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内在意蕴、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

2020-09-27杨世伟

关键词:美丽乡村绿色发展实现路径

[摘要] 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作为一种新发展观,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统筹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缘自绿色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的内在意蕴,而其中的逻辑机理是: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实现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要用系统思维进行统筹谋划,从宏观的政策法律机制、中观的配套支持服务和微观的实践工作落地等三个层面进行着力,切实推动乡村绿色发展从理念转化为法律意志、政策机制和具体行动。

[关键词] 绿色发展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内在意蕴  逻辑机理  实现路径

[基金项目] 本文为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成果。

[作者简介] 杨世伟,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乡村 振兴。

[中图分类号] C91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672(2020)04-0125-11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深刻指出了“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问题”。①在2016年1月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闡释了绿色发展理念的本质内涵——“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政治高度,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明确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②并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③已清晰地诠释了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对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也进行了直观形象的阐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④绿色发展作为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学术界以两者的密切联系为主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成果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研究绿色发展作用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程莉、文传浩选取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核心指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乡村绿色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内在逻辑。⑤于法稳则指出,农村生态环境系统、农业生产环境系统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村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支撑。⑥张宇、朱立志提出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保护绿色产业环境和构建绿色政策体系以达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突破的建议。⑦二是研究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着力点和路径。周宏春从加强乡村绿色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着力点。⑧李业芹提出了从绿色发展理念与政策入手规划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从生产与产品入手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内容、从生活与生态入手营造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环境的建议。⑨韩俊强调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要突出四个重点:治理农业生态突出问题、加大农村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以更大力度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①高红贵、赵路以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指导,系统分析了乡村生态振兴的相关问题,指出了乡村生态振兴的三个着力点:促进生态和产业融合,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优化人居生态环境。②三是研究国外经验为国内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提供借鉴。王芳等通过介绍并分析日本农村环境治理的主要做法和特点,为国内乡村绿色发展提供有关经验借鉴。③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但是对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的系统性研究还不充分,尚需进一步深化,以更好地实现理论研究与现实运用的有机衔接。

以问题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马克思曾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④问题也是实践的起点,更是进行理论研究的价值向导。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围绕“绿色发展如何引领乡村振兴?其内在逻辑机理和实现路径是什么?”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力图厘清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内在意蕴、逻辑机理及实现路径,以期能为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做一些建言献策工作。

二、 绿色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的内在意蕴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蕴含着生机,代表了美丽。乡村正因为有了绿色,才会显得美丽,绿色是美丽乡村的固有本色和标志性颜色。“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就是美丽乡村的诗意形象。乡村是中国的根,有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才会有美丽中国的实现。建设美丽乡村,是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乡村振兴语境中乡村改造的空间实现形式。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意义上就是要以乡村生态资源为依托,着力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乡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换言之,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美丽乡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空间载体,良好生态、绿色产业、美好生活是美丽乡村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

(一) 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的物质基础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⑤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美丽乡村,不是空中楼阁,必然处在客观生态环境之中。良好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赖以持续存在的现实基础,也是乡村之所以美丽的具体内涵所在。同时,“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①“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②在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有效激活下,农村生态资源可以转化为生态资本,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依托良好生态,通过提供优质绿色产品,可以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百姓富、生态美在乡村的有机统一。生态环境也与民生息息相关。习近平總书记深刻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③乡村生态环境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因此,生态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营造宜居的美丽乡村,无疑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最为直接的现实抓手。

(二) 绿色产业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的必要支柱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④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⑤乡村有了支柱性的产业,就为农民持续摆脱贫困、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托乡村“山水林田湖草”良好生态,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种养等产业,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等乡村旅游载体,提供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健康养生、科技文创、民宿农家乐等绿色产品和服务,可以形成深度融合农村“三产”的绿色产业链,培育出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美丽经济”,形成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带动一方区域发展和群众致富。乡村有了众多的绿色产业,不但在空间上装扮乡村的外在形象美,而且通过产业的培育,实现产村融合,增强了乡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使乡村能持续充满活力。而乡村绿色产业兴旺发展,最直接、最现实的效益就是能为农民就地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带来机遇和现实可能,让农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赚到“生态钱”。

(三) 美好生活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的幸福图景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⑥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美丽乡村,不但有田园风光、绿水青山之美,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⑦美丽乡村,就应该是“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和谐统一,呈现的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气息。“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①优美生态环境,原本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和向往的重要内容。农民生活在美丽乡村,能享受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惬意,能呼吸新鲜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吃到放心的食品,能安居乐业创收致富,过上有品质的生活,才会真切感受到美好生活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美丽乡村,不仅是能承载广大农民美好生活期盼的生态宜居幸福家园,还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栖居空间。

三、 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

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是符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的新发展观,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统筹谋划环境保护和民生福祉,“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②乡村振兴,最终战略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④农业强,强在产高质优,强在产品绿色安全;农村美,美在绿水青山,美在生态宜居和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农民富,富在产业兴旺,富在群众获得。可见,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实践主题离不开绿色元素,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这就是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机理。

(一) 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强”的必然选择

绿色发展是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回应。“农村环境直接影响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城镇后花园。” ⑤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水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我国某些地区曾出现“镉大米”等有毒大米,严重损害人民的身体健康,一度引起公众对国内食品安全的恐慌。化肥、农药超标滥用,国内粮食安全性曾饱受质疑,导致进口粮食大行其道。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在餐桌和“舌尖上”,就是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得健康安全。“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大事。”⑥党中央对粮食安全问题高度重视,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①抓好质量安全监管。因此,亟须加快传统农业的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优质、绿色、生态的农产品,促进农产品供给由“量”向“质”转变。只有实现粮食自我供给、安全供给,才能切实“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②

绿色发展是突破农业资源瓶颈的根本之策。长期以来,国内农业生产采取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发展模式,导致了土地质量下降、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资源环境承载力逼近极限,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威胁。面对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现实困境和严峻形势,化解当前国内农业发展的供需矛盾,只有走农业绿色发展道路,才能提质增效。要通过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充分运用农业绿色科技深度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大力提升劳动者生产技能素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整体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切实解决好农业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问题。同时,要从单纯关注农业生产功能向农业生产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充分运用农业绿色科技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治理和修复,更加注重农业发展的友好环境,统筹协调好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逐步建立起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可持续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突破国内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

(二) 绿色发展是实现“农村美”的必然要求

农村环境污染是建设美丽乡村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高强度的粗放农业生产模式、农村生活生产废弃物随意被丢弃、工业生产和城镇污染物向农村转移,蚕食了原有的绿水青山,导致农村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同时存在的问题还有,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许多乡村没有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无处去、污水到处流”“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等现象十分普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也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③宜居的乡村,必然是一个干净整洁的乡村。现阶段,要以贯彻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为契机,严格控制农村污染扩大,加快补齐农村環境基础设施短板,统筹落实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有序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工程,梯次做好农村厕所改造治理,扎实解决好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为建设美丽乡村夯实基础工作。

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内在要求。乡村,是生态资源涵养的功能区域,也是向人民群众提供优美生态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区域。美丽乡村,最直观的呈现就是绿树成荫的良好生态和宜居宜游的村容村貌。乡村因绿而美,美丽乡村首先必然是绿色乡村。美丽乡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其生态宜居体现在绿水青山之间的怡人村落环境、与大自然亲近的田园景观和自然风光以及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慢节奏生活。同时,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绿色产业尤其是绿色农业的支撑,其内在生机活力最终要依靠美丽经济的持续滋养。成功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经验表明,绿化、洁化工程是有效改善和提升村容村貌且能产生长远生态经济效益的可行途径。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既是美丽乡村空间承载的内在要求,也是衡量和判断乡村宜居的决定性指标。因此,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从其内涵来看就本质性地规定了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而植绿、增绿和护绿无疑就是其中必然环节和必然要求。

(三) 绿色发展是实现“农民富”的必由之路

发展绿色产业是农民可持续脱贫致富的现实方略。农村脱贫攻坚,关键在于依托禀赋、盘活资源发展适宜的产业,促进产业兴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山水林田湖草”是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资源和载体,也是农民赖以脱贫致富的绿色宝库。“山水林田湖草”本身就具有多种生态价值和功能,蕴含着发展生态经济的潜力,通过适当的价值挖掘和功能整合就可以实现农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有机融合,创造和供给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向经济效益和谐转化,形成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良性循环。长期以来的扶贫实践也证明,依托“山水林田湖草”资源禀赋,进行生态扶贫是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脱贫的现实出路。贫困地区在国家政策、资金、技术的帮助下,结合当地生态资源禀赋念“山字经”、做“水文章”、打“生态牌”,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牧业等多种形式的绿色产业,从而带动区域“美丽经济”形成,并在发展过程中让资源变资产和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切实把乡村的绿水青山变成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农民富”是绿色发展下“农业强”“农村美”的必然逻辑。“农业强”“农村美”是实现“农民富”的必要前提,而“农民富”则是“农业强”“农村美”实现后的必然结果,贯穿其中的逻辑主线就是绿色发展。原因是,“农业强”了,凭借农产品蕴含的绿色价值,就拥有了广阔市场和价格优势,破解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增产不增收”的困局;“农村美”了,“农村生态环境好了,土地上就会长出金元宝,生态就会变成摇钱树,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秀美乡村就可以成为聚宝盆,生态农业、养生养老、森林康养、乡村旅游就会红火起来”。①依托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和兴旺的绿色农业产业,农民就能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另外,农民在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绿色生产技能得到提高、绿色生活习惯逐渐养成,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幸福感、获得感也能切实提升。

四、 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②绿色发展理念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引和实践导向,而不是权宜之计和宣传口号。做好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工作,充分理解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是前提,聚焦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个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是关键。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运用系统思维进行统筹谋划,从宏观的政策法律机制、中观的配套支持服务和微观的实践工作落地三个层面进行着力,切实推动乡村绿色发展从理念转化为法律意志、政策机制和具体行动。

(一) 构建宏观层面的制度保障,把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纳入法治轨道

完善乡村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①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的实践,从根本上来讲,需要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生产生活进行法律和政策的顶层设计。要完善水源地和耕地质量保护、农业和农村污染防治、农业投入品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制度。要健全农村水环境治理制度,落实好河长制和河道管理的奖惩制度。“要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制度”,②统筹做好生态涵养和生态修复。要健全重大环境事件、污染事故的责任追究制度及损害赔偿制度,提高违法成本和惩罚标准。制定和完善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补贴、投融资、税收减免等政策,构建激励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场域。

建立健全乡村绿色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这关系着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产生和可持续运行问题。“要在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上取得新突破,让保护生态环境的不吃亏并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③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标准体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补偿资金投入机制,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制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探索赎买、租赁、置换等方式,加强重点区位森林保护,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形成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参与市场化交易的途径,运用税收、财政补贴等政策工具进行协同,构建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多形式乡村生态补偿机制。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绿色发展实现路径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