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安基作品中的“大自然书写”与生态自然观

2020-09-26孙心悦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

内容摘要:维塔利·比安基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动物、植物为主题,其中的“大自然书写”与生态自然观具有独特性和重要研究价值。在比安基的“大自然书写”中,其塑造的动物形象别具一格,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兼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比安基向读者传递的生态自然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比安基;儿童文学;大自然书写;生态自然观

世界儿童文学研究学者韦苇在论文《俄罗斯一枝独秀的大自然文学》中提到“大自然文学”这一概念的确定,用“大自然文学”来概括、命名以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为描写对象的文学,本文采用韦苇的“大自然文学”这一概念名称。维塔利·比安基是“‘苏联大自然儿童文学的典范(《俄罗斯苏维埃儿童文学史》),;是俄罗斯动物文学的第一重要奠基人。”[1]比安基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俄罗斯、对世界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他所著的童话、特写、小说等在我国多次翻译出版,《森林报》的节选还编入小学语文课本。西方许多国家已重视并研究比安基的文学作品,然而我国对于其作品的研究仍然存在空白。

比安基的大自然形象描写都是基于常年对大自然深刻的观察和大自然生活的体验,与动植物为友,贯穿着深厚的爱。这份爱,让每一株花、每一棵草、每一只动物变得独一无二,弥足珍贵;诠释生命存在的意义,不论是动植物还是人类,都是宇宙中渺小却伟大的存在,努力地活着,完成或短暂或漫长的一生。

一.丰富多样的动物形象

比安基的儿童文学作品大多数属于动物文学,“以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故事、特写、速写、散文”就是比安基动物文学作品的一类。

“动物形象——那些总是与人的世界有关系或者与之相似的动物的形象,也是植根于千百年来的岁月之中的。”[2](P265)比安基十分擅长描写动物,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活泼、各具特色的动物形象,妙趣横生。基于多年的物候学观察所得的科学知识,作家运用拟人手法,细腻地描写动物丰富的感情,叙述动物世界中发生的有趣的故事。

“在写作动物小说时,作家都不时會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我们人类社会,所以无法保证笔下的动物世界和人类社会没有关系。搁笔反思,常常能发现一些动物角色确是折射着人性的亮点和生命的光彩的。”[3]在《小蚂蚁历险记》中,弱小的小蚂蚁随着树叶意外地被风吹到森林的另一处,还摔断了一条腿,但是它机智地向路上遇到的昆虫求助,终于赶在日落前回到家。途中遇到的昆虫有步行虫、蚱蜢、金龟子、青虫等,作者根据每种昆虫的习性,让它们发挥各自的长处帮助到了小蚂蚁。在《大象演员马格斯》中,作者更是塑造了一只可爱、憨厚又淘气的马戏团里的大象马格斯。它因为晚上害怕老鼠不敢睡觉而折断自来水管用长鼻子吸水往背上浇,把地板喷得到处是水;又可以被从不打它的驯养员揪住耳朵乖乖地回到兽槛,即使大象的力气比人大一千倍。

除此类兼具“人性”与科普性的动物形象之外,比安基还塑造了具备寓言启法作用的动物形象。比如《猫头鹰》中,一开始老头儿对待猫头鹰不友善,但是猫头鹰能够不计前嫌,和老头成为朋友,而且他们都能认识到彼此的生活离不开对方的帮助。这一聪明、善良、宽容的猫头鹰形象能够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发,人与动物友好相处、互帮互助,我们的生活才会和谐美好。

比安基关于大自然的书写,除了塑造丰富多彩的动物形象之外,也有对动物的外貌或某种习性的形成背景写成童话故事,赋予小动物跟孩子一样的言行和心理。《金花鼠和狗熊》就是以此种方式书写的。从前金花鼠库济雅尔全身的毛是黄的,谁也不怕,在和狗熊伊诺依卡争论太阳从哪边升起赢了狗熊之后,狗熊非常生气挠伤了金花鼠,在它背上留下五条指痕。后来金花鼠变得非常胆小,那五条指痕变成了五个黑条纹,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金花鼠的样子。《松鸡、貂和狐狸》中也是如此,松鸡为了躲避貂和狐狸,无意中在厚厚的雪堆里睡着了,貂和狐狸都无法从树上和灌木丛找到它。从此以后,所有的松鸡冬天都睡在雪里。

中国儿童文学学者朱自强曾讲述关于动物的主要文学艺术原则:第一是真实性原则:描述动物的生活必需是客观的,而艺术想象应该是有限的;第二是必需表达的“毛茸茸英雄”的个性的原则,“动物文学中的动物是一种文学形式,其具有个性和内心世界。这就是文学作品与纯科学之间的区别”。他认为,第三个重要原则则是作者对自然界的尊重。这三个原则同样适用于世界的动物文学创作。维塔利·比安基遵循了所有原则。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第一副系主任阿列克谢·罗季奥诺夫副教授曾说道:“假如我们回顾俄罗斯作家著作在中国的普及状况,那么我们将看到排在第一位的是尼古拉·奥斯特罗夫斯基,第二位是高尔基,第三位是托尔斯泰,而排位第四的则是专注于动物的儿童文学作家——维塔利·比安基的作品。”中国文学评论家樊发稼在《比安基经典作品集》的序言中评价比安基的作品“讲述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神奇故事,语言轻松活泼,笔调诙谐幽默,将自然和动植物描写得亲切动人,字里行间氤氲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挚爱。”比安基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在俄罗斯,而且在中国的儿童文学界也享有非常高的评价,这离不开他那极富魅力的文字,塑造的每一个鲜活的动物形象,以及对大自然的热忱和爱。

二.别具一格的大自然景物描写

(一)写实与诗意的结合

比安基善于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这种手法大多用于景物描写。他笔下的大自然景象遵循着它本来的样貌,同时充满诗一样的美感。他就像一位画家,那如诗歌一般的语言就是他的画笔。被称为“森林百科全书”的《森林报》属于比安基的知识性、科普性一类的作品,是“一部既具有很高的大自然认知价值又趣味盎然的引导少年儿童探索大自然的皇皇巨著”[4](P161)。以报刊新闻的形式展现森林中动植物世界的一年四季,但并不是读起来枯燥的真正的报纸,而更像是童话故事。《森林报》是一幅展现大自然四季轮回的绝美画卷,其中对大自然景物的描写极具艺术感染力。那里春意盎然,万物复苏,泉水叮咚作响,叫醒了一切沉睡中的生命;有俄罗斯特有的夏天,拂去烈日炎炎,花香四溢,正是生命旺盛时;也有凄美寂静的秋天,别有一番韵味;更少不了银装素裹的寒冬,那是象征着俄罗斯的壮美的白色。举其中两例:“春水滋养着大地,春雨润万物于无声。森林却肃穆地站在那里,仿佛春风还没有吹到这里。可是,你静静地听,树干里的浆液开始汩汩地流动啦,芽儿也鼓足了劲儿,向外顶着。一些柔嫩的枝条上胀起了花苞,草地上,一朵朵小小的野花已经绽放。”[5](P18)“高大的云杉树上,传来了温柔的歌声,如怨如诉,轻柔而带着忧郁,好像雨滴打在水面上的声音,那是还没有飞走过冬的柳莺。”[5](P129)看似是浪漫主义色彩偏重的描写,作者实则真正的大自然景象,因为大自然本身就具有原生的美感。所以,比安基能够准确拿捏写实与浪漫的比重,这便是他的独特所在。

比安基这种写实并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手法不仅能够达到视觉上的美感,还能够直击人的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比安基也正是带着这种温柔去体察并感受自然世界中的每一个瞬间,从字里行间表达出他彼时彼刻的情感;体验大自然需要带着一种赤诚之心,这也正是比安基想要从作品中向读者传达的。初冬到来,许多动植物的生命随之结束,但是“待到来年春天,太阳将像童话故事《睡美人》中那位英俊潇洒的王子一样,轻轻一吻,便唤醒泥土之中沉睡的植物的种子和动物的虫卵,创造出新的生命。”[5](P164)作者将新一年春天的太阳比作《睡美人》中的王子,将太阳的热量和光照比作王子的“热吻”来唤醒沉睡中的动植物,获得新生。只是一个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作者却想到了童话中王子和公主美好的爱情,怀着新生的希望,将其刻画得细致入微。太阳散发着自身的光和热,读者能从中感受到太阳对万物无私的爱与情感,感受到自然界原生力量的伟大,并为之震撼。在俄罗斯北方的一些森林生长着常绿植物,“畅游在这种常青森林中,毫无疑问,心情会无比惬意。”[5](P6)“这里的一切都生机勃勃:柔软的青苔泛着令人愉悦的绿色;越橘的叶子上闪着亮光;在石楠柔韧的枝条上,还残留着去年开放的淡紫色小花。”[5](P6)作者细心感受这片森林中每一个细小的植物,它们有旺盛的生命力,是鲜活的。此时的作者是幸福、快乐的,他享受着这份大自然的美景带来的美妙的心情,并把这份心情表达在文字当中。

(二)关于生命的交谈

比安基的创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动物和植物描写,还注入了关于生命的话题。他直接有力地指向自然界生命中最薄弱的那一部分中迸发出来的惊人力量,看到了生命的绚丽多姿,进而去思索人生,思考世间万物存在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比安基的《森林报》中的一篇为例,其中就有关于生命的探讨:他将植物赋予了像人一样顽强的精神。残冬煎熬难耐之月,许多植物冻死在冰雪之下,但是仍有植物在困境中寻找生的希望,有一株本不应当生长在寒冬的身被“单薄衣衫”的款冬找到一个“隐秘的角落”,那是在一座大楼南面的墙根底下,有一排暖气管子,“那里散发着春天的气息”。一寒一暖,一强一弱,这样的对比使读者不得不钦佩于大自然中顽强的生命力,一棵渺小的款冬花对于活下去的希望和对生命的负责,表达出对自然界一切生命的赞美、尊重和敬畏。作者通过这种方式与读者进行关于生命、生存的话题的交谈,“充分地领略大自然的壮阔,感受到生存的艰辛和生命的瑰丽,受到力量、意志、精神的熏染。”[6]

比安基在景物描写中关于生命的探讨也没有离开“人与自然”的主题,将大自然与人联系起来,大自然与人的生命休戚与共。以短篇《雪地寻踪》为例,儿子带着好奇心到林中打几只沙鸡,却在日落之后迷失在寒冬广袤的森林里,迷路期间他遇到了狼群,不小心丢了猎枪,为了自救爬到树上,就这样待了整个晚上,第二天护林员终于根据儿子和动物在雪地中的脚印找到了他。故事的叙述中穿插着冬季森林景物的描写,将森林中的黑暗、寒冷、寂静与主人公焦急、紧张的心理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人的生命在大自然中是多么渺小。作者特地将情节安排为儿子遇到狼群时弄丢了猎枪,跑到树上躲避,而不是在生命安全面临危险时用猎枪打伤狼群,而且孩子的父亲也是一名护林员,表明大自然的生命也需要人类去珍惜、爱护,让读者在思考生命的真谛中去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三.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然观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有益而不可分割的观念,已植根于千百年来的人类文化之中。”[2](P268)人类始终是大自然的一员,人与自然如何相处这一问题,始终贯穿于比安基的创作当中。在《森林报》中,全苏联的物候学爱好者在成立于利斯诺耶的中央物候学观察站进行着多年的观察记录,通过观察鸟类的迁徙,植物的生长和凋谢,昆虫的出没等,来预报天气和规划农事活动的日期。人的生活离不开大自然,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当顺应自然变化规律。人类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不得不采伐树木,比安基也有提到当时苏联的做法:“只有按照很严格的全国性计划来采伐树木,我国最富有的森林资源才不会一下子枯竭下来……在采伐过的地方,我国就会及时在那儿种上名贵的新树木。”[5](P154)在严寒的冬月,有爱心的市民们给各种“鸣禽”开设“免费食堂”,在自家窗台上或是院子里放点食物。人与自然千丝万缕的联系中表现出来的关爱和友善,是获得升华的美好品德,是大自然对人的意义之所在,这正是比安基想要传递给儿童读者的生态自然观和价值观。

比安基的作品大多完成于20世纪20-50年代,当时苏联社会强调征服自然,人定能战胜自然。然而,他深知把动物世界、植物世界与人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正是万物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是一切生物共同生存着的时间和空间。比安基认识到了人的“自由”的问题,在观念上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一致的,“从哲学层面理解自由,自由就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7]人类遵照自然规律进行的生产活动能够实现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由是建立在对必然性的认识的基础上,人所进行的积极的自觉活动。没有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就没有人的自由。”[7]

比安基的自然观还含有道德方面的内涵,研究比安基的学者格·格罗京斯基曾评论其作品:“它们还能在孩子心靈上激发起这样一些做人的重要品性:勇敢、坚毅、扶助弱小,对目标追求的矢志不移。”[1]比安基看到了与人之间拥有灵性的相契合的东西:真善美是大自然的恩赐,是一种原生的力量。他把这种大自然恩赐予人的品德书写在他的作品当中,在动物身上,即使是在人类看来所谓的“猛兽”身上所体现的原发的善和美,在艰难环境中所体现的顽强与坚韧。在比安基看来,大自然是有精神、有品格的,这些大自然中存在的美好品德显得格外有力量。

可以说,比安基的自然观是生态意识、哲学与道德思考的结合。他的视野远放到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本原,深入到动物世界、植物世界、人的世界的本质,察看内含在其中的万物法则。他的探索不只是理性的观察,还有源自于真善美的心灵上的追问,所以他的眼睛能够看到存在于自然中诗意的东西,他的语言如同涓涓细流传递出让读者感到震撼的力量。比安基的作品所体现的生态美,已经做到了返璞归真,读者能跟随他的语言回归心灵的本原,发现生活周围美好的事物,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四.结语

比安基的创作具有其特点和独创性,塑造的动物形象鲜活生动、具有个性,体现出作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像阳光一样明朗的童心,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还能拉近儿童与动物之间的距离,让儿童通过阅读喜欢小动物,从而增强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好奇心。他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兼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体现一种科学性与诗意相结合的独特的生态美。比安基的一生都在强调对大自然的友善,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他所传递的有价值的生态自然观也经得住历史的考验,这也是为什么比安基的作品能够流传至今、在全世界推广,而且不可替代。

参考文献

[1]韦苇.俄罗斯一枝独秀的大自然文学[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PP.1-5.

[2]瓦叶哈利泽夫著,周启超,王加兴,黄玫,夏忠宪译.文学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金曾豪.为什么要给孩子们动物小说[N].中华读书报.2005年4月20日(第15版).

[4]韦苇.俄罗斯儿童文学论潭[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

[5](苏联)维·比安基著,以笙译.森林报[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7.

[6]童庆炳.漫议“绿色文学”[J].森林与人类,1999(03).PP.39-40.

[7]孙代尧.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省思[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年3月12日(第7版).

(作者介绍:孙心悦,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
约翰·纽伯瑞:儿童文学之父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刊首语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儿童文学 榆树懂得低调
把云南儿童文学打造成“中国地域儿童文学第一品牌”的思考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