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0-09-26王珊珊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10期
关键词:问题对策

王珊珊

[摘 要]目前,第二学段学生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方面普遍存在着关注主要事件不突出、把握主要内容不简明以及表述的主要内容不连贯等问题。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这些问题,依托课后练习,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引领学生将典型内容进行对比,对专项内容进行缩减,对重点内容进行整合归纳,从而在教学中真正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个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关键词]第二学段;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8-0063-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对第二学段学生明确提出了“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目标要求。为了使这一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落实,统编教材在四年级上册特别安排了两次“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语文要素的呈现,一次是第四单元的“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另一次是第七单元的“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统编教材对这一语文要素的重视。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方面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下面以第七单元为例谈谈对策及建议。

问题 一:关注的主要事件不突出

在第七单元的教学中,在“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主要事件的理解不够深刻,他们关注的主要事件不突出,如文章中写了三件事,学生往往只关注到一件事或者两件事,并且所关注这些事件还不一定是主要事件。另外,还有学生对主要事件关注不当,他们只关注一些感人的画面、情节,然后就误以为这些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为例,有部分学生只从中把握了一些小事件,有部分学生一个小事件也关注不到,还有部分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表述大都是“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魏校长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大吃一惊”。又如在《梅兰芳蓄须》一课中,许多学生只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拒演部分的内容,而忽略了梅兰芳是用什么方法拒演的,他曾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等。

【对策建议】

(一)依托课后练习,突破难点

根据课后习题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把握,能够帮助学习突破学习难点,提升学习质量。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课后练习:“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对第一件事的把握就不够准确,他们总爱把对话部分当作主要内容。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关注到的事件出发,按照“谁在干什么”的形式进行总结,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提供学习支架,迁移模仿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搭建必要的支架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四年級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语文要素的落实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示意图、思维导图、板书设计等方式来为学生搭建必要的学习支架,从而让学生逐步学会模仿迁移运用。

问题二:把握的主要内容不简明

在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语文要素的落实方面,学生还存在着主要内容不简明的问题,这种“不简明”主要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太啰唆,语言不够简洁;二是太笼统,语言不够明确。如在《梅兰芳蓄须》一课主要内容的把握方面,就有学生用了将近200字来叙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有的学生认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校长很感动”……如此种种,都是主要内容把握不够简明现象的体现。

【对策建议】

(一)典型内容对比,加深印象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避免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不简明现象的出现呢?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回答与文章主要内容的正确表达集中呈现,让学生自主对比,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明白自己的回答为什么不够简明以及准确、简洁表达文章主要内容的样式是怎样的。在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教师再给他们留足自我修改的时间,让他们想想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方面哪些是该说的,哪些是不该说的,这样将会更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

(二)专项内容缩减训练,提升能力

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方面,虽然学生明白了不简明主要指的是什么,也知道简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样式,但是学生由于受学习能力限制,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方面仍会出现种种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也可以以专项训练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主干法”——怎样把长段(长句)缩减,留下最重要的内容;“扩充法”——怎样把短句(短文)扩充,从而使句子或者段落表达得更为清楚。

问题三:表述的主要内容不连贯

在“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上,还存在着学生表述主要内容不够连贯的现象。比如,有的学生在表述时一些连接词使用不够恰当,生拼硬凑,使得句子不够通顺,还有的学生在表述时对于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够清楚。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有学生这样表述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魏校长在问为什么而读书的时候,只有一个同学说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连说好。他是周恩来,他十二岁探亲,伯父叫它不要随便出去玩。后来,他在外边看到中国人被外国人欺负,却无法说理……”这样的表述与学生没有弄清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策建议】

(一)抓住要点内容,连点成线

采取示意图的形式帮助学生连点成线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连点成线呢?在学生找出文中的主要事件以后,教师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为学生提供一些恰当的连接词,如“开始、接着、然后、再、最后”等。如在《梅兰芳蓄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按照这种形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在主要内容的把握方面就会显得更连贯,更有条理性。

(二)内容整合归并,适当修枝剪叶

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方面,让学生把每一件事情的主要内容归并起来,再整体把握,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主要讲了三件事情,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说说每件事讲的是什么,再让学生把这几件事连起来,这就完成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任务。运用合并归纳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修剪枝叶”的能力,要对所表述的内容进行整合、删减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把内容表述得更为清楚。

综上所述,“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中的重要训练内容,教师要能够正视学生存在的把握主要事件不突出、不简明、不连贯等现象,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促进这个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落实。需要指出的是,“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中的“学习”指的是“学习实践”,而不是“学习成果展示”;这里的“把握”是指初步把握,而不是要求学生高度概括。教师要注重学生对学习的感知和体验,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