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写作中的断续

2020-09-26胡敏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七爷断片叙事性

胡敏

内容摘要: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作家经常运用断续手法使作品形成一个“续—断—续”的结构形式,使作品的布局构图经纬交织,一气呵成,天衣无缝。

关键词:断续 叙事性文学

清人毛宗岗在评点《三国演义》时说“《三国》一书,有横云断岭、横桥锁溪之妙。文有宜于连者,有宜于断者。如五关斩将、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此文之妙于连者也,如三气周瑜、六出祈山、九伐中原,此文之妙于断者。”确实,象《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名著,在结构技巧上,都是采用这种技法,达到“断”与“续”的巧妙结合、完美统一的。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断与续的表现特点及其作用往往不尽相同。对于以叙述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取胜的小说来说,断与续的辩证关系往往体现于:在情节发展的进程中,作者故意宕开一笔,插入—些表面似乎是阻止情节发展的某些事件,事件与事件之间可能没有联系,是断的,然而笔断意不断,似断实连,“语不接而意接,血脉连贯”,插入的事件与原来正在进行的事件暗相呼应。这种特点,在长篇巨著的整体结构中,往往体现在各章节的配置与组接上:一些章节描述中心事件的故事情节,在发展过程中嘎然中断,插入另一些表现其他与之相关事件的章节而后再发展原先的中心事件,形成一个“续—断—续”的结构形式。在《水浒》全书中,常用这—技法的。金圣叹在评点该书时,就举例说:“如两打祝家庄后,忽插入解珍解宝争虎越狱事。”这一插入的章节,表面看来,虽把“二打祝家庄”情节中断了,但实是与“二打”暗相呼应,使作品自然而然地引来动人心魄的“三打祝家庄”情节来。现代作家作品中,这种技法也是屢见不鲜的。茅盾就曾指出过,姚雪根的《李自成》也用了这一手段。如李自成突围到鄂西,这一章结束,似乎应该写农民起义军驰骋中原。但作者并不这样处理,而是一下子断开,笔锋一转写了“紫禁城内外”,去叙述没落王朝内外交困的情景。这一断,虽然割断了闯王驰入河南的情节发展线索,但插入的这一部分,既为后来闯王顺利地挥戈河南作了铺垫,又为全书的情节发展另起了一层波澜,展示了更为广阔的艺术画卷。

其实,何止是在全书的宏观结构上,可以体现出续与断的辩证关系,就在书中的局部——各章节自身内部以及在短篇小说中,“横断云峰法”也同样是适用的。这类情况,往往是通过“插叙”的手法来体现的。鲁迅的《风波》,写七斤嫂在土场上吃晚饭,看见赵七爷穿着蓝色竹布的长衫来了,却不继续写赵七爷到场以后的事,而让情节暂时中断一下,插进一段赵七爷是怎样的人物的介绍:“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二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出色人物兼学问家……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这—次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在中断原来情节线索,说明了赵七爷的身份和来历(特别点到了他的竹布长衫,说明他的来意不善)之后,又让故事情节断线再接,继续发展下去,并迅速进入高潮。通过“断”的补充与衬托,使作品内容真实地反映生活画面和生活节奏,增添了作品的艺术光彩。

至于散文写作是强调“形散”而“神聚”的。不少叙事性的散文是采用“横断式”的结构形式,表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生活“断片”。断片与断片之间表面看来是“断”的、“散”的,然而,散文断片与断片之间,又必须做到“明断,正取暗续”(刘熙载《艺概》),善于把“明断”与“暗续”辩证地统一越来。这种“暗续”的完成,有的是以思想感情的红线作为“断片”之间连续的内在线索,有的则以作者行踪或是观察的角度作为组接聚合的焦点。前者如朱自清的《冬天》,以对亡妇的无限悼念之情串起三个冬天的生活断片,以“我”对每个冬天的感受——“温暖”为“断片”之间连缀的内在线索;后者象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是以自己航游长江的行踪与不同的游动观察点作为但接长江航行所见不同画面的“焊接点”。刘熙载说过:“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优秀的散文作者,总是善断善续,使作品的布局构图经纬交织,一气呵成,天衣无缝。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七爷断片叙事性
叙事性景观中植物的特点及配置形式研究
七爷碾场
最后的断片
自媒体时代的“实证主义”诗学——论《阿库乌雾微博断片选:生命格言(2011—2014)》
5-连通图的可收缩边的分布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高校初任英语教师身份构建的叙事性研究
逆爱
对叙事本质的探索与追问——评《叙事性的理论化》
犟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