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材编排特点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20-09-26魏宏
魏宏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着力于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揣摩编者的意图,深入解读观点类、对话类、建构类等人文主题,注意语文要素在单元内、不同册别中的联系,抓住基础性、专题性学习任务,采取指导的支架化、评价的个别化和拓展的有机化的策略,让学生沉入文本学习体悟。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编排特点;人文主题;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8-0038-02
统编语文教材采取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方式组织单元。相较于以往版本的语文教材,它在编排上有着从知识的有序化走向语文实践的有序化的特点,注重学生语文学习知识能力的主动建构。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揣摩编者意图,以便更好地为学生的阅读与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人文主题的编排特点
统编语文教材中,不同的单元人文主题不同。这样的人文主题对整个单元的学习来说更像是一种暗示、一种情境、一种背景的存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不同的人文主题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观点类人文主题
观点类人文主题就是指明确呈现出结论、见解、主张或者态度等方面的主题。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导语是“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第五单元的导语是“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导语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这些单元导语的语言非常明确、肯定,单元内的课文与单元导语的指向密切相关,是对这些观点的印证。教学时,教师要紧扣这些人文主题,引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对话类人文主题
对话类人文主题就是指教材为学生提供一个话题、一个对话框架或者一个空间。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导语“小说大都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就是一个话题;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导语“读书好像串门——隐身的串门”,是一个对话框架,让学生在读书和串门之间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导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则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关于鲁迅的阅读空间。相较于观点类人文主题,对话类人文主题具有包容性和模糊性等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三)建构类人文主题
建构类人文主题就是带有号召性、启示性的话题。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导语是“一花一鸟总关情”。在这儿,花与鸟关乎的是什么情,教材中并没有明说。教学时,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建构。再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导语是:“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这一导语,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把情与景交融的美丽印在学生的心间。这些人文主题都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和自己的理解主动去建构,以形成自己的认识,提升自己的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情感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去建构,以把人文主题的目标落到实处。
二、语文要素的编排特点
语文要素是统编语文教材的亮点之一,以阶梯状、螺旋上升的趋势分布在教材中。教师要把握语文要素的編排特点,从而为学生的阅读提供具体的指导。
(一)单元内的纵向分布
一般来说,在每个单元中,语文要素都是以纵向分布的特点出现的。如,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故事”。《王戎不取道旁李》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精读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这一课的语文要素是“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从这个要求来看,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就行,复述的难度较低。《西门豹治邺》是精读课文,语文要素是“先根据内容填空,再根据填写内容简要复述”。从复述要求来看,重在让学生能够借助支架复述。《故事二则》这篇略读课文提出了让学生自主完成简要复述的目标。从这一单元内部语文要素的特点来看,它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逐层上升的特点。教学时,教师要依据语文要素的特点,由扶到放,真正把简要复述的目标落在实处。
(二)各册间的呼应分布
同一种语文要素,在不同的册别要求不同,体现出前后呼应、螺旋上升的特点。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提出了“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要求,这与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个语文要素前后呼应;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这个语文要素与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这个语文要素相呼应。这种语文要素前后呼应在教材中还有许多,教师要认真把握教材特点,采取适切的策略以促进语文要素的落实。
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决定了语文要素在教材中呈螺旋分布的特点。因此,教师要从单元的不同课文出发,依据语文要素的要求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真正把握好语文要素的度,不拔高、不降低,注重语文要素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语文要素的教学价值。
三、学习任务的编排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具有基础性和持续性的特点。教师要把握学习任务的特点,为提升语文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一)基础性学习任务
基础性学习任务就是指基本的学习能力,如听说读写等。在统编教材中,即使是单元提示中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在课后练习中也会有所提示。只是这些学习任务并不是系统出现,而是零碎地出现。由此可见,基础性学习任务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开发与设计。从单元内部来看,学习任务是以递减形式出现的,越到高年级,基础性学习任务就越少。而从整本教材来看,学生在前一个单元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能力要顺延到下个单元中。这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越滚越大。教师只有把准基础性学习任务的特点,并注重基础性学习任务的落实,才能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专题性学习任务
所谓专题性学习任务主要是指为单元语文要素落实而提出的学习任务。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单元的《古诗三首》和《少年中国说》这两篇文章,供学生查找的背景资料比较丰富,教材的导读提示提出的目标方向非常明确。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需要学生结合资料进行理解的内容较多,学生自主练习的分量加重。在专题性学习任务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导学、导练,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延伸性学习任务
延伸性学习任务主要分布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在《语文园地》中,首先出现的是“交流平台”板块。在“交流平台”中,编者把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是学生对本单元学习任务的回顾与巩固,又是本单元学习任务的提升。其次出现的是“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这是基于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提出的,是对课文学习任务的补充与延伸,着力于发展学生的多元学习能力。最后出现的是“日积月累”“快乐读书吧”,这是对学生阅读学习任务的补充。“日积月累”的内容大都是古诗或者成语方面,而“快乐读书吧”是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提供导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些延伸性学习任务,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教师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讲解过渡和指导过渡现象的出现,把握好教与学的平衡,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指导的支架化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过细过碎。统编语文教材为学生搭建了恰当的支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空间,因此教师要变讲解为提供具体指导,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提升。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少年闰土》一课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结合“月下看瓜刺猹的闰土、初次相识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说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这个练习,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大概的框架。围绕这个框架,教师只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具體细化即可。这就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空间,有助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评价的个别化
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统编语文教材背景下,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略读课文,在阅读提示中提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再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的要求。从阅读提示来看,学生自主实践的空间扩大了。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给课文加小标题及交流情况的评价,以帮助学生反思,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三)拓展的有机化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虽然比较重视学生阅读的拓展,但是都显得过于随意,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得不到教师应有的关注与指导。统编语文教材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内外拓展阅读情况,体现了拓展的有机化。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根据学生的年段特征与本单元课文内容的特点,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外国寓言》;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根据这一单元的神话传说的内容特点,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中外神话故事。从推荐图书来看,主题明确、中西结合,与学生课内联系紧密,这样使教师对拓展阅读的指导方向更明确,也更有条理。
综上所述,统编语文教材在编排上充分体现了由注重知识逐步向注重实践转变的特点。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揣摩编者的意图,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全面提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