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春风唤不回
2020-09-26李明媚
能将有限的时光和生命能量造福于自我以外的世界,他自己就已成为一个崭新的世界。他所获得的无法用物质来衡量,而他的精神则无比强大,成为自己力量与智慧的源泉,也成为他改变世界的动源。他甘愿成为他所热爱的一撮土、一棵树、一阵清风和一场淋漓大雨。
一
1970年10月,石桂明出生在桂林的一个小山村,17岁入伍,19岁入党,经部队大熔炉不断锤炼,先后获得大学本科、管理学学士及中级工程师资格,因个人成绩突出表现优秀,曾三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广州军区联勤部“红管家”先进个人,荣获了许多次嘉奖。2010年1月,他从部队转业到地方,进入南宁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下属的南宁市保障住房资格审核和管理中心工作,以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成为这个行业的标杆,年年被评为优秀工作者。
2016年5月13日,这是石桂明人生中最不寻常的一天。
这一天,他要到一个叫望齐村的地方。他有一个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到青秀区伶俐镇望齐村任第一书记。也就是在这一天,他立下誓言:望齐村不脱贫,决不收兵!
那天一大早,他穿上他最喜欢的一套衣服,一套洗得发白却依然整洁干净的军服,胸口别了一枚中国共产党党徽。他驾车从埌东上高速,到伶俐下高速,又转到山间小路颠簸了约半个小时,突然被眼前出现的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原来,到伶俐镇望齐村还要过渡的。几辆车在岸边等着渡船从对岸开过来。早晨的阳光柔柔地洒在岸边的几丛芦苇中,又缓缓地转投在水面上,不时泛起粼粼波光。这一切看起来很美,但此时,石桂明已无心欣赏这人间美景,他的心早已飞向了望齐村。
离开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在繁华和喧嚣的地方待得久了,突然要置身于寂寥偏远的乡村,从首府机关工作人员到驻村干部,这种角色的转换,他能否在脱贫攻坚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中冲锋陷阵斩获成功?在他得知要到望齐村任职后,他脑海中一幅村风文明、百姓富裕的蓝图就已绘就,他相信他的到来会给这世代贫穷落后的乡村带来巨变。
过了横渡,龟速前行,经过伶俐镇,再通过一个火车桥洞,就进入更窄、更崎岖的山路了。莽莽大山,峰峦叠嶂,车在蜿蜒山道盘旋,他的思绪也在盘旋、飘浮,飘回到了他在桂林的家乡,回到了他小时候的那个年代。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他的家乡也好不到哪儿去。那时,也有一个工作队来他们村帮扶。工作队中有一个医生,那个医生就住在他们家,跟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家穷,没有肉吃,吃的是辣椒拌南瓜,但那个医生始终很乐观,在他家住了一年,不仅帮村里解决了很多困难,还教他读书认字……
正当他沉浸在久远的回忆中时,眼前冒出了一些破旧的房子,那就是望齐村吗?虽然来之前已有心理准备,但是他怎么也没想到南宁市经济较发达的青秀区竟然还有这么一个深山里的贫困村。
到了望齐村,当他看到大山里的望齐村因横亘的沟壑阻断了村民致富的梦想,看到淳朴憨厚的村民因为贫困依然住在破烂低矮的房子里,看到衣着简朴的小孩天真而茫然的眼神,他的眼睛湿润了,内心被深深刺痛了。他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他家乡的工作队,浮现出那个住在他家一年有余和蔼可亲的医生,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像那个医生一样,竭尽全力为望齐村脱贫攻坚做点实事。
二
他知道,扶贫工作要迈出第一步,当务之急是摸清家底、熟悉民情。
为了尽快摸清望齐村村情民意,石桂明拿出部队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说干就干,刚到村子他就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全村总共14个村民小组649户人家。工作之初,村民们都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位第一书记,是不是来逛一圈许下一大堆承诺然后拍屁股走人呢?
“要改变村民的想法,就要用实际行动来感化他们,说千遍不如自己亲力亲为做一遍。”石桂明心里清楚。
他住在设施简陋的村委宿舍里,每天早出晚归,和村干部摸爬滚打在一起,挨家挨户逐一走访。
他每到一户首先作自我介绍:“我叫石桂明,是下派来和你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动的村干部,今后一段时间望齐就是我的家,你们就是我的亲人。”接下来他又亲切询问,“家里有没有小孩读书”“都参加新农合没有”“享受些什么惠民政策”“家里有没有人生病”“家里人均年收入有多少”“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什么”“有些什么打算和想法”,等等。一边仔细询问一边认真地做好记录。
作为一位受过高等教育、正直朴实、志向高远的村干部,他一下到农村就闻到了来自山地和田野的气息,越是深入越让他摆脱自我的樊笼,融入这辽阔深厚的大地,每一株树、每一片绿、每一座瓦房和每一流淌的光阴,都与他思想和心灵的触须产生感应,他也因此获得了无限的感恩和丰富的联想。对于人的价值,只有与民间保持亲密联系,并为之而奋斗才能实现。
终于,他的真诚打动了村民,他的行动影响了村民。村民们从开始没有微笑变成了有微笑,从开始的不信任变成了信任。就是这样不厌其烦地询问、记录,就是这样一鼓作气地走村串户、家长里短,他很快掌握了全村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一周下来,石桂明的驻村扶贫工作笔记已用了厚厚几大本,上面罗列出全村每户贫困家庭的详细情况:
吴桂英,家庭人口1人,96岁。耕地面积5亩,旱地面积1亩,山地面积958.7亩;住房51.52平方米,砖木结构,需要维修屋面;年收入3000元,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依靠低保救助;个人的打算和想法:活过100岁,眼见望齐村富起来,让自己多享受几年党的好政策。
蒙清军,家庭人口4人,爱人谭少英智障,有两个孩子(女儿蒙东红10岁,在伶俐镇中心小学读四年级,儿子6岁,在望齐村小学读一年级)。耕地面积0.8亩,主要种植水稻,旱地面积0.8亩,主要种植玉米,山地面积27.6亩;住房情况……致贫原因:因残致贫;个人的打算和想法:衣食无忧,不焦虑两个孩子的书学费。
…………
在望齐村,每天村民们都看到石桂明忙碌的身影。白天,他不是奔波在村民家的路上,就是奔波在村民劳作的地头田间;晚上,望齐村安静下来,村民已进入梦乡,他依然在村委宿舍里通宵达旦地整理台账、撰写材料,为每个贫困户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方案。陪伴他的只有一盏枯灯和窗外唧唧啾啾的虫鸣声。
经过三个多月的辛苦努力,他终于顺利地将望齐村20户贫困户的家庭情况理清,根据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收支现状、短期增收渠道、长期帮扶措施等项目信息,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长短结合且完整全面、可操作性强的扶贫工作台账,实现了“一户一册一卡”,完成了贫困户“双认定”工作计划。
望齐村基础工作扎实,帮扶工作行之有效,令每个来调研的领导提起望齐村的“扶贫台账”时都赞不绝口,同时也为兄弟村的帮扶工作提供了参考。2016年10月13日,在青秀区政府主持的扶贫工作推进会议上,石桂明就望齐村如何摸清贫困户家底、如何根据贫困户家庭实际规范建立帮扶台账做了先进经验交流发言,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石桂明的驻村笔记中,一行行清晰的字迹、一本本翔实的台账,不仅记录了全村贫困户的奋斗历程,村民穷则思变的向往和追求,也记录了他对每一个村民的深深情怀,记录了望齐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同样记录了石桂明无数个不眠之夜。打那时起,望齐村村民不等不靠、自强实干摆脱贫困的道路已曙光初照。
三
摸清了村里每一户家庭的情况,这仅仅是扶贫工作路上迈出的第一步,石桂明更深切知道群众的困难不仅光写在本子上,更要装在自己的心里,用发展的思路因地制宜把问题逐一化解,自己的心才能够踏实。做好扶贫台账只是脱贫攻坚的基础工作,要帮助村民脱贫摘帽,还得靠真刀真枪出“实招”。军人出身的石桂明拿出了他在部队不怕苦不怕难的优良作风,与村“两委”干部拧成一股绳,主动出击,汇集多方力量帮扶,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役。
为争取政府加大对望齐村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他多次跑城区政府,向政府和相关部门递交望齐村基础设施的现状及规划等资料。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前后累计申请到4000余万元专项扶贫资金,作为全村9个坡的村坡道路翻修,坡内道路硬化,新建蓄水池、戏台、篮球场、公共卫生厕所、停车场等基础项目建设经费。目前这些设施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为了帮贫困户解决更多的困难,石桂明还积极争取后盾帮扶单位的力量。自2016年以来,南宁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南宁市保障住房资格审核和管理中心先后筹款共15.73万元用于帮助贫困户购置鸡苗、改造圈舍、种养殖业培训,支持望齐村早日脱贫致富。
除此以外,他还想到借助企业力量帮扶。由于望齐村地处偏远,山路崎岖,没有一家企业进驻望齐村安家,产业底子很薄,贫困家庭依靠产业脱贫的手段不明显,路子不广。为做好产业发展这篇文章,石桂明与村“两委”干部多次就开阔眼界解放思想进行大讨论,同时展开广泛调研倾听村民意愿,制订产业规划并和贫困户们达成共识,条件成熟后他又主动物色寻找合作企业。
凭着一种宽广的胸怀,一种责任的担当,他通过人脉找企业,有些企业委婉拒绝,有些说压力较大,有些说已有帮扶对象,但石桂明没有气馁,他一心想着贫困户能看上电视、有家庭产业、贫困生读得起书。他放下架子、顾不上面子,一次次去找企业负责人宣传扶贫政策,他说:“扶贫工作是全社会的事情,企业不应缺位,尽管你们企业的预算用完了,建议企业负责人考虑一下,能不能再开个调整会增加点预算。”自己家人的事他从来不会开口求人,但是为了望齐村,他却顾不上面子了。他觉得他的对接是正能量的,他的对接是无私的,他的对接是为了唤醒民众鼓舞更多人加入到“脱贫攻坚”这个行列。
在这些人脉关系中,有的是刚认识的朋友,有的是以前的战友,或者朋友的朋友。但凡认识,他都抓住机会跟他们宣传扶贫政策,倡议大家广行善举。就连去买个门窗,也要和门窗老板宣传扶贫政策,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最后这位门窗老板被他的真诚感动,捐了两台电视机给贫困户。是什么支撑他这么做的?那是因为他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那是因为他心中装有望齐村的乡亲们!
困惑和消解困惑的方式,在思維形成和演化过程中产生,是在履行职责担当时才成为他的压力和动力。说他去寻找他人的支持,不如说他去履行与大众利益紧密相关的神圣职责,他也因此消除了羞愧、胆怯和彷徨。一些常人难以启齿的需求,在他的交际和心理天平上,都是一种高尚职责的延伸,一种无所畏惧的作为。
驻村以来,他就是这样利用节假日,牺牲自己的宝贵休息时间,找关系,联系企业,敢于宣讲脱贫帮扶政策,先后50多次走访广西钨龟三农科技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分别向各企业负责人讲述望齐村20户贫困户脱贫需求。部分企业最终被他的执着和认真打动,纷纷伸出爱心之手给予帮助:
广西钨龟三农科技有限公司主动调整当年扶贫经费预算,捐赠7台电视机和1000只鸡苗。
南宁圣特科技有限公司动用历年节约经费捐赠2台电视机和13750元产业发展资金,为3户贫困孤儿和1户贫困家庭建立3.2万元助学资金,从2017年起每年每户捐赠2000元。
南宁东方红航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发动退休职工个人捐赠帮购买了9台电视机。
广西瀚德集团有限公司捐赠5.5万元帮助11户贫困户家庭发展养殖幼牛产业。
富安居邱氏门窗个人出钱捐赠2台电视机,广西百圣美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捐赠1000只鸡苗。两位企业家不留名通过城区人大转捐款1万元帮扶2户贫困家庭发展产业。这些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家庭的燃眉之急。
…………
2016年5月,他还成功引进伶俐镇澳寒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采取“基地+支部+企业+贫困户”建养殖场模式全部覆盖20户贫困户。从2016年起连续5年,每年每个贫困户可以享受分配红利3000元。
同年8月,17户贫困户通过金融小额贷款,以每户5万元投资入股广西沱江旅游景点开发有限公司和南宁恒信九鼎有限公司。
从2016年起连续3年,每年每户能分红收益4000元。通过引进产业扶贫,增强了贫困户家庭的造血能力,确保扶贫工作真正见到成效。
2017年,投资243万元,修望齐坡至驮均坡5公里道路,村子与外界的“隔阂”一去不复返了;投资39.1万元,为望齐坡硬化2条1600米巷道,老人小孩回家更安全、更放心;投资47.3万元,为驮均坡硬化长2600米、宽1.5米、厚0.1米道路;修排污管长1200米、塑料管300管,使之成为清洁卫生的宜居乡村;投资8.3万元,为赤诚坡修建一个长28米、宽15米、厚0.18米的篮球场(内含两边看台三层、篮球架、4个照明灯),丰富了大山里群众的业余生活;投资17.5万元,为水通坡拆除19户1150平方米旧房屋,搬运建筑垃圾并平整土地,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
同年11月,望齐村经自治区抽查核验,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
2018年,望齐村委在“四无”即无资金、无土地、无技术、无产业的状况下,与企业、合作社合作,创办了养牛示范园,规范养殖115头,养殖周期1年半,采取放养与圈养相结合的方式。肉牛养殖场分红,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
2019年,望齐村引入种植大户成立合作社,采取“企业主导,村委会参与”的模式,创建一个500亩油茶种植示范园。合作社给村委会每年固定分红,从2019年起前3年每年固定分红15万元,从第4年至第20年每年固定分红10万元。望齐村林地面积49000亩,而速生桉约占林地面积的70%,林业转型刻不容缓。需要通过企业先行探索种植油茶,帮助村民转型速生桉的品种,解决伶俐北部山区种植产业瓶颈问题,实现望齐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村委会通过参与管理,实现村集体经济长期可持续增收的目标。年初,已开始平整土地,5月底前完成种植,8月底完成验收工作。
从2019年起望齐村集体经济可以稳定、持续达到年收入20万元以上。
…………
在这一组组数字,这一份份成绩单背后不知凝聚了石桂明多少心血与汗水啊!
四
2017年1月12日一大早,望齐村村民陆子葱、蒙清军、黄大信三位贫困户气冲冲来找到石桂明说:“石书记,你让我们养鸡发展家庭产业,现在鸡养大了卖不出去,你说怎么办?”
原来,这一年,广西很多市县,包括南宁市各县区均鼓励贫困户养殖鸡苗,想通过这项扶贫产业奖补政策让贫困户脱贫致富。政府的想法是好的,可不曾想,大家都一窝蜂地养鸡,现在鸡养大了却卖不出去,继续养下去会越养越穷,贱卖出去又亏本,导致不少贫困户生出怨言。
决不能让党的好政策凉了群众的心,看着他们满面愁容,石桂明立即安慰他们:“不急不急,告诉我有多少数量,我来想办法。”
其实,他也正在为销售土鸡的事情发愁,因为他刚去伶俐镇市场调研过。由于春节前夕大批肉鸡上市,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每斤鸡均价12.5元。而望齐村贫困户要出售的鸡是林下放养山地土鸡,已喂养6个多月时间,每只平均3斤,按目前市场价格几乎没有多少利潤。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挫伤贫困户刚刚建立起来的养鸡积极性,同时也会影响脱贫户当年的家庭收入。
石桂明愁眉不展,苦苦思索了一天,到晚上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进城卖鸡!说干就干,当天晚上他打电话联系好车,又分别给陆子葱、蒙清军、黄大信打电话,让他们当晚把鸡抓好,第二天拉到南宁论只销售,每只鸡60元。这阵子轮到陆子葱说推诿话了:“书记,哪有那么好的事?拉去卖给谁啊?更何况晚上抓鸡蚊子又多。”其实他们都在怀疑石桂明说的话,怕鸡拉到南宁卖不掉。
早上,当他开着车到蒙清军养鸡场装鸡时,发现蒙清军一点都没准备,又打电话给陆子葱得知陆子葱也没有丝毫准备。石桂明见状只好先跟他们拍胸脯打包票,说自己已经联系好了买家,拉去就可以卖掉,让他们放一百个心抓鸡装笼。
他一边让他们抓鸡装车,一边不停地联系,向后盾单位、社会爱心人士介绍望齐村土鸡,将自己熬夜写的山地土鸡简介发到青秀区扶贫工作QQ群,一边向有关单位协调卖鸡场地。把400只鸡装好车后已是下午1点钟。没来得及喝一口水,石桂明立即带着他们一起出发往南宁赶。路上,他们一直不停地问石桂明:万一卖不出去怎么办?万一卖不出去怎么办?石桂明自己的心里也是没谱的,但他当时铁了心,绝不能把鸡拉回望齐村,一定要把这些鸡变成现金,让大家过个安心年。
望齐村的山路不好走,一路颠簸直到下午4点多钟,他们才把鸡拉到青秀区政务大厅正对面,他们一边将鸡卸下摆放,一边把事先准备好的横幅拉上——伶俐望齐村贫困户山地土鸡每只60元,联系人:石桂明,手机号码180*****588。有不少路过的群众开始围观。开始他也有点不好意思,作为公职人员,在路边叫卖,确实有些难为情。但是他转而一想:自己是公职人员没错,但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望齐村的第一书记,自己不带头谁来?想到这,他就放开嗓子,大声喊道:“大家快来看看,伶俐望齐生态山地土鸡60元一只,林下养殖,吃草根、虫子,喂稻谷、玉米,百分之百土鸡。不好吃打电话给我,我是望齐村第一书记石桂明!”
周边群众从开始观望到掏钱购买,你一只,我一只,青秀区政府机关干部职工下班后也闻讯过来购买望齐土鸡。不到两个小时,400只土鸡售罄。看着销售一空的鸡笼,3个贫困户脸上露出了笑容,陆子葱一边清点鸡款,一边说,孩子们的学费有了着落,可以过个安心年了。
直到这时,操心劳累了一天的石桂明才深深松了一口气。村民能有钱过年,能有钱给儿女读书,能过上好日子,那是他最大的安慰。
有了这次进城卖土鸡的经验,石桂明又带领他们搭建起了土鸡销售平台。现在,青秀区不少单位的职工、一些学校饭堂都会定点订购伶俐望齐土鸡,这也大大增强了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的信心。连续几年养鸡带来的稳定收入,让群众信心大增,2019年,加上新加入的家庭,村里共有32户发展了家庭养殖产业。
五
场景一:
“今年我是坚决不建房了,我也不要补助的钱,你们不要再来说了。”石桂明第一次来到蒙子燃家时,还没开口,蒙子燃便直截了当地说。
2016年6月,石桂明入村的第一个星期对11户危改住房贫困户进行摸底调查时,发现有一半以上的贫困户危房改造意愿不强,有4户受封建迷信思想或缺自筹资金的影响放弃危房改造。
其中一户户主叫蒙子燃,他认为儿子属虎,今年农历年份属猴,这在民间有寅申相冲相克的说法,为了儿子生命安全,放弃政府4.5万元补助,坚持不打算当年建房。他家7口人,居住在52.45平方米的危房里,人均住房面积不足8平方米。
考虑到一家人住在危房存在安全隐患,石桂明反复登门劝说,蒙子燃明明在家就是不开门或者开门说,“反正今年我家死活也不会建房,书记你就别费劲了。”
石桂明多次登门造访,苦口婆心地沟通劝说,蒙子燃固执己见不予理会。第7次登蒙子燃的家门时,他看到蒙子燃夫妇俩在厨房吃饭,看见房屋四面乌黑、顶部漏雨、二楼木板隔层局部松散下掉,还发现房柱子被白蚁蛀了,便从专业的角度告诉蒙子燃,这房屋倒塌的风险较大,过节全家人聚在一起时万一倒塌下来怎么办?蒙子燃顿时脸色有了异样。石桂明看出些许苗头,便坐下来不失时机地对蒙子燃说:“儿女都长大成人了,带个朋友回来既感觉不方便,又觉得憋屈;如果房子建好了,宽敞了,儿女带朋友回来脸上也有光呀。”
就这样聊了5个多小时,蒙子燃夫妇思想也开始转变。看到户主思想有所松动,石桂明趁热打铁帮他算起了经济账:“以你家现在的收入,4.5万元要攒好几年呢!政府出钱帮着盖房子,这样的好事别人想要还要不到,怎么可能会‘犯冲?天底下就你有个儿子属虎?”
数小时的促膝长谈帮助蒙子燃走出了误区:“石书记,当下的政策好,你说的话让我心服口服,我立即落实建房地点,再大的困难我也要在今年内把房子盖起来,否则我会遭到儿女埋怨的。”
看到蒙子燃思想改变了,他不顾已劳累了一天的身子,趁热打铁,坚持陪同蒙子燃夫妇去选定新的建房点。最终他的真情感动了蒙子燃,蒙子燃主动破除封建迷信思想,自愿进行危房改造。
场景二:
“我不建,我也没钱建。”杨振璋说。
“现在国家政策那么好,可以给补助,不够部分,我们再帮你想办法。”这已是石桂明第5次到杨振璋家做动员工作了。
杨振璋一家4口人,夫妇均70多岁,两个孩子一个智障、一个残疾,家庭条件差,居住在56.3平方米危房内。按照城区危房改造政策,该家庭住房补助3.9万元,重建需要5.4万元,自筹资金1.5万元。
石桂明走访调查了杨振璋的邻居,邻居说:“今年的山向是坐南朝北,杨振璋住房的山向不易建房,更何况他无法自筹1.5万元资金。”
石桂明当着杨振璋和他的邻居解释道:“城市建设整体规划,统一坐向,谁又有不依从的道理?倘若我们有意识换一个地方生存,我们也可以考虑易地搬迁建房,不是有‘树挪死人挪活的说法吗?”
接下来,城区、镇两级帮扶干部和村“兩委”干部又先后入户动员5次,最终因自筹资金无着落而搁浅。
石桂明主动协调城区团委通过社会力量帮扶,经过不懈的努力,帮他解决自筹资金问题,最终说服了杨振璋破除封建思想和担心资金筹集不到的问题,同意当年建房。
场景三:
人物:韦加玲,孤儿,无房,现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上学。不盖房原因:村里老人一致认为其家原有的宅基地是绝地,不易建房,他的两个伯伯也坚决不同意在原址建房,其他地方又无建设用地。
针对韦加玲家庭的建房情况,石桂明先后4次入户做韦加玲伯父思想工作,每次都看不到好脸色,但他没有放弃。
第四次到韦加玲伯父家里,韦加玲伯父正在吃午餐。他伯父见他走进来,便说道:“你先坐下,喝了这杯酒再说,如不喝什么也甭谈!”石桂明因身体动过手术是不能喝酒的(工作期间也不允许喝酒),但为了做通思想工作,石桂明破了一次例,只好硬着头皮喝了一杯,然后再与韦加玲的伯父从韦加玲居住条件的实际出发,宣传党和政府的帮扶政策(政府补贴3万元,预算4.5万元),不足部分,他答应通过社会力量给予解决。这样反复做思想工作,韦加玲的伯父被他的诚恳给打动了,主动给韦加玲打电话开导他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最终韦加玲和他的两个伯父都同意建房了。但是,石桂明却因为那杯酒而胃痛了好多天。
像这样危房改造前期不愿意参加的,还有多户,通过石桂明和帮扶干部一道努力,最终他们都破除封建迷信思想,积极响应动工建设。
石桂明和帮扶干部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赢得了民心。2016年11月,望齐村列入危房改造名册的11户贫困户新房全部竣工,成为青秀区第一个全面完成危改任务的贫困村。现在这些贫困户每次见到石桂明,都握住他的手说感激的话,让石桂明心里非常高兴。
六
人活着,难免有困惑,有取舍有得失,在顾及大家和小家面前,石桂明的感情砝码总是不由自主地往望齐村的工作上倾斜。
2016年6月,石桂明正在村里做扶贫工作,他接到妻子的电话,妻子只在电话中说:“爸爸生病住院了。”由于刚接手工作,又正值青秀区开展第二次精准摸底再确认工作,离城区工作组到望齐村进行扶贫台账检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为了按时完成精准扶贫工作,石桂明没有向他人说起过岳父病重住院的事情,只是交代妻子照顾好岳父。每天他也只有在晚上才能静静地打个电话了解岳父的情况。那些日子他怀着对家人的亏欠,一头扎进工作中。最终,岳父还是没有等到女婿回来看望,病重离世了。
直到今天,每当提起这件事,石桂明内心都满怀愧疚,这也成为他心头永远的遗憾。他的岳父岳母都是退休教师,一家人都是知识分子,都很通情达理。当石桂明接到要到村里做第一书记的通知时,他的岳父很支持并鼓励他去做,并因望齐村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他岳父还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支持石桂明买了一辆车。
这次岳父病重住院,也是岳父让女儿向石桂明隐瞒了病情。石桂明只知道岳父病了,但没想到会病得那么重,人走得那么快,总以为忙过这段就回去陪他老人家,可是,却最终连最后一面也没见着。
每当夜深人静,石桂明面对望齐村的大山,满心是对岳父无尽的思念与愧疚。2019年6月29日深夜,他独坐灯下,含着泪,写下了一封给在天堂的岳父的信:
爸,今天是您离开我们的第1000天,我真的好想您!我没想到,刚下乡一个多月,您就病重住院了,可当时精准扶贫的工作十分紧迫,我没能及时赶到您病床前尽孝。后来我才知道,您因为知道我工作忙,怕我分心,所以让家里人向我瞒着您已被确诊为肝癌晚期的消息。
记得决定进村当第一书记前,妻子还是有些顾虑,不太希望我驻村工作,毕竟您二老身体不好需要照顾,孩子正读高中需要陪伴。但是您却义无反顾地支持我、鼓励我,用您省吃俭用的钱支持我解决交通工具问题。在我下乡前还不忘叮嘱:“不怕吃苦,不怕吃亏,要把驻地当故乡,要把百姓当亲人,要多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
您住院期间,不清楚您病情的我,巧遇时间紧工作任务重,还不止一次推脱说等忙完这段时间,一定请假回去好好地陪陪您老人家。一次次的许诺,一次次地延误在您病床前的走动,哪怕是短暂的停留,您却没有等到我回来,转瞬之间阴阳两隔!听妻子说,在您弥留之际,您一直满怀期待地念叨我的名字……我知道,您还有很多话要对我说,您关心我工作上的进步,关心我生活上的冷暖……作为您的女婿,我何尝不希望您长命百岁!何尝不希望您来我工作的望齐村走一走、看一看……
今天,我想告诉您的是:“爸爸!您对我的叮嘱,我一直牢记在心里!作为女婿,我亏欠您太多太多;作为丈夫,我亏欠了妻子太多太多;作为父亲,我亏欠儿子太多太多!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决不能亏欠老百姓!望齐村的所有贫困农户在2016年全部实现了脱贫摘帽。如今,我还在望齐村继续做第一书记,眼下,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在这第二任期内,我将一鼓作气,带领望齐村攻克难关,让群众过上致富奔小康的生活。听到这个消息,相信您也一定会为我感到高兴的!”倘若人生真有来世,我仍旧选择做您的女婿,一定把今生亏欠您的情感弥补回来,把亏欠妻子的情感弥补回来,把亏欠儿子的情感弥补回来。
有您做我的岳父是我一生的骄傲!永远怀念您的女婿:石桂明。
七
一连串的变故,让原本就因扶贫工作忙得焦头烂额的石桂明一时喘不过气来。再加上记挂着孩子的学习,他压力倍增。石桂明的孩子那年正在南宁三中读高三,在这个全区重点高中里,竞争非常激烈,孩子的学习压力很大。石桂明十分关心孩子的成长,为了给孩子鼓励和支持,他在担任第一书记前,每周都要亲自熬营养汤送到学校给孩子,与孩子谈谈心,用实际行动为孩子加油鼓劲。但在下乡扶贫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空闲时间给孩子熬汤、去看望孩子了。家中的大小事情,全都落在了妻子一个人的身上。好在他有一位温柔善良的好妻子,出身书香门第的妻子善解人意,一直都默默地支持丈夫的工作,丈夫不能顾家,她总是报以宽容与理解,但作为妻子,她最担心的是石桂明的身体。
2016年9月初,刚刚圆满完成二次精准摸底工作不久,由于积勞成疾,石桂明病倒了。做完手术后,医生建议他要好好休养四周。但此时扶贫工作正在紧要关头,石桂明只住院一周就提前出院,身上的引流管还未拆除就一心扑到扶贫工作中去。回到望齐村,白天他忙于入户走访群众,累了他就在路边歇一歇;晚上加班加点整理扶贫工作台账,困了他就伏在桌子上眯下眼睛。就这样,经历25天的奋战,他如期率先整理出了村级和贫困户扶贫工作台账。
那段时间,由于走动较多,经常排血尿,每次他就服用云南白药止血。妻子知道他的情况后,哭着给他打电话,劝他注意休息,可他一想到目前的扶贫任务正在紧要关头,不能因为他而耽误工作,他咬咬牙根又坚持接着干,现在身体右侧输尿管已变狭窄而无法再修复了。
八
经济脱贫,精神也要脱贫。
石桂明不仅心系贫困户的生活脱贫,更牵挂贫困户孩子的精神生活,他把村里的贫困孤儿当成自己的孩子,从生活、精神上对他们进行关爱和帮扶。
望齐村驮均坡有对贫困孤儿兄妹俩,哥哥屈文锡13岁,妹妹屈秋凤12岁。2005年,他们的妈妈失踪后至今杳无音讯,爸爸又在2016年8月突发脑血栓去世,兄妹俩目前跟着已经80岁高龄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此外,望齐村望齐坡贫困孤儿黄冬艳和黄大材姐弟俩也有着近乎相同的身世遭遇。姐姐黄冬艳13岁,弟弟黄大材8岁,他们的爸爸2010年因肺癌去世,妈妈2011年失踪后至今杳无音讯,姐弟俩现随65岁的奶奶和单身的伯伯一起生活,一家人的生活也非常艰难。
看到这两个深受重创的家庭,石桂明难过的同时,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帮助他们解决读书、生活的问题,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失去父母关爱的阴影。
2017年8月,放暑假了,不少家庭利用假期带着孩子外出旅游,让孩子充分享受假期的快乐和幸福。石桂明想,村里贫困孤儿假期做什么?谁能陪伴他们?谁能给他们快乐?为了让他们能够像其他家庭孩子一样外出旅游,看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和美丽,石桂明把扶贫工作安排好,分别与屈文锡奶奶、爷爷和黄冬艳奶奶沟通,征得他们家人同意后,决定带着贫困孤儿屈文锡和屈秋凤兄妹俩、黄冬艳和黄大材姐弟俩,一起到南宁一日游。
8月11日,对于从未坐过地铁、从未去过动物园的四个贫困孤儿来说,是难忘的一天。因为他们也能像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在暑假外出游玩,真正感受到假期的欢乐和充满阳光的生活。
当日游玩的第一站,石桂明带他们乘坐了地铁,让第一次走出大山的四个孩子体验了高科技带来的便利舒适和快乐。第二站是南宁动物园,动物园是孩子们向往已久的地方,大家开心极了。“我最喜欢长颈鹿,待会我要与它合影。”“我要看好多好多的动物。”……在观赏途中,石桂明像父亲一样领着4个孩子,一边观赏动物、喂鱼,一边做各种介绍,让他们认真观察每一种动物的特征、形象,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增长他们的知识。
第三站请孩子们吃肯德基。城里的孩子吃肯德基是常事,四名贫困孤儿从来没有吃过,也不知道肯德基是什么,当天他购买了三大盒肯德基家庭套餐摆满了一大桌。他们看着鸡翅、鸡腿、薯条,不知道怎么下手。他一边给他们讲解,一边鼓励他们放开肚皮吃大餐。吃完黄大材舔了舔嘴意犹未尽地说,“肯德基我也吃到了,真香。”
直到下午4时,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黄冬艳开心地说,这是她最幸福、最快乐的一天,回去后一定把看到的动物讲给班上的同学听。屈文锡则说要把喜欢的动物海豚描写出来,讲给爷爷奶奶听,与他们分享今天的欢乐。游览结束了,石桂明还每人赠送了一本事先准备的书籍,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了让孤儿同样感受到父爱,对于这四个孩子,石桂明像要求自己的孩子一样要求他们。在学习上,每周检查他们的作业,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思想上的变化;在生活上,也从点滴的细节上对他们进行关照帮扶。
石桂明说,他身为人父,能深刻感受到孩子对父爱的渴望,他们几个孩子都处于成长阶段,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他经常给孩子们买课外书,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如何让他们从精神上感受到社会大爱,不要走弯了人生道路,更应该值得帮助。”石桂明说,通过自己的一些行动,希望让孩子们能感受到,虽然父母走了,但还有大爱。
那天晚上,石桂明在日记中写道:“ 一天下来,虽然感到非常疲劳、非常辛苦,但是看到他们能像其他家庭孩子们一样开心、快乐,我心里牵挂他们无法走出失去父母阴影的石头也就落下了。”
九
只要一提起石书记,望齐村的村民们就赞不绝口,有人说他像父亲,有人说他像儿子,更有人说他像兄长、像亲人!
蒙子燃说:“我差点因为迷信思想而放弃改造原来的危房,现在我们一家住进了新房,多亏了石书记,不然我们可能就错过了国家的好政策。”
马小芝说:“我养有三个孩子,生活很是吃力的。我前几个月动了个大手术,石书记入户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根据相关政策让我领到了新农合报销,我大女儿读书也领到了500元的教育困难助学金,我很感谢石书记。”
村党支部书记黄培忠说:“原来望齐村环境好差,没有路灯,没有水泥路,自从石书记来了之后,就想尽办法为村里谋福利。现在公路修起来了,村委办公环境也好起来了,村坡之间现在通路了,也装有路灯了。”
村民陆子葱说:“我们做梦也没想到啊,村民出行的道路变得平坦宽阔,下雨天老人、小孩外出不用担心滑倒、摔跤了,而且篮球场、戏台给大家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平台。这些都是石书记给带来的福利啊!”
大唐坡90岁老人韦文旭说:“感谢石书记,让我在有生之年还能上了户口,还能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享受到养老医疗保险。石书记真是大好人啊。”
韦文旭90岁了才能上户口,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2017年9月下旬石桂明在入户走访时,得知在1998年户籍改革更换新的户口簿时,将韦文旭的名字漏掉了。当时她家人也不重视,前几年多次到派出所办理,由于需要材料较多,均没能办理成功。她家人觉得老人年岁已高,也就不再为她老人家上户口的事情奔波了。驮均坡的黎爱新老人也是一样的问题。石桂明想一定要把两位老人的户口给上好,一定要让两位年岁已高的老人享受到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各种惠民政策,如养老保险金、新农合等福利。
没有户口,她们生活不便,而且也不能享受国家各种福利政策,比如每月135元的养老保险金就没有办法享受,这困难还是小事吗?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件件都是大事,必须在最短时间帮助落实。石桂明立刻把两位老人的情况向伶俐派出所反映,并协助两位老人的家人写证明材料,带着他们到伶俐派出所提交材料办理上户口手续。他还专门向伶俐派出所韦所长汇报此事。韦所长认为不能再亏欠两位老人了,派出所在流程范围内将时间压缩到最短,安排专人负责办理。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国庆、中秋佳节刚过,两位老人终于能落户了。
石桂明还交代两位老人的家里人到伶俐镇民政部门和社保所为两位老人办理高龄补贴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让两位老人在有生之年享受到党和政府的福利政策,共享改革红利。
黄大茂说:“我是贫困户,家里有5口人,2015年以前一家居住在60平方米的危房里,人均年纯收入不足3100元。两个女儿读书的一些费用无着落,日子过得特别艰难。都是因为爱赌,石桂明和帮扶干部对我动员了很多次,我终于不赌了。还从产业上扶持我们,让我开垦荒山地,通过协调企业捐赠油茶苗2500棵,种植22亩。帮助我家种植水稻3亩、玉米0.5亩、花生2亩。2016年还为我的两个孩子申请到了教育帮扶资金,帮助我们申请危房改造及落实补助经费,为我们办理入股澳寒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协调企业捐赠100只鸡苗给我家发展家庭产业。此外,还帮助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帮助我们申请小额金融贷款5万元入股企业。”
经过石书记和扶贫干部的帮扶,黄大茂的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对改变生活现状没有信心到现在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如今,他们这个小家庭不仅摘掉了贫困户帽子,而且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扶贫专干唐廷雨说:“我和石书记在望齐村共事一年多了,石书记以忘我的精神扎根在望齐村扶贫工作一线上,白天走村串户,晚上加班加点做材料,关心望齐村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更令我们感动的是,石书记在手术之后,仍带病带领我们走访村民,为村民解决困难。他时常教导我们要将人民群众的每一件事作为我们关心的大事來看待。石书记以军魂般的毅力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让我受益匪浅。可以这样说,望齐村能脱贫摘帽,20户贫困户能预期脱贫,各项指标经上级抽检核验全部达标,与石书记兢兢业业扎根基层服务村民密不可分。”
…………
石桂明为村民们付出的实在太多太多,多得连他自己都不记得了,但望齐村的村民们记得,望齐村的一草一木记得,望齐村的青山绿水记得,望齐村的月亮和土地记得。
十
2018年3月,石桂明担任望齐村第一书记的任期将满,村党支部书记黄培忠找到石桂明委婉地说:“望齐村的党员群众非常希望你继续留下来,我们村委班子也想继续跟着你干。”
但说归说,黄培忠还真不好意思留住石桂明。毕竟,石桂明两年来已为望齐村付出了太多,而他的儿子即将高考,正是最需要父母在身边照顾与鼓励的时候。但万万没想到,石桂明做出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继续留任。
儿子难以接受地问:“望齐村真少不了你老石?要不你干脆搬迁到那边落户得了。”
石桂明诚恳地说:“原本我要陪你高考冲刺,但你已是男子汉了,什么事都头脑有主见,可那些未成年的孤儿呢?望齐村可以离开我,那些孤儿也有人照顾,可我得兑现我的承诺呀。”
儿子问:“兑现什么承诺比我迎接高考重要?”
石桂明深情地回答:“驮均坡孤儿屈文锡、屈秋凤兄妹俩,望齐坡孤儿黄冬艳、黄大材姐弟俩,现在才十来岁,最小的还没满十岁,正是成长的关键期,我承诺今年暑假带他们来南宁逛城隍庙吃老友粉,但条件是成绩必须优秀。他们如果像你这般年龄我不操心,关键他们年幼自制约束能力差呀,我怎么忍心前面的努力白费呢?”
儿子嘟着嘴说:“老石,你咋不早说呢?你三月三把他们请过来,我再忙也抽半天时间陪陪他们。”
石桂明真觉得儿子长大了,他那时的心情有说不出的轻松愉悦。
妻子因担心他的身体也不同意他继续留任,但是石桂明跟她解释:“其实在村里,自己经常跋山涉水、行走田间地头、登门造访农户,农村的山山水水、蓝天绿地、蛙声蝉鸣、人情世故,不仅使自己身体得到锻炼、体质变得更强健,而且远离了城市的各种浮躁,自己的心情更加愉悦了,对自己的病来说是很有治疗作用的。”说到这些,妻子终于不再吭声,默默地走开了。因为她知道她的爱人放不下望齐村,她只能无条件地支持。
也有人这么问石桂明:“望齐村贫困户已经脱贫摘帽了,户户都有稳定的收入,你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这又何苦自己折腾自己呢?”
石桂明却说:“其实我也很想家,但实在是走不开呀!”面对朋友的不解,他总是这样回答。
事实上,让他一直放不下的是他自己制定的 “脱贫致富计划书”,望齐村农民的长效致富产业和集体经济发展目标尚未完全实现,还需要进一步规划调整、完善设施和项目引进,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链。为此,他没来得及休整,即刻全心投入到这份未了的计划当中。
驻村扶贫,注定是一条充满曲折和艰辛之路;驻村留任,更是考验人的意志和韧性,但他是认准了就要努力。在他的努力和带领下,从2019年起望齐村集体经济可以稳定、持续达到年收入20万元以上。
望齐村,从曾经的穷山恶水到如今的欣欣向荣。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望齐村初见成效。村民们说,都是石书记带着大家干出来的!而石桂明却说:“人民群众永远是考官,你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群众的眼睛。不轻慢、不糊弄、不松劲,勤勤恳恳做人做事,才能拿高分,得信赖。”他坚信,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才能摸到群众的脉搏,贴近群众的心窝。他的这种心中装着人民的赤子情怀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颂扬。
2017年5月,他获得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这是当年唯一一位获奖的贫困村第一书记。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获奖,而是广西首府、壮乡民族最高的礼仪,是望齐村村民们最神圣的致敬。戴上党章,就肩负了人民的嘱托。当时,石桂明没有豪言壮语,只是从心底流淌出大实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我指明了方向,我只是用行动去具体落实,拿真情为民办实事,以实干精神诠释了‘第一书记的使命和担当。”
2017年9月29日,在南宁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节目“为了总书记的嘱托”南宁市市直机关喜迎十九大情景报告会上,石桂明在台上激情演讲。他作为第一书记、一名共产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播出后,反响强烈,人民网、广西新闻网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以“村里来了个特种兵”为题将其事迹列入全区优秀党员教育电视片教材。
2018年,石桂明被评为“全区优秀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同年被南宁市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奖”候选人推荐。
2018年,石桂明作为脱贫攻坚优秀代表出席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并作为广西脱贫攻坚唯一代表受到中央代表团汪洋主席和中央代表团领导接见。
2019年,石桂明荣获“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贡献奖)”荣誉称号,再次被自治区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奖”候选人推荐,是广西唯一一名连续3年荣获自治区级荣誉的扶贫干部。
在石桂明看来,所有的荣誉都是对以往的小结,是望齐村通往更加灿烂未来的铺垫,是新征程的开始。他无暇回首过去,更没有在成功的喜悦中得意忘形,望齊村的脱贫路有多长,他的人生路就有多长。这片留下他热汗、智慧、勇气和梦想的热土,将继续成为他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舞台。
望齐村要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迈进物丰人和、万象更新的小康的春天!石桂明期待着。
责任编辑 李彬彬
李明媚
笔名明媚,壮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南宁市作家协会理事。有作品在《民族文学》《小说界》《广西文学》等刊物发表。出版有个人诗集《烟雨江南》、长篇小说《搁浅在夏天的雪》、中短篇小说集《踏月光的女人》及长篇报告文学《大化风度》。作品曾获得第七届广西壮族文学奖、第五届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花山”奖及《广西文学》2017年度优秀作品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