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岩波书店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出版活动与日本的哲学思潮

2020-09-26汪丽影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5期

汪丽影

摘 要:岩波书店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坚持哲学书籍出版,在日本掀起了哲学书籍的阅读热潮,获得了“哲学书肆”的美誉。尤其是在二战期间,岩波书店顶着军部的压力,出版了不少进步思想的哲学书籍。岩波书店的哲学书籍出版,把哲学从象牙塔里普及到民众中,丰富了日本民众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哲学研究者,促进了日本本土哲学的形成。

关键词:两次世界大战;岩波书店;哲学出版;本土哲学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5-0130-03

日本知名出版社岩波书店蜚声海内外,其成立之初就出版了广受欢迎的《哲学丛书》,之后一直延续着出版哲学书、学术书的作风。其创始人岩波茂雄(1881—1946)1908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专科,1913年从任教的神田女子学校辞职,在日本的“旧书一条街”南神保町上开了一家旧书店,并从第二年起涉足出版业,逐步把岩波书店建成为影响日本人精神生活、提高日本文化水准的知名出版社。

岩波书店成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该书店都坚持了哲学书籍的出版,本文拟在梳理岩波书店在此期间的哲学出版活动的基础上,考察其对日本社会思潮及哲学研究带来的深远影响。

一、日本哲学思潮发展史

关于日本的哲学思潮发展,著名的哲学家永田广志在其代表作《日本哲学思想史》中提到:“我们日本没有哲学,这是中江兆民的一句名言。以往在日本,哲学思想的发展总的看來无疑是侏儒式的”[1]。

中江兆民在其著作《一年有半》中认为日本从古代到明治时期传播或研究学问的以下四类人都不能称作哲学家,他们只是:从古代到中世纪宣传佛教的“宗教家”;德川时代中期注重中国儒家经典研究的“经学家”;在德川时代后期开始企图从日本古典发掘日本精神的“考古学家”;明治时代把西洋哲学原封不动传入日本的“囫囵吞枣”者[2]。永田的结论具有说服力和概括性,其代表作《日本哲学思想史》被哲学家松村一人视为“迄今为止该领域最优秀的研究”①。由此不难看出,中江和永田等哲学家都认为在二十世纪之前,日本尚未形成独具本国特色的本土哲学。

20世纪初,被学界视为日本近代最初的独创性哲学——“西田哲学”出现了,它的出现标志着日本本土哲学的产生。“西田几多郎于1911年出版了《善的研究》,……提出了西田哲学的基本概念‘纯粹经验,……西田哲学就是以东方的佛教理论尤其是禅学思想为基础,以西方哲学思想为材料,用西方的逻辑方法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独特的理论内容和逻辑结构的哲学体系,并因此被评价为日本最初的独创性哲学。”[3]

自那之后,日本的哲学研究一方面注重对西方各种现代哲学思潮的研究,另一方面,不少哲学家都试图在吸收西方哲学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构建出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以西田几多郎为代表的“京都学派”不断成长壮大,日本的哲学研究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与此相应的是,因1915—1917年间出版畅销书《哲学丛书》而获得“哲学书肆”美誉的岩波书店也得到哲学家们的青睐,他们都乐于将自己的作品交由岩波书店出版。西田几多郎自1917年11月在岩波书店出版了代表作《自觉中的直观与反省》之后,直至他1945年逝世,其所有作品全部都交由岩波书店出版,岩波书店同时还出版了其他京都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著作。可见岩波书店的哲学书籍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日本哲学思潮的发展。

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岩波书店的哲学书籍出版

一战期间岩波书店出版的《哲学丛书》引发了哲学书籍的阅读热潮;二战期间,岩波书店顶着军部的压力出版了大量哲学书籍,丰富了日本民众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日本的哲学研究者,促进了日本本土哲学的形成。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1915—1939)的哲学书籍出版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开始之际,日本处于内外交困、民众生活贫困、政局不稳的状态。岩波茂雄认为正因为处于这种外部环境下,更需要通过出版具有代表性的系列哲学著作,向民众提供多方位的思维方式。《哲学丛书》应运而生,这是岩波书店最早出版的一套哲学题材的丛书,也是最畅销的丛书之一。

《哲学丛书》共计12卷,历时两年(1915—1917)才完全出版。主编是岩波茂雄的昔日同窗阿部次郎、上野直昭及安倍能成,并请知名教授西田几多郎、朝永三十郎、桑木严翼等参与商议,具体作品有速水滉的《逻辑学》、田边元的《最近的自然科学》、纪平正美的《认识论》、宫本和吉的《哲学概论》、安倍能成的《西洋古代中世纪哲学史》、石原谦的《宗教哲学》等[4]。这套丛书涵盖了逻辑学、认识论、哲学史、宗教、伦理学、精神科学、美学、心理学等哲学各领域。该套丛书的不少作品虽只是对西方的经典著作进行了概述,但由于在此之前,日本并未大规模发行过普及性的哲学作品,因此岩波书店的《哲学丛书》满足了世间,尤其是年轻读者对哲学书籍的渴求,并由此开创了哲学书籍流行的时代。该套丛书出版后多次重印,其中最畅销的速水滉著的《逻辑学》,1926年至1946年期间,总销量达18万册之多[4]。

此外,1914年至1917年间,岩波书店还积极承接《哲学杂志》、《思潮》等哲学期刊的出版与发售,一战期间岩波书店大量出版的热销哲学书籍和期刊为其奠定了“哲学书肆”的地位。

一战结束后至二战开始期间,岩波书店也相继出版了不少哲学相关的书籍。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期间的哲学书籍出版及遭受的打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政府为了推行法西斯主义,钳制言论自由,岩波书店不畏军部的高压政策,继续坚持出版哲学书籍,其中部分书籍甚至涉及共产主义言论,因此遭受了打压。

在二战爆发之前的1927年,岩波书店把海内外的著名经典制作成64开本的便携式廉价书籍,出版了“岩波文库”丛书,该文库中收录了河上肇和宫川实翻译的《马克思资本论》,岩波茂雄还专门起草了《岩波文库马克思资本论出版致辞》,但也因为策划出版《资本论》,导致他被看作是不遵从战时国策、危险思想的宣传者,成为了军部的眼中钉[4],此外,岩波还在1938年庆祝开业25周年之际,推出了“岩波新书”系列。“岩波新书”中与哲学相关的著作有:津田左右吉的《中国思想与日本》、森岛恒雄译《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长谷川如是闲的《日本的性格》、三木清的《哲学入门》等。

在二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长期化,日本国内对于出版的弹压愈发明显,有个别出版进步思想的出版社因为日本军部的打压而关门或是暂停出版业务。岩波书店出版的不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相关著作、唯物主义哲学作品都遭到了“暂缓加印”、“禁售”或是“勒令删除某些章节”等压制,甚至发生了岩波书店职员遭拘押殴打等事件。但岩波书店却依旧顽强地维持了下来,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岩波书店深受读者的喜爱与支持,安倍能成认为“军部一派在毁掉中央公论社和改造社后,进而也要毁掉岩波书店,他们的企图最终没有实现,要归结于岩波扎根于内外读者层的力量。”[4]

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岩波书店的哲学书籍出版的影响

在日本,二战结束之前,出版物傳播受制于政府,媒介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手段,是服务于体制的宣传工具,其主要功能是传达统治体制的意图和指令,不同的意见和观念完全没有得到表达的可能性[5]。但在二战期间,岩波书店却顶着来自军部的压力,持续出版进步思想的哲学作品。这是因为岩波书店的创始人兼经营者岩波茂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己任,力争做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与国民精神需求的引领者。

(一)推动民众思维多元化,令“讲坛哲学”走出象牙塔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岩波书店出版的哲学书籍为民众提供了多方位的哲学视角,满足了战争时期普通国民的精神诉求,达到了向民众传播哲学思想的“哲学启蒙”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正值日本继自由民权运动之后的第二次民主运动高潮——大正民主运动(1912—1926)时期,国民思想活跃,对政治活动参与度高,加之政府对于出版物并未施加强行管制,岩波书店此间推出的《哲学丛书》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民众的需求相吻合,一时洛阳纸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岩波书店不畏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各种压制措施,继续出版哲学书籍,为普通民众带来多元化的精神食粮。

在一般民众眼里哲学是高深的学问,故敬而远之。日语中更是将与普通民众之间几乎没有关联、只有理论意义、没有实践指导作用的哲学叫做“讲坛哲学”。岩波书店的哲学书籍之所以畅销,其根源除了在于民众自身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其出版的哲学书籍的内容具有可传播性和普及性。

岩波书店普及一般哲学知识的初衷在《哲学丛书》的选题中得以很好的贯彻。12卷的《哲学丛书》均为概述性的读物,且涉及面广,内容深入浅出,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成为了长期畅销的图书。正是由于岩波书店的这番努力,人们不再把哲学视为远离自己生活的高深的学问,更多的人对哲学产生了兴趣,也培养了潜在的学习者与研究者。

对于《哲学丛书》的畅销,岩波的终生挚友、曾经担任过日本的文部大臣的哲学家、教育家安倍能成曾经说过:“在此之前,哲学一向不被注意,可就是该丛书,竟一时间开创了哲学、或者说哲学书的流行时代”[4]。哲学书籍自此从象牙塔走向普通人的书房,提高了日本人的文化素养,这可谓岩波书店通过出版哲学书籍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大变革。

(二)出版新人译作、代表作,培养大批哲学研究者

岩波书店在出版哲学书籍推广人类思想史上各个国家各种代表性哲学思想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新生的哲学家。《哲学丛书》成为畅销书籍后,大批忠实读者的出现进一步激发了学者的研究热情,促进了哲学研究者的成长。

《哲学丛书》共12卷,有十位作者,笔者从日本国立图书馆的藏书目录中搜集了这些作者平生出版的作品,发现大多数作者以《哲学丛书》为起点,开始踏入哲学写作的领域。岩波书店从1931年起陆续推出了“岩波讲座”系列丛书,该丛书不是面向普通读者的启蒙书,而是以专业研究人员为读者的丛书,由各领域的知名学者围绕不同专题,搜集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概述。“岩波讲座”的《哲学》系列从1931年底开始出版,《哲学丛书》的参与者后来都成为岩波书店的长期作者或合作者,全都成为“岩波讲座”《哲学》的作者,他们的研究成果、专著和译著也成为影响日本战后各个时期哲学思潮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当然除了这十位作者之外,岩波书店还出版了其他哲学新锐的作品,岩波书店在培养新生哲学家方面的功劳不可小觑。

(三)促进本土哲学体系形成,令日本哲学跻身世界哲学之林

岩波书店的哲学出版对于日本的哲学研究的另一个巨大贡献就是:促进本土哲学体系形成,令日本哲学在世界哲学中占了一席之地。

本文第一部分曾提及明治时代的日本哲学家坦言“日本没有哲学”,那么在日本学者眼里何谓哲学呢?纳富信留通过追索“phifosoPhy”在古希腊所具有的“普遍性”理念的方式,对“日本哲学”成立及发展的可能性作了深入阐述。他认为来源于古希腊柏拉图的“phifosophia(哲学)”这一理念的本质,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对人类的无知、不完善性的自我认识;

2.严格的批判精神;

3.对于真理的不断探求;

4.对于更加“善”的生存方式的追求与实现;

5.对于绝对性与普遍性的信赖[6]。

也就是说,具备了以上五点才能被称为哲学。因此日本学界普遍认为,在西田哲学之前,日本的哲学研究者只是对来自东方或是西方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翻译、解说或介绍,并没有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哲学,而“西田哲学”才是具有独特的理论内容和逻辑结构的日本近代最初的独创性哲学。

岩波书店出版了以西田几多郎为代表的“京都学派”学者的代表作,同时代其他出版社也受到哲学作品大卖的影响,纷纷出版哲学书籍,这些出版活动又进一步推进了哲学研究,日本的本土哲学的研究成果逐渐得到国内外哲学界的认可,得以跻身世界哲学之林。

四、结语

岩波书店作为“哲学书肆”,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方面出版普及性的畅销哲学读物,另一方面不计成本地出版内容艰深、销路不畅的哲学著作,同时还积极承接哲学专业期刊的出版发行,促进了日本哲学研究的发展。笔者认为岩波书店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出版从整体上提高了普通民众尤其是当时年轻人的哲学思辨能力,提高了日本民众的素质,这为日本战后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其专业哲学书籍的出版提升了日本哲学研究的水准,打破“日本无哲学”的窘境,培养了本土的哲学研究者,促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哲学体系的形成。

岩波书店以出版教养、学术书为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岩波文化”,与以出版娱乐作品为特色的“讲谈社文化”共同构成日本出版界两大特色。笔者认为,岩波书店的出版方针与策略为中国的出版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第一、出版社要以提高民众思辨能力任为己任,不能单纯追求出版物的销量,而应该关注民族的未来,出版具有引导作用的优秀作品;第二、出版社应该对自身的发展做出准确定位,积极发现并推出与自身定位相符的高质量的作品,培养优秀作者队伍,提升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形成优质读者群。

参考文献:

[1]永田广志,著.日本哲学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78.

[2]孙方柱.评中江兆民的“日本没有哲学”[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S1):91.

[3]王青.“日本哲学”的成立,日本问题研究[J].2012(2):29.

[4][日]安倍能成.岩波茂雄传[M].杨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14.

[5]诸葛蔚东.战后日本出版文化研究[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264.

[6]纳富信留.“哲学”的普遍性——古代希腊与现代日本的对话[J].日本研究,200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