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试尺度下可渗透反应墙位置优化模拟
——以铬污染地下水场地为例

2020-09-27吕永高蔡五田李敬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0年5期
关键词:渗透系数含水层水文地质

吕永高,蔡五田,杨 骊,边 超,李敬杰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 保定 071051)

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是指在地下水流动路径上设置反应材料的墙体,当污染物流经反应墙体时,与墙体内材料发生吸附、氧化还原、降解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污染组分被转化为无毒组分,或者滞留在墙体中,达到地下水修复的目的[1]。在PRB设计阶段,合理确定墙体尺寸、位置与填充材料是该项技术实施的关键问题之一。利用地下水数值模拟能够快速、灵活、准确地模拟墙体内外水流运动和溶质运移反应问题,为工程实施提供设计依据[2]。国外地下水PRB修复技术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技术,有大量结合数值模拟指导墙体设计的案例,并取得良好效果。Starr 等[3]基于FLONET程序在某场地设计了堰坝式PRB尺寸并评价了反应材料渗透变化对墙体的影响。Shikaze等[4]利用FRAC3DVS程序模拟了不同情景下悬挂堰坝式PRB周边地下水流场的变化,用于指导PRB设计施工。Gavaskar等[5]基于MODFLOW和FLOWPATH程序归纳了均质含水层中连续式PRB和非均质各向同性含水层中堰坝式PRB捕获区的分布特征。Xu等[6]利用改进的MODFLOW和MT3DMS程序模拟反应材料渗透系数变化对墙体运行的影响。Zingelmann等[7]基于FEFLOW和PHREEQC程序合理设计了PRB的安装位置和尺寸,评估其有效性,以减小矿山开采的影响。但实际运用中,污染场地水文地质条件不同,目标污染物种类不同,PRB墙体选用的类型、尺寸、安装位置和填充材料均有所不同[8]。其中,若墙体位置、填充材料渗透系数设计不合理,可导致PRB修复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墙体失效。因此,在不同水文地质条件的污染场地实施PRB修复技术,有必要开展墙体位置优化模拟。此外,以往研究中多以全尺度PRB墙体为研究对象,选取捕获区宽度和滞留时间作为确定墙体位置的参考指标,但是中式尺度下PRB墙体不能完全截获污染羽,如何选取有效指标衡量不同布设方案的差异性,进而使墙体达到最佳修复效果的研究较少。

本文以Cr6+污染地下水场地为例,基于场地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以及室内试验确定的PRB墙体尺寸和填充材料配比,采用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手段,将PRB设置在不同地下水水流和污染浓度环境中,对比分析4种情景设置下PRB在捕获区宽度、滞留时间和Cr6+通量的处理能力,优选出PRB墙体的放置位置,为中式尺度下PRB工程实施提供技术依据。

1 场地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场地位于河南省北部某市郊区,原为一乡办铬盐厂,20世纪80 年代末期开始生产,90 年代初期关停,停产时铬渣堆残量约2×104t,铬渣堆位于生产车间北部约100 m,占地约6 000 m2(图1)。由于铬渣堆长期露天堆放且无防渗处理,已经对周边土壤及地下水造成了严重污染。

图1 铬渣堆周边土地利用类型Fig.1 Land use around the chromium-slag dumping site

依据场地详细调查建立的污染水文地质概念模型见图2。图2表明,研究区埋深50 m以浅存在两个含水层,地下水水位埋深2~3 m。铬渣堆在降水淋滤作用下,Cr6+垂向迁移至第一含水层,在地下水对流弥散作用下迁移扩散引起下游地下水污染。由于区内农灌井为混合开采,Cr6+迁移至混合井处发生串层迁移,造成第二含水层污染。此外,研究区主要接受侧向径流补给,自北向南径流,排泄于侧向径流和少量的农业开采,地下水流场基本处于天然状态。

考虑到沿地下水流向,含水层厚度逐渐增大,PRB墙体施工难度大,拟在铬渣堆下游200 m处,即PRB修复技术示范区第2排与第3排监测井之间安装PRB墙体(平面位置见图1,剖面位置见图2)。

图2 场地污染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据文献[9]改编)Fig.2 Hydrogeological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contaminated site

PRB修复技术示范区0~8 m和12~15 m岩性为粉质黏土至黏土,可概化为相对隔水层;8~12 m为中细砂,为第一含水层。根据第一含水层顶板和底板岩性、厚度及地下水埋藏特征,可将本层概化为无降水入渗和蒸发,无越流补给,流场基本处于天然状态的弱承压含水层。

2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2.1 水流方程

基于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可将第一含水层地下水概化为平面二维稳定流。利用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Visual Modflow 4.2建立第一含水层地下水流数值模型[10-12]:

(1)

式中:H——第一含水层地下水的水头/m;

Kx、Ky——x、y方向上的渗透系数/(m·d-1)。

2.2 模型确定

由于在孔隙介质污染场地地下水流数值模拟中,模型范围通常难以到达天然边界,可以人为划定边界并赋予其意义,常用的处理方法为绘制地下水流场,分别在垂直和平行等水位线的方向上确定模拟范围[13-14]。基于PRB修复技术示范区22眼监测井绘制地下水流场,根据流场形状确定模型东西边界垂直地下水流向,南北边界平行地下水流向,模型范围见图3。

平行于地下水位等水位线方向,可以将该边界概化为给定水头边界、定流量边界及通用水头边界;垂直于地下水等水位线方向的边界,可以作为隔水边界或者极小流量边界[15]。因此,模型中北部边界、南部边界处理为通用水头边界,东西边界定义为零流量边界。

图3 模型范围与边界条件Fig.3 Extent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model

一般网格剖分大小为1 m×1 m,但考虑墙体尺寸小,模拟精度要求高,墙体拟布设位置所在行列的网格剖分大小为0.2 m×0.2 m。

2.3 水文地质参数

基于slug-test试验求得22 眼监测井的渗透系数,利用Surfer13.0进行克里金插值。渗透系数分区与赋值情况见图4。

图4 渗透系数分区与赋值Fig.4 Division and values of hydraulic conductivity

2.4 模型识别

采用试估-校正法对模型进行识别与检验,流场拟合情况见图5,22眼监测井水位拟合情况见图6。图5、图6表明模拟流场与实测流场趋势吻合,监测井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绝对误差均小于5 cm,所建模型基本符合实际情况,满足使用精度。

图5 地下水流场拟合情况Fig.5 Fitting results of the groundwater flow field

图6 监测井水头拟合情况Fig.6 Fitting results of hydraulic head of the monitoring wells

3 不同墙体位置布设方案对比

3.1 墙体位置布设方案

为便于后期监测与评估,结合场地地下水流向,拟按4 个方案布设PRB墙体位置,即各方案下墙体垂直于地下水流向,墙体类型均为连续式,且墙体尺寸大小一致,均为长20 m×宽2 m×深12 m,仅平面布设位置不同,模型中不同方案的墙体位置见图7。其中,墙体渗透系数K是影响墙体运行的重要参数之一[16],其填充材料由铸铁、活性炭和河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组成[17],由室内试验测得K值为80 m/d。

图7 墙体布设方案Fig.7 PRB’s layout scheme

3.2 评价指标确定

总结国内外PRB墙体设计经验,捕获区宽度Dcap和滞留时间Tres是衡量墙体设计的两个关键评价指标[18-19],其定义见表1。Dcap的物理意义是平面上墙体可截获的污染羽范围,Tres的物理意义是污染物与反应材料的接触时间。Dcap和Tres是墙体完全截获污染羽条件下考虑的重要指标参数,但本次研究是中试尺度,不能完全截获污染羽,需引入另一个评价指标,即墙体Cr6+通量Mflu,其定义见表1,用于表征PRB墙体去除污染物能力。

3.3 指标值计算

3个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见表1。Dcap主要利用MODPATH模块计算墙体上游可以进入墙体的最大污染羽宽度。墙体长度为20 m,通过PARTICLES模块每2 m设置1个粒子,模型运行后11个粒子迹线见图8,求得平均滞留时间Tave:

(2)

式中:Tave——粒子平均滞留时间/d;

t1、t2、…、t11——每条流线上粒子的滞留时间/d。

表1 评价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

图8 捕获区宽度与滞留时间示意图Fig.8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width of the capture zone and residence time

由于场地介质的非均匀性,PRB修复技术示范区Cr6+浓度空间分布复杂,用溶质运移模块拟合实际的污染物浓度分布存在一定难度。

本研究计算Mflu采用的方法为:根据墙体上游5眼监测井(PRB07至PRB11),每眼监测井5个深度(2,4,6,8,10 m)的Cr6+浓度绘制等值线(图9)。分别求取4种布设方案下捕获区宽度内Cr6+的平均浓度Cave:

(3)

式中:Cave——Cr6+平均浓度/(mg·L-1);

s1、s2、…、sn——离散为n个单元后每个单元的面积/m2;

c1、c2、…、cn——分别为s1、s2、…、sn对应的Cr6+浓度/(mg·L-1)。

利用ZONEBUDGET模块计算各方案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墙体的地下水体积,即墙体水流通量Qflu;Cave与Qflu相乘得到Mflu。

图9 PRB07-PRB11监测剖面Cr6+浓度等值线Fig.9 Contour map of chromium concentration of the PRB07 to PRB11 monitoring profile

3.4 方案筛选

4种布设方案求取的评价指标值见表2。理论上,墙体捕获区宽度越大,粒子滞留时间越长,处理的污染物越多,则为最优方案。但实际上墙体捕获区宽度与滞留时间一般成反比[13],原因为反应材料渗透系数增大,墙体捕获区宽度增大,粒子在墙体内部的滞留时间相对减小。因而方案筛选时,首先需要满足污染物在墙体内的滞留时间,若滞留时间不能保证,即使墙体能够截获整个污染羽,污染物也不能达到有效去除。室内柱实验求得Cr6+初始浓度250 mg/L、进水流速0.3 m/d条件下,满足滞留时间大于0.5 d,污染物去除率可高达99%。4种方案计算的滞留时间4.0~4.2 d,均可满足Cr6+与反应材料充分反应。若修复目标侧重墙体运行期间截获的污染羽范围,即捕获区宽度,由表2可知方案1在4种方案中较优;若修复目标侧重墙体对Cr6+的处理能力,即Cr6+通量,由表2可知方案2在4 种方案中较优。为确定最终布设方案,统计各评价指标平均值与变异系数,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捕获区宽度、滞留时间平均值与实际值相差不大,变异系数小于2%,是因为场地含水层厚度、渗透系数等参数相差不大,水流模型求解结果相似;墙体Cr6+通量变异系数高达76.32%,是因为通过墙体的水流通量相差不大,但Cr6+浓度分布极不均匀,故Cr6+通量相差悬殊。因此在做方案筛选时,墙体Cr6+通量的权重应大于捕获区宽度。

表2 不同布设方案求取的评价指标

综上所述,方案2确定为布设墙体位置的最佳方案。该布设方案下,墙体内部填充材料渗透系数为周边含水层渗透系数的10~15倍,捕获区宽度为21.9 m;粒子平均滞留时间为4.1 d,可满足墙体内Cr6+与填充材料充分发生反应,墙体对Cr6+的去除能力可实现最大化。

表3 评价指标统计值

4 结论

(1)中试尺度下PRB墙体不能完全截获污染羽,在滞留时间和捕获区宽度评价指标基础上,将通过墙体的Cr6+通量作为不同方案筛选的另一个关键指标。

(2)不同布设方案模拟的滞留时间和捕获区宽度取值差异性不大,变异系数均小于2%。通过墙体的Cr6+通量差异性较大,变异系数高达76.32%,主要由地下水中的Cr6+浓度空间分布不均引起。

(3)方案2计算的滞留时间满足污染物与填充材料充分反应,确定的捕获区宽度内可实现墙体对Cr6+去除效率最大化,求得的捕获区宽度为21.9 m,粒子滞留时间为4.1 d,Cr6+去除量可达127.7 mg/d,可作为最佳布设方案。该研究为后期PRB修复技术的工程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渗透系数含水层水文地质
酸法地浸采铀多井系统中渗透系数时空演化模拟
基于广义径向流模型的非均质孔隙含水层井流试验分析
水泥土的长期渗透特性研究*
基于抽水试验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的分析与确定
基于GPRS实现自动化水文地质抽水试验
基于转移概率的三维水文地质结构划分
地学统计学方法在辽河平原河谷渗透系数空间变化特性中的应用研究
天津地铁深基坑深层承压水水力联系试验研究
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有效应用
多孔材料水渗透系数预测的随机行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