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器学视域下的当代陕西筝派研究

2020-09-27

北方音乐 2020年16期
关键词:古筝陕西乐器

周 芸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一、从“秦筝”到“陕西筝派”

陕西筝派之源为秦筝。司马迁的《史记》所载《李斯列传·谏逐客书》曾记述:“夫击瓮叩击,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体现了筝在秦地流传的历史事实,也是“秦筝”的考证之源。两千多年来,秦筝从宫廷乐演奏到为秦腔戏曲及民间说唱曲艺如榆林小曲、眉户清唱等形式伴奏,琴音延续不断,声声不绝。

到了20世纪上半叶,传统筝乐依靠当地乐种曲种缓慢发展,常以合奏或者伴奏的形式散落于各地民间传统音乐中。建国后,国家文艺政策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乐界前辈与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各地传统筝乐流派纷纷复兴并系统化,逐渐出现了浙江筝派、河南筝派,等等。

1961年,陕西筝家提出了“秦筝归秦”的口号,在全国《古筝教材编选座谈会辑要》共识下,“陕西筝派”即以陕西地域名称命名,并具有陕西地方音乐风格的古筝流派诞生了,并且随着筝专业学科队伍的建设,“陕西筝派”充分利用院校及地域资源,不断发展成为现代筝乐学派。

二、“陕西筝派”研究的发展历程

伴随着现代“筝乐学派”的出现,一系列研究型论文涌现出来。1983年,《秦筝》期刊作为古筝音乐史上出现的第一份筝学理论刊物,率先为古筝研究者开创了一个探研筝乐发展的理论平台。

当时,古筝演奏者与研究者已经逐渐认识到理论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开拓古筝这类传统乐器的学术性,不断挖掘史料、丰富历史内涵,同时兼顾其实用性,关注教学与创作层面的发展。可以说,《秦筝》这一期刊见证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陕西筝乐的发展。

随着学科建制的不断完善与体系化的教学,陕西筝派的研究在方法上出现了与其他交叉学科延伸出多种类型的模式。以“陕西筝”为关键词在CNKI中可以搜索到期刊论文403篇,其中,与“陕西筝派”有关的期刊论文87篇,硕博论文31篇,研究论著3本(见表1)。本文拟站在乐器学研究的角度,梳理1990—2020年这30年间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陕西筝派研究文章,总结当下论文的研究趋势、创新点与不足。

图表1 CNKI网站上与“陕西筝”相关的研究论文关键词比例

三、乐器学研究视角下的“陕西筝派”研究

任何一种对于乐器的研究都属于乐器学的领域。在英国《新格鲁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乐器学”被定位为就其历史、社会功能、设计、结构与表演的关系等方面对乐器进行研究的一个学科。进而乐器学研究的基本方面包括:乐器的历史、起源及相互关系,古代文明的考古图像信息;乐器结构形态;乐器所产生的音乐(音响与音阶)及表演技巧;社会文化因素下的乐器使用,表演者的地位及训练,乐器的象征主义及美学,等等。

参考以上乐器学研究的分类,本人在查阅与“陕西筝派”相关的近百篇论文后,按照表格几大类别梳理“陕西筝派”当下研究所运用的视角、方法以及理论层面的研究内容,理清当代研究的面向。

从表1的梳理中我们看到,针对“陕西筝派”历史变迁与源头的研究贯穿三十年研究主轴,不断有学者从历史学、民俗学角度展开对“陕西筝派”历史问题的研究,研究成果众多,视角也层出不穷,对“秦筝源流”作出了多重解释与考证。

其次是针对“陕西筝派”乐曲音乐风格、技法特色的研究,此类研究多用形态比较法、曲式分析法对传统的苦音、欢音从调式音阶方面进行了分类详细的研究,并阐述了不同的调式音阶对筝曲风格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中,还有运用语言学的方法,结合陕西眉户唱词的音声本体、唱腔的特点,分析陕西眉户唱腔对陕西眉户筝曲的潜在影响的研究。

表1

在乐人研究方面,论文多从宏观的地域特性出发,在概括陕西传统音乐的地域特点基础上分析演奏者的陕西筝乐创作历程。较多针对筝家“周延甲”的研究,分析其利用地域声腔为复兴、繁荣陕西秦筝流派的方式,探究他对乐派形成的重大影响。

针对乐器当代社会影响力、乐器的教学传承与发展、乐器及乐曲的情感内涵则是21世纪初期讨论的较多的几个议题。此时,受到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出现了有关“陕西筝”音乐民族志研究。有部分研究站在个案调查和深层访谈等田野研究立场,对榆林筝乐与榆林小曲从历史脉络、留存现状、音乐特质以及文化生态等进行系统性研究。

而在最近的研究中,还出现了少量关于乐器的美学意蕴与象征主义的研究,例如:从“筝乃仁智之器也”分析器与道的观念在古筝中的表现,以及地域性音乐符号化的形成;通过分析陕西筝派的“散体结构”,将其与中国哲学“循环往复”的思想与文人精神相连接。

总的来说,有关“陕西筝派”的新研究层出不穷,视角更迭应接不暇。从乐器学的视角看当下研究,通过对研究者与研究方法的分析,本人认为,有关陕西筝派的热点议题还是聚焦于流派发展历史、演奏技法、教学传承以及情感美学等“实用性与当下性”研究角度。

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筝这类大众化、普及型乐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成熟与规范化的话语体系,随之而来的是研究视角的弱化,使得研究逐渐趋于平面;另一方面,乐器表演者与理论研究学者在学科层面的分野,也使得音乐理论研究者将对乐器学的研究目光转向更具“文化性”的“小众”乐器,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大众化乐器的研究,使得研究的深度有所欠缺。

猜你喜欢

古筝陕西乐器
学乐器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乐器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第一次弹古筝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