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塑造

2020-09-26刘智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5期

刘智

摘 要:在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塑造角色的英雄形象是核心问题,直接影响着影视作品的质量。纵观所有的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其中英雄形象塑造的比较出色的莫过于李云龙和李向阳这两位了,本文就针对这两个抗战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来进行分析,综合当前的抗战题材影视作品来探讨作品中英雄人物的塑造手法和理念。

关键词:抗战题材;英雄人物;塑造理念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5-0054-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除了为建立新国家而高兴外还为我们坚持多年的抗战胜利而感到激动,在这种乐观主义的情绪引导下,人们对艺术的表现也溢满了乐观精神。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创作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时,往往将明确的正与邪、善与恶表达出来,利用夸张的手法,展现战争时抗战英雄和敌军的区别,形成明显的二元对立面。纵观这段时期的影视作品,大多敌我关系明朗,好坏鲜明。重点在于宣扬抗战精神和爱国精神。后来,随著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走向全球,人们的眼界变得开阔,对人的认知更加全面了,才开始用另外一种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抗战和抗战英雄,认识到他们不是完美形象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会有各个方面的缺点。因此,影视制作人开始意识到,只有贴近生活的英雄才最打动人心。

一、抗战影片中英雄形象塑造的形成与转变

抗战题材影片的制作对国人而言是精神文明的传播,是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动力,在我国的影视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不同导演对抗战精神的领悟不同,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不同,所塑造的抗战英雄形象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希望以抗战影视中的英雄塑造来激发人民内心高尚的情感,进而提醒国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我国的第一部抗战影视作品叫《风云儿女》,是在1953年拍摄的,当时作品中的主要英雄人物是辛白华和梁质甫,其中的人物形象简单,主要体现他们身上的抗战精神和爱国精神。自那以后,更多优秀的抗战题材影片出现了,影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更加多元,但是逃不脱完美的人设原理,没有很好地与现实生活结合,人物形象并不饱满。例如于1965年拍摄的抗战题材电影《地道战》里面的英雄人物高传宝,1956年拍摄的《铁道游击队》中的队长刘洪等,这些人物都正面地传达了抗战的伟大精神,但是其人物形象并不鲜活。然而生活中没有完美的人,意识到这一点问题后,影视制作时,努力将抗战英雄塑造的更加有血有肉,贴近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思路,将富有情感的英雄人物展现出来。

于是,在2005年上映了一部抗战题材电视剧《亮剑》,剧中的主人公李云龙便是颠覆了以往的抗战英雄形象。在他身上没有那种正义凛然、刚正不阿的气质,相反,就表面上看去,他与街头混混无异,虽然身为司令,有勇有谋、杀伐果断,具备一些英雄人物的特质,但是他性格急躁、不修边幅,满口脏话,而且为人桀骜不驯,在生活中经常冲动行事。然而在重大事情面前,他胆识过人、沉着冷静,能够以国家、人民为重任,是个真正的抗战英雄。这样的英雄形象一出现,顿时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更能够打动人心。从这样的英雄人物身上,我们不仅能够学到抗战英雄身上的精神,还能感受到他的真实,这是当前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应当学习的关键。

二、理想化的英雄理念和相关典例分析

理想化的英雄人物出现多半与抗战结束初期人们的内心情感有关,当时的人们被胜利的喜悦所包围,他们所看到的世界就是充满英雄气息的世界。因此,当时的影片制作人直接纯粹地将英勇无敌、正直刚强的英雄人物作为追崇的典范。在他们的现象中,英雄人物就是完美无瑕的,他们之所以被称为英雄,就是他们在各个方面都能够表现得完美,因此,他们将英雄人物身上的爱恨情仇都抹去,致力于打造一个理想化的英雄人物。接下来,我们就针对典型的完美抗战英雄来进行分析:

(一)《地雷战》中的赵虎

该片讲的是抗日时期,日军袭击农村时,为了抵抗日军的袭击,村里的民兵赵虎团结村民,组成民兵队伍,形成武装力量抵抗日军。此外,还组织民兵在日军必经之路埋下大量的地雷,不料,狡诈的日军请来了除雷士兵,成功的进入村庄开展杀戮。赵虎则总结失败经验,与日军开展了生死较量。当日军再次进攻时,他联合八路军主力,布置地雷阵,不仅躲过了日军的扫雷,还在恰当的时候给日军带去了沉痛的一击,最终带领大家取得胜利。在该影片中,赵虎这个人物智勇双全,又充满正义感,是典型的抗战英雄。

(二)《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43年,日军在华北地区扫荡人民军队的根据地,游击队长李向阳为了保护我军粮食的转移,前往李庄牵制敌人。然而,李庄中的一个地主为了自己的利益,将李向阳等人的行踪秘密的出卖给日军,于是日军对李庄开展了扫荡行动。为了突出李向阳的足智多谋,影片设置地主杨老宗作为叛徒,屡次出卖我方的情报,导致数次抵抗行动失败。于是李向阳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存在内奸,并一步步设计将内奸纠察出来。并且设计陷阱,在与日军的第三次较量中,大获全胜。影片中的李向阳智慧、正直,面对日军的入侵,殊死抵抗,而且不怕失败,能够在失败中快速成长,这都是典型的抗战英雄形象,在他们身上总是闪耀着英雄光环。

三、世俗化的英雄理念和相关典例分析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英雄人物并非总是理想化的,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举措进行,人们的眼光开始望向世界,人们才真正的意识到全面的英雄人物是怎样的。于是在后期,人们在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塑造英雄人物时,会更加注重他们平凡的一面,从多角度去构建英雄形象,结合人物身上的缺点来突出他自身的优点,进而使英雄人物更加立体、饱满。此外,许多影视作品还开始从英雄人物的爱情角度去构建形象,突出他们的真实性格,将他们生活中的真实面展现出来,进而丰富人物性格,显得更加亲切。

例如,英雄人物韦茂和的立场不坚定、优柔寡断,但是能够舍生忘死;身患残疾的辛大刚,在抗战中表现得苦闷彷徨,但是始终坚定他军人的立场,为抗战做贡献;村民黑牛虽然老实忠厚,但是由于缺乏思想的启迪,政治觉悟差。这些英雄形象都是世俗化之后的人物形象,在他们这些人身上,既有能力又有野心,既有智慧又有欲望,他们能够将英雄人物的私人感情杂糅起来,最终展现在民族正义上,体现他们崇高的抗战精神。虽然他们个体所传达的精神情感并不是全面的,甚至不丰富,但是他们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却因此被无限放大,让观众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抗战英雄身上的精神品质。因此,在后期的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更多人开始思考如何塑造饱满的英雄人物性格,突出他们的身上优秀的精神品质。接下来就针对典型的案例来进行分析,了解优秀的影片是如何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

(一)《亮剑》中的李云龙

影片讲述了英雄人物李云龙由团长走向司令职位的道路,表面上看是典型的人物升职经历,满足了现实中人们对平凡人的期望。故事开始于抗日时期,当时的李云龙带领独立团屡建奇功,随后又与国民党团长楚云飞合作,共同抗击日军,在两人的合作下,他们战无不胜,成为了同生共死的兄弟。影片没有单纯讲述他的抗战奇迹,而是进一步的发展他的爱情和兄弟情谊,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李云龙还申请参加朝鲜战争,但是上级以他理论知识欠缺为由派他前往军事学院学习。由这个故事插曲向我们展现了李云龙在学识方面的欠缺。毕业后他回到原来的抗战部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和以往抗战得来的实践经验协助国家组建第一支特种部队。在《亮剑》中,李云龙是个热血男儿,但是他文化程度不高,虽然有勇有谋,但是性格急躁,不听指挥,这样的人物形象更加接近真实的生活场景,因而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

(二)《鬼子来了》中的马大三

这部影片中的英雄形象不仅缺乏正义感和英雄气概,甚至连李云龙身上的英勇气概都没有,这部影片完全颠覆了塑造抗战英雄的基本手法。主角马大三生活在困苦的乡村环境,原本就生活无依、贫苦可怜,在日军的入侵下,他更是饱受欺压。在他的世界中,原本并不存在什么高大上的爱国情怀,在他眼中,日军和邪恶的地主一样,他只想在乱世中生存下去,因此激发了他的反抗精神。最后他随着抗站历程一起成长,学习到更多的经验和知识,最终升华为了爱国情怀。在这个人物形象中,马大三算不上正统的英雄人物,因为他身上缺乏正义性,但是他却又是实实在在的抗战英雄。

四、结语

值得欣慰的是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正在由理想化向世俗化转变,导演在思考影视作品制作时,会更多的以寻常人的角度去设计情景,这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个性。正所谓平凡的人造就了不平凡,因此,英雄人物的塑造,应该从平凡的角度出发,去展现他们身上不平凡的特质。

参考文献:

[1]李俊.中国杭战电影巡礼[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6(3):12-14.

[2]黎晓东.试论电视剧《八路军》的史诗化审美追求[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硕士论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