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校为本 构建成长型劳动教育课程

2020-09-26孙文奎房继红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劳动学校

孙文奎 房继红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勤劳勇敢的民族,有战天斗地的勇略和持之以恒的意志,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为人类的文明注入了丰厚的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当家作主的劳动人民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用劳动创造了共和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耕读传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半耕半读、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等劳动教育形式都是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劳动者。随着生产力水平跨越式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弱化,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对民族优秀品质的正确认识,影响青少年正确的民族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及“三观”的形成。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战略的眼光和审时度势的气魄为肃清浊流、务本正源,将传承民族优秀传统和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确立为国家意志,从提高认识、全面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实践活动、有力保障四大方面为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学校是教育发生的主场景、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以校为本,深度融合,创建成长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才能真正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为成长型劳动教育课程培根

非新建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新建学校也一定根据学校的校情、学情、办学特色和末来发展走向顶层设计学校的校园文化定位,是学校办学的教育哲学的体现,也是学校教育智慧的丰盈。优秀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不会在短时间改变,它是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本质符号,它的呈现是多元的,是一个完整的符号体系,外显于行、内化于心。学校必须把校园文化与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融合起来,让丰厚的校园文化成为成长型劳动教育课程的沃土。

准确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找到校园文化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哈尔滨市第六十六中学(以下简称为六十六中学)成立了劳动教育课程领导小组,由校长、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中层领导以及有丰富劳动实践的教师代表组成,通过广泛征集意见,多次合议,领导小组在校园文化显性和隐性的两个层面上,找到了校园文化与劳动教育的五处契合点:一是背景一致。学校周边是农田和工厂,劳动的场景、劳动的气氛可观可感。二是理念一致。“三三教育”理念中的“三声”:书声、歌声、笑声;“三事”:明礼、诚信、勤奋;“三成”:成人、成才、成功。每一个要素都是劳动使然,都可以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得以实现。三是目标一致。学校办学目标中的“办好家门口的学校,为幸福人生奠基”,就是要教导学生通过劳动获得幸福。四是宗旨一致。学校办学宗旨中的“教师有情怀、师生有故事、心灵有温度”,在劳动中培植情怀、写下故事、感受温度。五是文脉一致。校歌《麦香》,以麦子为意象,歌颂劳动的高贵、教育的神圣,文脉完全一致。让校园处处有劳动之人、劳动之机、劳动之所、劳动之时、劳动之教、劳动之果,将劳动与校园文化在多层极、多侧面、多维度上融合。

在校园文化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上“亮出来”“打出去”“放出声”“展出像”“显出果”。“亮出来”,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中体现崇尚劳动教育的内容亮出来,亮在学校和班级的显要位置,使其成为指引方向、规范行为的文化统领;“打出去”,将劳动教育的意义、课程设计、实施要求通过各种媒介打出去,让师生目能所及,形成共识;“放出声”,把优秀劳动歌曲、乐曲、关于劳动的名家名篇、个人的劳动心得播放出来,以达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展出像”,张贴、悬挂、打出劳动工具、劳动场景的挂图,各级各类有代表性的劳动模范的图像,让师生直观感受劳动的创造力和感召力;“显出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劳动创新成果展台、展厅、展室等,开创劳动实验室、劳动实验田、实验园,用师生劳动成果启迪智慧、激发热情、引领发展。

德育常规与劳动教育融合,为成长型劳动教育课程铸魂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要牢牢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意识、形成习惯。六十六中学在德育常規中进行了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目的要求明确、工作思路清晰、实施过程高质。以班队会为主渠道设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一日常规和传统节日为契机,创造劳动机会和教育情境,充分发挥德育常规对劳动意识培养和习惯养成的特殊作用。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明确劳动教育的载体是体验实践活动。《礼记·学记》中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这是讲体验实践在教育中的功用。劳动教育能否成为成长型课程体系关键在于是否给学生活动体验的机会,是否符合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需求。芬兰教育家乌诺齐格纽斯在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孩子和青年应该充分熟悉并了解劳作不是一种枷锁和负担,而是一种美和光荣、一种幸福、一种对世俗生活的美好的祝愿。”

在小学低段(一、二年级)把家庭生活中可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部分与校内一日常规进行整合,聚合教师和家长共同的智慧设计成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四大类劳动或习惯体验。校内外自己能够穿衣服、系鞋带、梳头、自己拿书包、自己整理书桌,等等;做力所能及的生活劳动,为家人做件事的孝亲劳动;倡导校内外不剩饭、不剩菜、不挑食的节俭习惯;通过校内外水栽、盆栽培养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生命意识。小学中高段(三、四、五年级)把健康成长的四大类劳动或习惯体验升格为适当的体力劳动和技术劳动。学习劳动模范的光荣事迹,让劳动之光照亮成长之路;认真做家务、做值日的生活劳动,为亲人手工制作生日礼物的孝亲劳动;与家长共同劳动体会家长的辛苦的感恩教育;养成节约用电、用水、用纸、粮食的节俭习惯;通过劳动实验室、小小实验园进行栽种,体会生命的珍贵,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初中学段虽然将农业种植体验活动、简单的手工工艺体验活动和服务性体验活动作为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在德育常规中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开展值日劳动、大扫除的评比,开展学校劳动之星的评比与表彰;把劳动教育与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公益劳动相结合,与香坊区养老院结成共建对子,定期到养老院做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时代责任担当、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培养公德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发挥德育常规在劳动教育的导向和规范作用。

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为成长型劳动教育课程铺路

设置劳动教育课。六十六中学在学期计划与教学课表中明确体现劳动教育课程的课时安排,落实好师资力量,安排好教学资源,解决好“谁来教”“怎样教”的问题,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的明确规定,保障劳动课的课时。

根据季节特点设立劳动周。六十六中学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观察劳动、体验劳动、热爱劳动,将一个劳动周拓展成四个劳动周,前三个分别安排在春、夏、秋三季中的播种季(“五·一”小长假课内一半、课外一半)、采摘季(校园及周边时令果蔬成熟季节)、收割季(“十·一”小长假课内一半、课外一半),冬季则按照地域特点设置,哈尔滨市每年冬季有百万青少年上冰雪的传统活动,冬季多雪,学校把第四个劳动周安排在冬季,开展清冰雪保安全,自制校园冰场、雪场,堆雪人、雪雕、冰雕等丰富多彩的赏冰乐雪劳动。劳动周中学生要完成实操课后,还要完成劳动周记,作为最后的考核依据。

劳动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学校以综合实践课、科学课、物理课、化学课等多学科为依托,在学科融合中拓宽劳动教育的领域、拓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坚决贯彻党中央“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战略举措,开展线上教学。学校把这一特殊时期的劳动教育作为线上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居家劳动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创意创新活动缓解了学生居家的心理压力,培养了学生动手劳动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劳动表达对抗疫英模的崇敬之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动手劳动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通过动手劳动培养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都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复课后,在“线上教学”阶段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也为劳动教育线上线下有效融合提供范例和借鉴。

开创以校为本的项目式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项目式教与学本身就产生于劳动教育,是一种通过设计学习情境,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必须自主搜集整理信息、理论联系实际,将劳动知识、劳动技能运用于项目确立、项目方案、项目开展过程中,催生项目成果、培养创新意识。六十六中学把可行性的项目列出自选指南,让学生、学生团体通过可行性报告自主选择项目,由学校评审委员会评估并提供有力支持。某个项目竞争较为激烈,就组织进行竞标。学校提供选题,不提供方案,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及成果的呈现,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学校则重在提供资源支持、解决疑难问题进行技术支持、实施过程监控以及对成果验收与评价。

特色校本与劳动教育融合,与成长型劳动教育课程结伴

校本课程与劳动教育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领导小组通过分析校本课程与劳动教育的相关性及内在联系,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原有的刺绣课程、农业实验田课程与劳动教育密不可分,直接将其融合、转化,有效地解决劳动教育落地的问题,发挥校本课程原有运营机制的整体作用,让劳动教育迅速开展起来,走边实践、提升,边总结、再实践的螺旋上升的发展路径。六十六中学保持原有校本课程体系相对独立,让劳动教育为校本课程注入新活力、新动力,同时借鉴校本课程的开发经验、运营模式,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新的校本课程,择优运用原来的人力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管理模式,使校本课程的科目和内容得到了丰盈,能够与时俱进,符合现代学校发展的需要。

办学特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劳动教育绝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把学校已有增长点和新的增长点整合,既要继续发挥传统的办学特色的优势,又要以传统办学特色为基点,整合与优化学校的内外资源,设计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使办学特色与劳动教育相伴相生、互相促进、互为助力。以六十六中学为例,学校有丰富的劳动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学校有劳动专用教室、厨房设施、实验田,在学校原有办学特色已不再鲜明的背景下,领导团队高点起步、顶底设计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明确地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特色,制定了学校的《劳动教育发展纲要(五年)》,高扬劳动教育的旗帜,发挥集体智慧设计有前瞻性、连续性、实效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凝结成为学校的劳动教育特色文化。

课程的成长离不开科学的评价机制。六十六中学重新梳理了原“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到指标体系中,对指标进行细化;设置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习惯3个二级指标并配有考核细则和量表。設置校园劳动银行、发行校园劳动卡,注重过程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极大地推动了校本的劳动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请家长代表、专业人士参加到评价中来,通过自评、互评、总评等多种评价形式,使评价不再只单纯关注劳动成果的评比,通过多元评价,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带来的人生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身为师者,抓住机遇、砥砺创新,既是光荣职责,又是神圣使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者,非为既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立足校本,着眼融合,处理好学校多向度资源的关系,努力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五育并举、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新贡献。

编辑/王    波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劳动学校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学校推介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