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中医类别课程思政的实践与研究

2020-09-26林丹丹张蕴陈铭陈俊颖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3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林丹丹 张蕴 陈铭 陈俊颖

【摘要】“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中,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同向同行。从中医类别课程特点出发,分析中医类别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具体措施。将思政教育融入中医类别课程教学中,能够实现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多重效果,提高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职业素养。

【关键词】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  中医类别

【基金项目】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GA2019001);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试点建设项目(SZ201902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3-0110-02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止是政治理论课的事,所有教学课堂都有育人使命,每一门课都需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新时代的教师,要充分履行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完善、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同向同行,实现全方位育人及全程育人。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医类别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课程思政”的最大特点在于“润物细无声”,将显性的教书育人功能内在化。在中医类别课程教学是开展课程思政,就是要把传统优秀思想道德及当前社会中先进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课堂中,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及人生价值观,深刻认识社会的发展及祖国的壮大,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地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主动承担时代和社会赋予的使命[2]。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坚持以育人为中心,逐步形成并践行着“业精德诚”的校训精神。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的医学体系,其优秀的中医文化底蕴深入人心,有着强大的凝聚力与号召力,也蕴含着丰富且充满活力的课程思政元素。

(一)德诚,以仁德之心展示中医类别课程思政的特色

德诚,中华民族向来推崇以德育人。正因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古代医家在从事医事实践过程中,逐步萌生、形成医德思想。早期的医德思想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通过中医经典著作记载与历代医家的言传身教,将其继承并发扬[3]。古有伏羲氏“制九针”、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已经蕴含着早期的医德思想萌芽。唐代药王孙思邈更是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认为医者应当高度尊重生命、普同一等,视病患如至亲,以救人疾苦为己任。我们必须在课程思政中贯穿这一思想,告诫学生作为医者应时刻秉持重视生命、病人为本的原则,践行医德。

(二)业精,以仁术之功彰显中医类别课程思政的气派

业精,中医类别课程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中医知识、精湛临床技能,更要培养其拥有求真的科学探索精神与博爱的人文情怀。在中医类别课程思政教育上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走进去,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及技能,帮助学生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切实体会中医传统文化内涵,热爱并传承它。二是要走出来,理解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要及时充分吸收充实自己,不断积极创新发展[4]。

二、中医类别课程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我院中医类别专业主要为针灸与推拿、中医学及中医康复专业,其主要特点为学生人数少,对于学科认识不足;加之,中医课程教学内容相对乏味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部分学生存在对专业信心不足等问题。

中医课程教师队伍较为年轻,人数也相对较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开展中医课程教学时教师偏向主攻中医专业知识,德育教育理念偏低,尚没有充分意识到中医课程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作用,未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地结合。因此,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医类别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施途径,是我们目前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思政教育融入中医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措施思考

(一)以中医经典案例为切入点,提高职业道德与职业修养

经典案例及代表人物往往能够以情动人,激发同理心,引发人们的正确动机,加强中华文化自信和中医药传统文化自信。通过对比建国前,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高速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如: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发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让学生感悟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发扬中医药文化。

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的加入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介绍历代名医的成长史和经典的故事,如“儿科之圣”钱乙的故事,董奉“杏林春暖”的故事等,让学生从中体会感悟到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进而增强和树立“四个自信”,激励学生牢记时代和社会赋予的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热爱中医事业的理想信念,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

(二)以时政方针为补充,实现中医知识与时政要点的结合

时事政治方针与案例是中医类别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教师在精准挖掘时政案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中医专业知识与时政思政元素巧妙结合,传递育人理念。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都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的理念,这些都与中医基础理论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观念不谋而合,因此中医专业知识与时政元素的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中医专业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观念,有利于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筑“中国梦”而奋斗。

(三)以中医辨证为方向,培养辩证思考能力

通过中医临床辨证的思维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的观点正确对待问题。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在《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的讲授过程中,结合现阶段各级家长对孩子过度关切,而忽略了小儿脾常不足,导致各种疾患为例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辩证的思考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将职业使命感转化为学习动力。

(四)以医患纠纷案例为引子,培养责任意识

医生是一个神圣且责任重大的职业。作为专业课的新时代教师,要在中医类别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未来医者治病救人的责任感与谨慎认真的治医态度。如在课程上展示一些由于医生的大意延误病情,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误诊失治案例。通过真实的生活案例触动学生,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作为医者的职责,认识到应该以病人为本,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在新时期、新时代,面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新任务,“业精德诚”理念是中医药教育发展的精气神,是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灵魂,需要赋予新的丰富内涵。将思政教育融入中医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实现文化知识教育、临床实践教育、人文情怀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多重结合,从而进一步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中医学人才。希望“课程思政”在中医类别课程教学中有更丰富、更深层次的应用实践,为高职高专中医教育的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EB]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9/10/c_1123408 953.htm

[2]白洪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J]. 智库时代, 2019(40):152-153.

[3]闫彦敬,李亚军.浅论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当代价值[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63):260-261.

[4]陈明. 仁德、仁术、仁人——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路径[J]. 时珍国医国药, 2018(11):2751-2753.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