川成都华西坝。1938年暑期,柯象峰和徐益棠等人在西康建省委员会的资助下,对甘孜、炉霍、道孚、泸定、康定、汉源、荥经、雅安等县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考察。⑥1939年,组织边疆考察团到康藏边区雷、马、屏、峨等少数民族地区从事社会调查。1940年秋,担任金陵中学驻蓉分班理事。⑦1943年,被推选为中国社会学社正理事(即会长)。1946年,柯象峰和顾颉刚等人联合成立了“康藏研究社”,并随金陵大学迁回南京。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社会学系被取消,柯象峰改任外语系教授。1978年,转任经济学系教授。1983年10月23日,在南京逝世。他生前共出版了4部专著、3部译著,发表中英文学术文章3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人口问题、穷困问题、边政问题、社会救济问题,代表作有《中国贫穷问题》《现代人口问题》《社会救济》等。其中,1934年出版的《现代人口问题》一书被誉为“20世纪上半叶介绍人口理论与资料最全面翔实的著作之一”。同时,由于他意识到“人口问题之严重性,集中于贫困问题的产生”,从而将研究方向由“人口问题”转向“贫困问题”,于1935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关于贫困问题的专著——《中国贫穷问题》。此外,还先后翻译出版了《新社会观》《欧文选集》《黑格尔选集》等图书。

就柯象峰的“贫困问题”研究旨趣和思想历程而言,既是对其人口问题研究的补充和拓展,也是对周信徵、吴泽霖等同时期贫困研究学者思想的继承和综合。其中,周信徵较早分析了我国华北农村经济的贫困状态和救济策略,何逢春在《新声月刊》上连载了《中国贫穷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王在勤在《复旦社会学系半月刊》上发表了多篇有关贫穷理论的文章。①此后,贫困问题逐渐进入社会学视野,汪叔度、林希谦、吴泽霖、唐道、李嘉猷、黄明明、潘舒宜、李树青等先后围绕中国贫困状况、贫困测量、农村债务、贫困救济策略等内容展开了学术探讨。②③同时,在著作方面,仅有余树生翻译出版了魏式士(H.Withers)的《贫穷与浪费》(Poverty and Waste)一书。④总之,包括李树青、吴泽霖等在内的社会学家较早关注贫困问题,为柯象峰从事相关研究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1935年,柯象峰所著的《中国贫穷问题》由正中书局出版。1936年,李剑华在《时代批判》上发表的书评指出:“在中国,关于贫穷问题的研究,向来很贫乏,柯先生以其教学的经验,写成这样一本四百十六页的书,单就材料丰富这点来说,已经就值得推荐的了。”他认为该书有三点特别之处:其一,承认贫困问题和私有财产制度同时起源;其二,认为贫困治理问题是民国时期我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三,重视对贫困原因的分析,有五分之三的篇幅涉及该内容。当然,他也指出该书有三点值得商榷的地方:其一,没有指出我国贫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二,对“中华民族长期受政治经济的内在和外在的压迫、束缚,失去了控制自然、支配自然、改变自然的能力”这一根本原因存在忽视;其三,对贫困问题的社会影响阐述不够充分。⑤针对李剑华的评价和批驳,柯象峰并未正面回应,但对该书进行了重新修订和完善,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以《贫穷问题》这一书名再版。此后,由于金陵大学西迁成都,柯象峰逐渐转向边疆研究,但并未停止对贫困问题的思考。1942—1944年,柯象峰在《学思》《社会建设》等期刊上发表多篇有关社会救济的文章,涉及我国贫困问题的社会救济办法。而且,逝世前一年他还在竭力呼吁,要求抓紧对贫困治理等社会问题的研究。①

三、 “治贫术”:柯象峰贫困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贫困,作为一个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地域性的问题,长期受到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关注。②在中国社会学的早期发展过程当中,这一关注倾向也始终存在。自1935年柯象峰出版《中国贫穷问题》后,武尚权、黄学勤、吕亮耕、周毓英、吴克刚、刘铣义、全慰天等学者沿着这一领域继续探索。③④总之,柯象峰作为我国最早运用社会学视角对贫困人口予以关照、对贫困问题展开研究的学者,蕴含了丰富的贫困治理思想,因而有必要对其“治贫术”进行重访研究。

(一) 贫困的内涵和现状

第一,贫困的内涵。柯象峰提出,中国的贫穷问题实质上就是贫困问题,并从语义学角度比较和分析了“贫穷”(Poverty)、“依赖”(Dependency)、“贫乏受济”(Pauperism)、“贫困”(Destitution)等词汇的差异。其中,就“贫穷”和“贫困”而言,他认为“贫穷”是一个广义的名词,而“贫困”则是指一种穷苦无以为生的生活状态,但由于“中国民众中的贫且困的人太多了”,因此,贫穷问题可以等同于贫困问题,其实质就是个人或家庭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状况。

第二,贫困问题的重要性。“建设之首要在民生”,他认为该时期的中国需要开展“救贫”的经济建设。他强调,中国和欧美国家在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绝大多数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远在标准水平之上,并有进一步追求“安适享乐”生活的趋势,但中国的情形截然不同,大部分民众生活在“饿殍线”边缘。因此,我国经济建设的初步目标在于集中力量救贫,并应当将解决贫困人口的生计问题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心和主要任务。

第三,中国贫困的现状。柯象峰曾对我国贫困人口数量进行了估计,即“农民中在贫穷线以下的人口约有四分之三,若以全国人口45000万计算,不下26000万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数的60%,再加上城市间劳动界约5%,则中国贫民至少占全国人口65%或三分之二,如以数量计算,约为30000万左右”。⑤他结合卜凯(J.L.Buck)、李景汉、陶孟和等的调查结果认为,我国各地的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并呈现出“农民的生活水平低于城市工人的生活水平”“乡村地区的生活水平低于城市地区的生活水平”“北方的生活水平低于南方的生活水平”等特征。

(二) 贫困的原因

第一,贫困原因分析的发展阶段。社会学家孔德提到,“人类知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科学阶段”。①因而柯象峰认为,人类关于贫困原因的讨论也经历了类似的三个发展阶段:其一,古代对贫困原因的解释;其二,近代对贫困原因的演绎式解释;其三,当下对贫困原因的科学、精细分析。其中,古代对贫困原因的解释主要依赖于宗教观点,即认为“好善的人,多蒙神佑,富裕可期。而作奸犯科罪孽甚大的人,多自食其果,很容易堕入贫穷之途”。②当然,他也提到,古代有部分人接受了遺传学的观点,认为上一代的“品质”对下一代会产生重要影响,一旦身体或心理存在缺憾,则容易导致自立能力的缺乏,从而沦为贫苦之徒。关于近代对贫困原因的解释,柯象峰认为大多数观点属于“偏颇之论”,采取的分析方法主要是演绎法,呈现出两种倾向——个人责任论和经济关系失调论。同时,他对马克思(Marx)、乔治·亨利(Henry George)、马尔萨斯(Malthus)等的观点进行了比较,认为他们具有独到见解,但方法多是演绎法,因而“偏倚不全”。对于晚近的贫困原因的分析,他认为呈现出科学化的特点,逐渐摆脱了主观臆断和具有偏颇性的一元论,开始应用科学方法对贫困原因加以研究,即使用归纳法对处于贫困状态的个人、团体展开全方位调研,以探求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且对最终的结论也尽量保持客观的态度,将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近因、远因都纳入考察分析范畴。此外,他还将吉宁(Gillin)、德士特(Dexter)、庞慕利(Parmelee)等学者的观点加以罗列、整理。

第二,关于贫困原因的多因子分析。首先,柯象峰结合南京大王府巷的棚户调查、北平1200户贫户调查指出,导致贫困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关系和社会关系两种。其中,个人关系方面包括生理的缺陷(年老、残疾、疾病、年幼)、心理的缺陷(低能、无知识、野性、懒惰)等原因,社会关系方面包括未能掌握相应的生存技能、失业、家庭人口过多、生计问题严峻、家庭支柱死亡、遭遇匪患、市场萧条等原因。其次,他强调,中国贫困问题是由多因子(因素)导致的,主要包括物质因子、生物因子、政治因子、经济因子、社会因子等五类。

其一,贫困问题的物质因子。柯象峰认为,资源缺乏和气象灾害频发是造成该时期我国贫困问题严重的两个主要物质因素。其中,资源缺乏问题主要体现在三点:(1)耕地不足。由于人多地少,国民生计艰难。(2)土壤不佳。土壤质量存在问题,农作物种植面临诸多挑战。(3)矿藏不富。矿产资源缺乏导致工业现代化力量不足,交通和制造业发展滞后。气象灾害频发问题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气候区的分布差异较大,存在不可控因素,二是历史上旱灾、水灾、霜灾等灾害频发。

其二,贫困问题的生物因子。柯象峰认为,造成贫困问题的生物因素有两个方面:(1)生物环境面临病态问题。由于蝗灾等病虫害高发,因而生物环境压力加大。(2)人口面临病态问题。由于中国人口寿命较短、疾病、人口过多等因素的束缚,人口发展的不合理因素激增,因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其三,贫困问题的政治因子。柯象峰认为,造成贫困问题的政治因素有两个,即“内政不修”和“外患日亟”。所谓“内政不修”是指面临着“内乱频发”“匪患严重”“法制不健全”“财政混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国民经济、政治建设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结构的协调、稳定。所谓“外患日亟”是指由于国家软弱、主权丧失,导致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迫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不聊生,困顿不堪。

其四,贫困问题的经济因子。柯象峰认为,造成国民破产、收入较低、民生困苦的原因除了物质、生物、政治等因素以外,还应当包括经济因素。具体包括四点内容:(1)生产要素不健全(资本短缺、耕地不足、粮食缺乏、劳力过剩等);(2)交易面临诸多挑战(贸易的交通条件不佳、金融制度不完善等);(3)社会分配存在问题(分配不公、劳资冲突严重、高利贷现象频发等);(4)国民消费观念存在问题(没有良好的储蓄习惯、家庭财务管理能力不强等)。

其五,贫困问题的社会因子。柯象峰认为,社会组织和制度存在缺陷是导致我国贫困问题严重的主要社会原因,涉及家族制度、宗教迷信、教育、卫生和个人嗜好等。具体如下:(1)由于家族制度和儒家思想的约束,农业生产事业不发达;(2)宗教迷信和地方习俗的泛滥,导致信奉对象(以农民为主)需要消耗大量钱财从事祭拜活动;(3)知识是重要的生活工具,但是由于教育水平不足、知识缺乏,文盲比例较大(据柯象峰估计,文盲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生产和消费面临诸多挑战,“愚”和“贫”问题大量出现;(4)“生产固需要健全之头脑,尤其是健全之身手,这是事业成功的最基本条件”,卫生事业不健全,生产、生活受到影响;(5)由于个人嗜好和奢侈风气的影响,一部分人寻求刺激,导致身心损害和财物耗费。因而他引用了“富人一席酒,贫汉一年粮”“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古语,重点强调存在明显的贫富分化和马太效应。①

(三) 贫困的影响

柯象峰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贫困问题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一,贫困的循环性。他认为,如果我们对贫困保持放任自流的态度,则“必定以贫穷始,以贫穷终,周而复始地一层层增加其深刻变化的程度”。而且,他结合个人事例对贫困的循环性进行了充分论证,“贫穷的人因穷而无力接受教育,因为教育缺乏而生产技能低下,结果收入少而仍变为贫困的人。贫困的人因为受穷而饮食不良,饮食不良则导致营养欠佳、身手不健全,进一步导致工作差,工作差则导致工作低落,从而又陷入贫困状态”。可见,在他看来,贫困的循环性是一个固有的社会病态,如果不及时防治,贫困问题会蔓延和恶化,循环往复。第二,贫困和其他社会病态现象。柯象峰认为,贫困问题会衍生和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犯罪问题、娼妓问题。其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由于受到贫困、饥饿的影响,犯罪现象愈加频发,尤其是财务犯罪更为突出,因而得出“食物价目提高时,财产罪必随之而增高”的说法。其二,“饥寒交迫的结果除掉犯罪外,还有好多女子就被送到人肉市场做商品”。在柯象峰看来,贫困是导致娼妓问题异常严峻的重要原因,而且这一病态现象,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普遍贫困的国家都是无法避免的,但在贫困国家这一问题最为严重,亟待解决。

(四) 贫困的防治

对于中国贫困问题的防治措施,柯象峰认为有两种不同的路径——治标和治本。所谓“治标”就是侧重于救治,是一种消极的事后补救方法,类似于身体生病后的诊断和治疗。而所谓“治本”则侧重于预防,是一种积极的事先设法规避相应风险的策略,类似于身体的保健和预防。柯象峰在系统梳理了贫困问题的产生原因后认为,贫困防治必须同时兼顾“治标”和“治本”,既要注重预防工作,又要积极完善救济工作。

一方面,柯象峰将贫困预防工作称作社会保障工作,认为这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旨在链接更多社会资源以更好服务社会的复杂民生工程,该工程虽然面临着众多挑战,但依旧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预防,主要包括三项措施:第一,加强对自然环境的改善力度,通过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消除病虫害、培育职业化人才等方式来解决饥荒、贫困问题。第二,采取适当的人口政策,实施少生优生政策,合理控制人口数量,从而使人们获得良好的生存机会。第三,积极改善社会环境和政治经济状况,可以采取生产运动、开明运动等具体形式。

另一方面,柯象峰提到,贫困问题固然需要以预防为主要目的的防治工作,但是这种通过预防、防治方式來实现再完善的路径,难以避免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出现,因而需要转变策略,推动贫困领域社会救济工作的开展。所谓“社会救济”是指由于人际关系或社缘关系出现疏忽、脱节、失调或冲突等问题,导致发生不幸、不良、不平或不安的结果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援助、纠正、调整或改善的社会工作过程和系统方法。在他看来,社会救济工作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弥补贫困防治工作可能存在的缺陷,还可以体现人类的同情心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他认为推动贫困救济事业的发展是不容推卸的。他系统梳理了欧美国家和中国的救济事业,对救济事业的组织原理进行归纳、总结。他主张身体强健的人应该施展自己的才能来协助残弱不健全的人们,要保持恻隐之心,坚持利他主义,从而使得受助群体获得自理、自立的能力。同时,他对西方的汉堡制、爱尔伯福制、印第安纳制等具有鲜明社会工作特征的社会救济制度进行了高度概括,并分析了中国的荒政、“保息六政”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最后,柯象峰认为,贫困救济工作按照服务对象的差异可以分为“户内救济”和“户外救济”两种,需要共同遵循四点基本原则,即具备个案社会工作者,贫民需要自立、自助,培养专业化人才,注重预防工作。

四、 特点与不足:对柯象峰贫困治理思想的评价

(一) 柯象峰贫困治理思想的主要特点

第一,坚持重农倾向,强调工业辅助农业的基本学术立场。柯象峰在《中国经济建设之先决问题》一文中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学派、主张进行了分类,认为存在两种学派。第一种主张工业化,代表人物有胡适、吴景超、贺岳僧,希冀以发展工业的方式来促使农村经济获得出路。第二种主张农村复兴,代表人物有梁漱溟,旨在集中精力来发展农业、复兴农村。结合上述两种主张,柯象峰表达了自己的基本立场,“不过作者以为重农的目的如果只是要打开目前危险的局面,固属因时制宜,但是一返于为重农之农本思想,则未免有开倒车之嫌。实际上,作者个人对于目前亦趋向于重农,而以工辅之”。可见,他认为尽管过分强调农本主义有“开倒车”的嫌疑,但该时期的中国应当坚持重农,同时也需要发挥工业辅助农业的作用。

第二,关注学术前沿,及时借鉴中西方最新研究成果。柯象峰非常关注中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进展,经常借鉴、引用有关贫困问题的最新理论成果和调查数据。比如,在对贫困原因进行分析的时候,他系统梳理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时期有关贫困原因的研究,将其归纳为三个阶段。同时,对马克思(Marx)、乔治·亨利(Henry George)、马尔萨斯(Malthus)、司特普雷(Stepney)、吉宁(Gillin)、德士特(Dexter)、庞慕利(Parmelee)等的最新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剖析。而在关于中国贫困人口的估计方面,柯象峰列举了言心哲、李景汉、许仕廉、余天休、陶孟和、狄特麦(C.Y.Dittmer)、戴乐仁(J.B.Toylor)、卜凯(J.L.Buck)等中西方学者有关贫困人口的估计结果、贫困人口生活费用支出的调查情况,进而在科学分析和比较的过程当中,对该时期我国贫困人口进行了较为客观、合理的估计。

第三,追溯古代传统,辩证看待我国早期救济和救贫工作。柯象峰在分析贫困的原因、贫困的防治措施时,对中西方学者的观点进行了客观比较和剖析,没有一味地选择和使用西方的理论、观点和案例,对中国古代的救济思想和救贫工作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他是较早将西方社会工作的有关理念推介到我国的学者之一,对汉堡制、爱尔伯福制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但与此同时并没有忽视中国古代的荒政、“保息六政”等思想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在《中国贫穷问题》《贫穷问题》等著作中对我国早期的救济、救贫思想进行了客观评析,并认为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借鉴。因此,在柯象峰看来,辩证看待我国早期社会救济事业,是进一步发展社会工作和加强贫困治理的重要基础,需要及时回溯中国古代的有关传统,积极借鉴和挖掘相应的宝贵历史财富和人类思想精髓。

第四,运用系统思维,科学提出贫困问题的治标和治本策略。柯象峰的研究逻辑系统而缜密,注重在研究过程当进行科学、客观的比较和分析。其中,在分析贫困原因研究的发展阶段时,他认为近代关于贫困原因的分析和研究主要运用的是一元论的分析角度,存在一定的偏颇,因而存在主观臆断的色彩。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柯象峰强调,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调查我国贫困问题,并系统考察贫困产生的原因、具体的防治路径和根治措施。结合《中国贫穷问题》《贫穷问题》等著作的具体内容来看,柯象峰系统分析了我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并对贫困原因进行了高度概括,将物质因子、生物因子、政治因子、经济因子和社会因子纳入贫困原因分析的综合体系当中,同时也将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近因、远因纳入分析范畴。可见,相对于以往的贫困问题研究来说,柯象峰的研究更具系统性、科学性,对我国贫困原因的分析最为全面。此外,在贫困的防治方面,柯象峰提出了“治标”和“治本”两种路径,为我国贫困治理研究和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参考和理论借鉴。

第五,强调自立精神,彰显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特点。在分析贫困问题的防治措施时,柯象峰提到,应当将贫困的防治工作和救济工作看作社会保障工作,需要在进行贫困救济、贫困治理的过程当中保持恻隐之心,坚持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从而对贫困群体进行有效的帮扶,并不断促使他们能够获得自立的能力。而且,在《中国贫穷问题》当中,他系统梳理和推介了西方社会工作、社会救济知识,对西方发达国家曾经實行的汉堡制、爱尔伯福制、印第安纳制等具有鲜明社会工作特色的制度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此外,在有关贫困防治、救济的基本原则当中,柯象峰认为需要配备相应的个案社会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提升贫民的自救、自助和自立的能力。可见,柯象峰的贫困治理思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工作理念,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价值。

(二) 柯象峰贫困治理思想的不足

第一,对于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把握不到位。事实上,柯象峰对贫困原因进行了多因子分析,彰显了其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特征,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负面影响。即由于柯象峰从多维度视角出发对我国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包括物质因子、生物因子、政治因子、经济因子、社会因子等五类影响因素。可见,他对贫困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较为全面,但正如李剑华所言,“柯先生在中国贫穷原因之分析中,不曾明白确实地把握着主要的原因,不曾指出孰为主要的原因,孰为次要的原因,而只是泛然地无轻重无主从地把贫穷之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原因和物质的、生物的原因杂然陈列起来”。这导致柯象峰对该时期我国贫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的分析存在不足,未能进行较为精准的分析,也导致主次不够分明。

第二,对贫困问题的社会影响分析不足,存在社会改良主义倾向。一方面,对贫困问题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既能够更好地把握贫困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能够突显贫困治理研究的必要性。尽管柯象峰在《中国经济建设之先决问题》一文中提到了“我们需要‘救贫的经济建设”,并对贫困问题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剖析,但结合《中国贫穷问题》一书来看,有关贫困问题的社会影响的内容和篇幅较短,可见他对相关议题的分析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柯象峰在对贫困问题的产生原因、贫困问题的主要影响等两个方面进行讨论时存在截然不同的态度,即在讨论贫困影响时并未回避社会政治不良等问题,而在讨论贫困原因时却未涉及社会政治不良等制度性原因。这实际上表明柯象峰存在社会改良主义立场,使得其在从事贫困问题研究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个人色彩和倾向。

五、 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必要路径:来自柯象峰的启示

“在中国现代化的不同阶段,具体有两次乡土重建的方案,构成了新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前奏,即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設运动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①正如叶敬忠所言,尽管乡村振兴战略和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乡村衰弱和乡村危机产生的原因也有所差异,但都面临着“现代性”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冲击。因此,基于百年乡村建设连续统的视角,对民国时期包含乡村建设运动等在内的社会实验和柯象峰等老一辈社会学家的贫困治理思想与乡村建设理论进行重访、再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为当前我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丰富的经验启示。本文认为,柯象峰的贫困治理思想能够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一些必要路径,具体如下:

第一,注重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为乡村振兴研究奠定基础。“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②柯象峰在开展中国贫困问题研究之时始终坚持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在《中国贫穷问题》及其他著作中所提到的所有研究假设都是基于以往学者的科学调查或者是自己曾经主持、参与的相关调研而提出的,使用客观、科学的数据为该时期我国贫困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因而柯象峰注重社会调查的研究理念对我国乡村振兴及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目前,我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面临着产业衰退、环境污染、治理失效等问题和挑战,但不少地方对于上述问题没有及时做好相应的调查工作,导致问题愈发严重,因而为了更加科学地诊断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的社会问题,进一步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法,必须加强前期的社会调查工作。正如毛泽东所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是制定相关政策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未来我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进程当中,必须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在制定相应政策前必须进行扎实、科学、有效的调查研究,深入挖掘我国贫困人口的发展困境和现实需求,从而为制定乡村振兴政策、脱贫攻坚措施提供重要的调研基础。

第二,增强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充分挖掘历史传统中的“中国经验”。“我们不能绕过历史。历史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厚实,更加自信,会使我们走得更远”。正如王思斌所言,历史传统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也是社会治理经验的重要提升渠道,需要进一步挖掘历史传统中的宝贵经验,从而形塑和发展“中国经验”。柯象峰在研究我国贫困问题的时候对中国古代的救济、救荒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贫困治理措施等方面吸收和借鉴了以往的历史经验与传统。可见,充分挖掘历史传统中的贫困治理经验,既对我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的重要表征。当前,回顾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学术界在研究过程当中对中国古代经验的挖掘力度有待加强,对民国时期社会学家的贫困治理、农村复兴思想的关注程度也不够,这是需要我们重点面对和亟待解决的学术议题。正所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在未来的乡村振兴研究当中必须重新挖掘“中国文化的根基”,必须及时回顾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有效经验,从而有效助推我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进程。

第三,吸收借鉴西方思想,创新乡村振兴方法和思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认为需要坚持文化多元主义,既要保持文化自觉的准则,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化,又要遵循文化开放的原则,尊重、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和思想。实际上,这一理念在柯象峰的贫困问题研究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一方面,他高度重视中国传统的救荒、救济事业及其经验,认为需要进一步挖掘;另一方面,他强调需要吸收和借鉴西方有关理论和思想。具体而言,柯象峰在《中国贫穷问题》以及其他著作中对该时期西方社会工作的有关理论、方法进行了及时推介,对西方贫困问题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和归纳了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贫困治理政策。可见,这一理念对于我国乡村振兴而言具有重要启示。农村贫困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而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难题。面对这一普遍性问题,不同国家给出了不同诊断方案和治理逻辑。因此,为了拓展思路,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推进我国乡村振兴,必须及时吸收借鉴西方国家有关乡村振兴和农村治理的理论、经验,对那些符合中国实际情况、能够被有效推广和便于本土化的方法与路径加以引进,从而促进我国乡村振兴事业的大力发展。

第四,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加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力度。“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科学助人服务活动”,它在专业属性、目标理念等方面和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结合柯象峰的贫困治理研究来看,他非常重视社会工作和社会救济在贫困治理当中的作用与价值,曾通过介绍西方社会工作作为开展社会救济事业的主要流程,并认为该时期我国贫困治理需要加大对社会工作者的培育力度。柯象峰的这一理念启示我们,需要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不断加大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力度。具体而言,应当进一步扩大社会工作的影响力,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可度,尤其应当设法在我国农村地区增加农村社会工作者岗位,尝试将农村社会工作与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大学生村官等有机结合,从而推动我国社会工作在农村地区获得“嵌入式”发展,以促进我国乡村振兴的发展。

第五,加强农村治理和乡风整治,控制贫困的蔓延。“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柯象峰在分析导致我国贫穷现象高发的社会原因时提到,由于宗教迷信和地方习俗的泛滥,在我国农村地区有不少人消耗了大量钱财来参与宗教祭拜活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贫困程度。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不少农村地区的陈规陋习泛起,一些地方甚至愈演愈烈,“封建迷信”“盲目攀比”“高价彩礼”“低俗文化泛滥”等现象更是层出不穷。①实际上,这些消耗了大量钱财的陋习,容易导致乡村振兴进程当中农民贫困问题加剧,因而需要加强农村治理和乡风整治。要知道,“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当前还有不少人处于深度贫困状态,使得贫困治理问题成为乡村振兴“最重的担子”“最硬的骨头”。因此,必须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的力度,必须坚持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传承、发展和提升我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育文明和谐乡风,从而避免贫困问题的加剧和蔓延。

六、 结束语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2018年,寒门女孩王心仪撰写的《感谢贫穷》引发网络热议,也使得贫困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事实上,贫困问题一直是人类普遍关注的内容,人类向贫困宣战的历史从古至今从未间断。我国政府也历来高度重视并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邓小平就曾强调,“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习近平进一步认为,“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②而柯象峰也曾有过类似的论述,“关于中国贫穷问题之解决……觉悟本国的危机与本身的利害,能牺牲私见与小我的利益,在共同目标之下埋头的努力猛干,在相对的时期后,中国当仍有复兴之一日”。可见,贫困治理问题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线索,它仍然是摆在我国社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而且结合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等社会背景来看,贫困治理的任务愈加艰巨和突出。因此,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贫困治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③需要及时采取“历史思维”等多种视角加以解读。总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民国时期柯象峰等老一辈社会学家有关贫困治理、农村复兴的思想是当代社会治理的一笔宝贵财富,需要深入挖掘并展开重访研究,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治理经验借鉴和思想理论支撑。

(责任编辑:肖舟)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社会工作社会治理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