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2020-09-26李兵
内容摘要:“汉语热”现象使海外各国对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激增,对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实践能力是专业硕士培养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某大学为例,尝试从办学定位及特色、培养方案、实习实践三个方面探索三位一体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满足市场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教学实践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 高层次 应用型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外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各国民众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学习的热情也随之增长,掀起了“汉语和中国文化热”。海外对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更要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专业硕士培养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不断扩招,部分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呈现出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一些高校未能精准办学定位,未能把培养目标落实到培养过程中,办学特色不突出。其次,培养方案缺乏专业性,课程设置不合理,授课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最后,实习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这些弊端直接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不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面临着对口就业难、毕业生大量流失等问题。这些问题表面看是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市场需求,是培养的问题。深层次原因在于专业发展的定位困境,即没有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学科发展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的现象。[1]因此,各高校应不断探索强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针对上述情况,某校尝试采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即办学定位-培养方案-实习实践活动都以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为核心,全方位提升培养质量,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精准办学定位,突显办学特色。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与职业性紧密结合,是着重于面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7)明确规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根据指导性培养方案,某校明确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办学定位为以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等学科为支撑,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能力为核心,注重培养中华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及外语交际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发挥外语和中文等多学科交叉优势,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教育和推广工作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某校充分发挥本校的办学优势,凸显办学特色,聚全校集群资源,努力打造“中外结合、以外扬中”的国际化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模式。专兼结合的教育教学实践团队和科研队伍为汉语国际教育培养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和坚实的基础。充分发挥团队教学的引领作用,通过团队授课形式,打造精通国际汉语教学、中国文化和外语的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师资队伍特点,为了更好地挖掘潜力,取长补短,组建以教授、博士、海外留学人员为课程负责人的教学团队,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构建了“校外+校内”和“海外+国内”的多元化教师梯队,具有丰富的国际汉语教育经验。以国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培养学生“五个一”技能,通过以赛代练、以赛促学、学练结合等实训形式,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打造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平台,组织儒家礼仪、书法、国画、建筑、茶艺、民乐等专题文化的体验课程。
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均以培养学生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能力为重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除教学法、跨文化交际等内容以外,应加强汉语本体知识(语言、词汇、汉字、语法)的输入,巩固汉硕学生的汉语知识,汉语本体知识的积累体现了一名汉语教师的职业素养,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某校培养方案在教指委指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以拓展课程为补充、以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注重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充分反映培养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鉴于学生主要来源为外语专业、中文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的学生相对较少,针对大多数学生外语、中文功底各有所长的情况,充分考虑学生在专业背景、知识结构、未来职业去向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力求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既有实用性又有所侧重,并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相应设立文化类、语言类、教育类、教学类等拓展选修课程。(一)开设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外国学生汉语学习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育专题、亚欧文化专题、汉语国际推广专题、国别与地域文化等6门关于国外中小学教育、特定对象国语言文化及汉语国际推广的特色课程。(二)开设教学调查与分析、课堂观察与实践、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中外文化交流与体验等多门技能训练课程。(三)开设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课程,教授绘画、书法、剪纸、声乐等中华才艺内容,将才艺展示与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掌握与教学有关的实用技能。在教学内容上,缩减单纯的理论教学学时,强调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課堂教学实践的比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在授课方式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推进案例教学、模拟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结合。案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汉语国际教育的各项教学原则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以模拟真实课堂形式的小范围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得到“练中闯、练中创”的训练。教学中安排大量案例教学、微课制作、录像观摩,学生以技能操作、汇报、实践报告、试讲等方式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在教学模式上,采取团队授课方式,扩大知识面,开阔学生眼界,强化学生体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活动,并切实将学生的教学实习、实践落到实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理论的不断学习和经验的不断积累,需要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自我要求和自我训练,在课程学习和教学实习中,通过自我训练予以消化吸收。[3]某校的实习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措施,确保实习实践活动落到实处。(一)制定从教学观摩到听课、评课、试讲到顶岗实习的一整套实习体系,将实习指导、过程监管落到实处。在教学实习过程管理上,实行统一组织、统一管理、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全部到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实习指导工作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学生在实习基地都配有实习指导教师。(二)充分利用校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平台,即中国文化情景实验室、中国传统体育体验实验室、中国饮食文化体验实验室以及中国陶艺文化体验实验室,组织儒家礼仪、书法、国画、建筑、茶艺、民乐等专题文化的体验课程,展示中华文化精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生活,学习和掌握中国传统技艺。举行各类中国传统节日讲座、各类留学生中文演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既能熟悉民族传统和文化,练就民族才艺,又能在与外国留学生的交往中增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和传播能力。(三)积极传播辽沈地域文化,尤其是盛京满族文化。沈阳作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逐步形成了以盛京满族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特色。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利用教学实践日前往世界文化遗产“一宫两陵”(沈阳故宫、北陵、东陵)、张氏帅府、辽宁省博物馆、新乐文化遗址、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地进行文化参观。(四)注重国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国内外多所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实习基地。(五)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培养职业技能,提供方便条件让学生参与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创新创业项目等,激发学生们创新与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比赛,考取汉语国际教师资格证书,支持他们到海外进行汉语教学实践,参与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其他科研项目。(六)以“三赛”(教学比赛、才艺比赛和教案比赛)、学术汇报、教学见习和教学实践为载体,通过系列专家讲座使学生熟练掌握教学技能。(七)每周一次书法展示、每月一次板报为学生提供了技能训练的平台。
综上所述,某校采用三位一体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专业定位、培养方案和实习实践均以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核心,为学生创设各种平台,提供一切机会来强化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今后,这种培养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和改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为某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未来,在课程考核方式、海外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建设等领域仍需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邵滨,富聪,刘晶晶.孔子学院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发展的定位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2):32
[2]趙晶莹.“一带一路”视阈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浅析[J].科教文汇.2020(1):57
[3]刘一蓓.刍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实践能力培养[J].文学教育.2017(9):115
(作者介绍:李兵,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