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0-09-26张应云
张应云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最具探索性、挑战性的环节。长期以来,“为作文而作文”的教学模式禁锢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更是“畏作文如虎”,激不起写作兴趣,更谈不上提高写作水平了。因此,作文教学应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采用多种渠道,调动其积极因素,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逐步达到敢说、能说、爱说、善说。
[关键词]作文教学;体验生活;评价和修改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8-0092-02
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極性”。可实际教学中,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淡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囿于单元训练的框范,不能畅所欲言,个体的心灵被统一的命题和评分标准所抹杀,导致“千文一面”。如何启发学生去捕捉写作的灵感,如何指导学生写出独具个人特色的优质美文,如此种种,不可避免地成为作文教学的瓶颈。因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一新课标要求对作文教学的现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历是写作的前提条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不仅为写作储备丰富的素材,也使学生接触到超越常俗生活的思索和感悟,学生习作的深度由此得到提升。学生还可以从美文中培养语言感悟能力和写作才情。所以,我要求孩子每天阅读一篇好文章,积累好词佳句,并在文中作适当批注。
除此之外,我还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走进自然,融入自然,留心观察,开发写作素材。我鼓励他们利用双休日多花些时间和家人、朋友相处,打打球,玩玩有趣的游戏……体验生活的乐趣,收获写作素材。建议学生利用双休日,在家长的陪伴下,走出去采风,带上他们的笔记本,一路玩,一路记,一路欢歌,一路收获。肥东东部新城有个远近闻名的和睦湖,晚上的灯光尤其迷人。有孩子就是在领略了和睦湖的音乐喷泉,以《和睦湖亮起来了》为题,过足了一把写作瘾。有学生写和睦湖两岸,绿树成荫,杨柳依依,湖面碧波漾漾,鱼儿欢跃;有学生写夜幕降临,和睦湖两岸灯火辉煌,人潮涌动,音乐喷泉或婀娜多姿,或威武雄壮,或直上云天,或缥缈不定;有学生写游湖途中行车的艰难和趣闻……真可谓“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这都源于阅读和生活的积累,激发了灵感,最终形成了学生的习作。
二、寻找作文的闪光点是学生自信习作的催化剂
作文批阅中,教师应站在孩子的角度,用欣赏的眼光审视学生的作文,多运用鼓励评价语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始终保持写作的热情。如,一次五年级语文期末检测,要求以“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一位女生写自己给一个残疾的乞讨者施舍了一元钱,乞讨者朝她笑了一下,她竟然觉得很感动,很值得回忆。她觉得这一笑是对自己善举的肯定和回报,是自己的爱心感动了这位特殊的乞讨者。但阅卷教师只勉强给了个及格等级。后来,我对学生的测试卷进行复查,尤其是作文着重审读(这是我长期坚持的一个习惯),发觉这位学生写的作文语言流畅,重点突出,尤其是细致刻画了自己心理变化过程,真实细腻。我进一步分析这样的作文得分低的原因,大概是阅卷教师认为乞讨者得到别人的施舍是“不劳而获”,不值得赞扬(社会上不少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当然是无法与学生找到共同语言的,故此孩子的作文在这位教师的笔下也就得不到高分了。可“笑”,对于天真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是习作表达千载难逢的素材和机会,教师不能轻易否定孩子的亲身经历和真情流露。无论是残疾的乞讨者,还是拾荒的流浪者,他们的微笑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值得诉诸笔端的。因此,我重新对这位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接着又发现几篇同样的作文都进行再次批阅,让孩子们的作文的闪光点得以重新绽放,把孩子们的写作信心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三、教师的正确引导为学生习作出彩起着“点睛”作用
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小学生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他们愿意把这些心里话说出来时,不管想法多么可爱,行为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我们都应该加以鼓励。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生活,发自内心的感受。如,写熟悉的一个人,我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他们所做的事,通过一个具体事例来表现这个人优秀的一面。学生的习作各具“特色”:有的写了许多内容,记流水账似的,不是一件事,而是多件事;有的一件事说得不具体,而是三言两语一带而过……我首先肯定了孩子们观察捕捉到这么多人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然后以班里一位爱劳动的同学为例,让学生说说他平时是怎样劳动的。大家七嘴八舌说开了:他争着打扫厕所不怕臭,清理污水不怕脏;他扫地最干净,桌凳摆得很整齐;他擦窗户很细心,不放过一处污点;他累得满头大汗,还笑嘻嘻的……我又相机引导学生想想他劳动时的动作、神态、语言、外貌等,并可以猜想他劳动时的心理,把这些内容说具体,写清楚,并引导孩子们,还可以通过侧面等写作方法加以衬托使人物形象更丰富。学生作文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指导是密切相关的。教师指导不是简单的包办代替,而是教会学生“怎么写”的问题,即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一般都是按“搀”、“扶”、“放”这三个步骤来实现的。“搀”即教师要写“下水作文”,让学生有范文可参照,为学生疏通写作的瓶颈;当然在写作过程中,有些学生还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去“扶”,在学生写不下去的地方,帮他写几句,搭建“桥梁”,学生就会写下去了;在“搀”和“扶”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教师就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习作,但绝不是放任自流,适当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这过程中应把握好“度”,切忌过细,应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四、科学合理的评价和修改是学生习作能力不断提高的方法
作文批改这个环节,是最费时间和精力的,但这个环节却是教师与学生个体、全体进行充分交流的极好时机,更是学生习作提高的重要环节。首先,选择一篇有代表性的习作,师生共同进行评改,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评改时,学生、教师人手一篇,采取自评、同桌互评、小组共评、师生互评的方式,层层递进,评讲后让学生将此作文进行修改,完成一篇新的写作。在此过程中,学生汲取成功经验,避免写作经历中犯类似的错误。
其次就是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这尤为重要。例如,我在让学生写劳动场面的作文时,由于大多学生缺乏生活经历和经验,写出的作文像流水账似的,干巴巴没有文采。于是,我与平行班级的教师商量(当然这只有我们俩知道),让她班学生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活动,让我班学生仔细观察,先观察所有同学怎么干活的,再有目的地观察个别同学的劳动情景......结束后,趁热打铁,指导我班学生修改作文,学生们的作文质量显著提高了。只有做到既让学生会写,又让学生会改,才是完善的习作能力的培养。
总之,写作是心灵的释放,是个人的真情流露。作文教学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始终都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生活积累、感受积累,再辅之以科学的引导和写作技巧,学生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