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克·巴尔的视觉叙事符号学视域下综艺节目分析

2020-09-26陶颖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5期

陶颖

摘 要: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综艺节目中视觉化冲击层出迭见。米克·巴尔的视觉叙事符号学将叙事学引入到符号学中,插入动态的叙事符号概念,将静止的图像符号转化成为动态的行为和事件,对当今综艺节目形成最大化的节目呈现效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结合米克·巴尔的视觉叙事符号学,对《一本好书》综艺节目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对国内综艺节目呈现效果最大化得以借鉴。

关键词:视觉叙事符号学;《一本好书》;叙事化;视觉化

中图分类号:J1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5-0052-02

《一本好书》是由实力文化和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大型场景式读书节目,自2018年10月8日腾讯视频播出,10月10日江苏卫视播出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节目以关正文担任节目总导演,“主持人+实力演员+作者嘉宾”的节目范式,将“戏剧舞台+朗读片段+插播影像”的模式融合到360°沉浸式舞台化场景中,凸显出12本书的激烈情节冲突。同时,在米克·巴尔的视觉叙事符号学下针对节目的叙事主体,叙事主体,叙事技巧等进行分析,为受众剖析其视觉化呈现的精湛之处。

一、叙事主体分析

“内聚焦”“外聚焦”“零聚焦”是热奈特在其后结构注意叙事学中区分了三者的差异,但作为当代叙事学代表的巴尔却将外聚焦与零聚焦糅合,并重新对其进行了论说。在巴尔的视觉叙事研究中,聚焦的重点,在于叙事者视角和视线。巴尔之视觉叙事符号学中,“聚焦”(focalization)成为巴尔符号方法的另一关键词。在巴尔的视觉叙事研究中主要针对“聚焦者”、“内聚焦”和“外聚焦”進行研究。

(一)“聚焦者”——受众

米克·巴尔曾提到,传统意义上叙述者并不等同于聚焦者,叙述者只有爱讲述的时候,其所运用的叙述语言才是聚焦真正的意义之所在。相反,聚焦者却归属于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故事层面,她是被行动感受者和视点秉承者所呈现素材调色的产物。首先,在琳琅满目的综艺节目里,讲述故事的叙述者有别于叙事文学中的“聚焦者”。在《一本好书》的综艺节目中,第一现场表演和第二现场嘉宾解说以时空跳跃的形式展现给受众。第一现场由演员表演,运用南枝北枝的演绎方式呈现书中内容。第二现场由主持人陈小南,外加知名作家或编剧等从专业的视角上去阐释书中的内容。其目的在于更好的让受众了解节目内容;其次,如果叙述者只是发声,聚焦者还承载着感知、感受甚至价值判断等更深层次的含义。首先是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的情感输入和释放。其次,现场客人的谈话和评论简化了模糊的概念。每本书都精心摘选经典章节,激发受众自发地徜徉于遐想中,进而引导读者自主阅读原著。同时,在解读相关背景的同时,可以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一本好书》综艺节目里的聚焦者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场的观众,他们通过现场话剧对于每本书中故事的呈现,来感受书里的故事情节,人物故事及书本给予人思考的空间价值。另一类是屏幕前的受众,他们通过视频的呈现,来了解节目及节目多赋予书本本身的意义,以此吸引更多的受众去阅读此书的目的。

(二)“内聚焦”——书籍

米克·巴尔的视觉叙事符号学中内聚焦指得是透过故事中人物来确定故事焦点,叙述者只是讲述他所知道的事,叙事者所知,故事中人物所知。内聚焦者,即所述之事中呈现的视觉来源,如在《一本好书》里就是每期所选择的书籍里的故事人物就是内聚焦的核心,其所选用的书籍都是多数以世界各大知名图书馆及著名高校学者推崇地经典书目,特别侧重近半个世纪以来对人类文明进程起深远影响的书籍。在这里面,再选择出适合观众的图书,向观众城乡一场视觉盛宴,成就“书籍经典”开垦“舞台经典”的“荒漠”。《一本好书》也正是通过“内聚焦”点的审慎选取,场景化演绎书的灵感,影视化呈现,充分利用影视特长让作为视觉来源的图书生动化,以此作为节目的使命,拉近读书节目和大众阅读的距离。

(三)“外聚焦”——主持人+实力演员+作者嘉宾

米克·巴尔的视觉叙事符号学讲到外聚焦从见证人角度讲述故事,仅陈述他看到的、听到的,不做主观评价、心理描述。外聚焦者是叙事者,即元叙述的主体,在《一本好书》里即为每期故事的讲述者,每期节目的呈现中都是以一个核心人物为主线的,通过其语言,讲述及表演来阐释故事内容,帮助受众更好地融入及理解书中故事和书本价值。在《一本好书》中,演员的特技在于对话、独白和画外音等语言方式的巧妙运用。推动情节的发展需要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离不开画中画,独白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它们共同充当节目的“叙述者”。现场主持人与嘉宾的交谈与点评使得整本书的逻辑脉络更加清晰,使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使两个场景的交集有利于引导观众从动眼到动脑快速转向,从而形成外聚焦者对综艺节目良好叙事效果的呈现。

在以故事化手法展示综艺节目内容的过程中,综艺节目制作者应让综艺节目素材合理配置,无论站在哪种聚焦视角,他应该要站在受众维度,引导受众去探寻话有关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细节,将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给受众呈现一场综艺饕餮盛宴。

二、叙事主题分析

(一)关注“事件符号”

在巴尔关于符号理论的众多概念中,做好视觉叙事的关键,是作为符号的事件,或称“事件符号”(event-Sign),也即叙事特征。例如在《一本好书》综艺节目里第一现场演员夹叙夹议地表演以及与观众互动促使现场观众与演员的“互视”,二者间便出现了众多的视线。这些视线编织出视觉叙事的关系网,在不同视线关系网的结点处,便是事件转折点,共同构建事件符号的叙事体系。《一本好书》向观众推荐了众多经典著作,而不同的书为观众带来的是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事件的叙说,在跨越了时空的同时,通过这种叙事体系,加快情节冲突的效率,跳过漫长的剧情铺垫,只展现关键场景的戏剧化部分,让观众感同身受,从而在阅读原书中激发新的思考。

(二)关心“读者导向”

基于解构思想理论视域下,巴尔认为视觉叙事符号学中将“读者视角”是重中之重。其强调作为移位的符号主体性,将将从读者与作品关系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之间潜移默运,将符义学位置与符用学位置进行“传柄移藉”。因此,站在读者和作者的两者相对角度,符号本体的主体性在符义和符用两这对立的位置上便一目了然。符号本体的主体性符号观着重于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关系,偏重作者的从属地位,侧重读者的解读作用。

关于解读“读者导向”的视角的问题,米克·巴尔的关键词是“换框”(reframing)。通常说来,编码者、符码、解码者、传播语境这四者构成了事件符号传播链。比如,在《一本好书》综艺节目里,观众透过舞台去看台上话剧边沿时,可以将台上演员表演的内容“取”下来,换上另一个与自己相关的场景,也就是将作品植入读者选定的新语境,也称装框(framing)。

在《一本好书》中提供了换框读图的操作示范:第一步是确认原框,指出多数的受众会认为读书类综艺节目的前文本是学术化。受众常常会认为此类节目是冗长的,乏味的,有一定的距离感。第二步“拆下原框”,因此受众较为惊讶其呈现的已不单单是读书内容为主的综艺节目,这对于受众来说也是一种新发现。得益于这一新发现,第三步 “选择新框”,人们可以将舞台的表演装一个截然不同的“画框”,将自己亲身经历等同于“画框”所呈现的景象。这与前述学术化不同,此类综艺节目的乏味性渐渐消褪,此类综艺节目便被抹上了人文主义的色彩。第四步“嵌上新框”,巴尔说:“装框是一个连續的符号活动,若无装框,任何文化活动都不可能进行,试图废除装框行为的努力是无效的,而让受众选择他们的画框则富有意义”。在《一本好书》综艺节目进行“换框”之后,不仅颠覆了“原框”更赋予其具有意识形态的新内涵,从而颠覆既有视角解读。

三、叙事技巧分析

纵观各派学者对于叙述学引入符号学,至少通过三个视角来观照这一过程,而每一视角都涉及与符码相关的一组关系。第一组是编码者与符码的关系,属符用学(pragmatics)研究,例如综艺节目制作者与节目作品的关系;第二组是符码自身的内在关系,属符型学(syntactics)研究,例如综艺节目自身内部各形式因素间的关系,例如舞台与灯光、节目构造与节奏之类关系等;第三组是解码者与符码的关系,属符义学研究,例如观众与综艺节目作品的关系。尽管这三组关系是形式主义者们分辨出来的,但形式主义看重内在研究的符型学,而后现代以来的学者们转而看重外在研究,一些学者强调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例如研究 “影响的焦虑”的学者们,另一些学者则偏向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例如研究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的学者们。巴尔是从受众的角度来贯通的,强调受众解读符号的主动性。试图通过叙述学和符号学的交织融通,取两者之精髓,跨越艺术和文学的界线,使得其视觉叙事符号学的图像呈现淋漓尽致。例如在《一本好书》综艺节目中,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并不是单纯的读出文章,而是将名著经典里的片段场景进行影视化还原,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互动,让人直观的感受到书中人物情绪变化和故事走向,就好像你就在故事里,跟他一起经历了一遍。首期选择的《月亮与六便士》,人们总以为被套上冠以名著称号的书会枯燥,会与现实社会脱节,而恰恰是这点能看出节目策划者的用心,先找到毛姆这个讲故事的高手,一个被翻译成62种文字照样也不耽误故事在这个星球传唱的传奇人物;再找到月亮与六便士,一个关乎理想、现实没有保质期的锥心疑问。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本好书》在选取书目的时候,叙述学交织符号学引入,促进艺术和文学的界线跨越,只希望人们能够通过书中的故事,看到每一处的精彩,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四、结语

巴尔的视觉叙事符号学以视觉形式为能指起点,以意识形态为所指终点,而事实上,巴尔的图像阐释并无终点。巴尔学术的形式起点是德里达关于能指与所指相错位的观点,是关于视觉寓言借修辞术而对能指的逃逸,是关于所指延异的观念。在这类解构思想的前提下,巴尔得以从读者视角来构建她自己的视觉叙事符号学。在巴尔的视觉叙事符号学以形式主义的图像细读为开端,以意识形态的文化分析为终端的思想启迪,《一本好书》与米克·巴尔视觉叙事符号学的结合,为众多综艺节目中的视觉呈现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就其自身以富有画面感的演出为开始,比文字本身更有趣,将观众转变为读者,让众多的经典作品触及更庞大的人群,引领用户,引领大家识好书,读好书,让观众汲取到于自己有益的人生经验,并由此出发去阅读原书激发新的思考。可以丰富和提升自我的生命价值,将其归宿在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意识形态之上,对国内众多综艺节目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段炼.视觉分析与意识形态——米克·巴尔艺术史学的符号叙事研究[J]. WORLD ART,2019(2).

[3]冷凇.电视媒体的“互联网化”观察:基于视听内容的视角[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8).

[4]刘涛.隐喻与转喻的互动模型:从语言到图像[J].新闻界,2018(12).

[5]郑伟.观看者的解读——米克·巴尔的视觉叙事理论[J].外语学刊,2018(6).

[6]赵宇.垂直、互动、场景:综艺节目的突围与探索[J].青年记者,2019(30).

[7]常珂.从《一本好书》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再创新与价值输出[J].视听,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