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020-09-26郭贵生
郭贵生
【摘要】从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情况来看,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其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广大教师纷纷采取措施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文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总结基础上,针对目前初中语文阅读出现的问题,提出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建议,希望能够与其他语文教师进行经验的交流和分享,共同促进初中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学生 初中语文 阅读理解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3-0093-02
引言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事关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引导学生在阅读之中理解阅读篇章的深意,在仔细琢磨之中增加才华。为此,本文充分总结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经验,提出了让学生在特定的目标中、在因材施教的情况下,进行积累知识,加强实践,以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从教师方面来看
1.部分教师对阅读教学的认知存在偏差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很多教师都保持着深厚的传统教学观念,阅读教学往往流于表面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地讲解阅读中的生字词或语法等知识,缺少閱读方法和技巧的传授。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悟和体验,只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分析阅读文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阅读体验,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提升得非常缓慢。
2.部分教师自身的教学准备不足
充分的备课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但由于多种因素,教师的阅读兴趣较低,很多教师已经没有时间去读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开展阅读课程时,教师只是简单地围绕教材、教师参考用书以及教案来进行教学,其中缺少教师自身的思考和见解,从而导致教学内容比较空洞。由此可见,没有广泛的阅读基础,教师自身的教学质量是很难提升的。而教师自身的阅读涵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很大影响。
3.部分教师的阅读教学技巧欠缺
在阅读教学中,提出问题是师生互动的有效方式,但有些教师设计的阅读问题过于简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又因为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部分教师会直接将答案分析给学生,由此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只能够被动的接受。长期的灌输式讲解,会使学生懒于思考,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除此之外,教学评价这一环节经常被教师忽视,教师作为阅读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他们的评论对学生同样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而有些教师虽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但其评价过于简单和笼统,并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从学生方面来看
1.学生对阅读的重视不足
首先,阅读是学生参加考试的重要考点,在进行阅读学习时,很多学生单方面的从考试因素出发,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考试要考的字词、注释、语法等阅读技巧上,而不能充分地感受、理解和欣赏阅读中优美语段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其次,名著阅读、名人名言是初中的大热考点,为了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得到优秀的分数,很多学生会总结好重点,不断地重复学习。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名著中的主要情节或人物,这非常不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2.学生的阅读兴趣较低
结合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年级越高,其主动和教师互动,回答教师问题的意愿会越来越低,由此导致其学习主动性也会越来越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阅读教学中缺乏互动和沟通,学生只是单纯地记录笔记,很难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的阅读兴趣越来越弱,最终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微乎其微。
3.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
初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学生学习的科目较多,学习任务较重,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比较紧张,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此外,学生的作业任务也比较重,每天都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作业。甚至在晚上或者周末的时间,学生还会上课外补习班,久而久之,学生们的阅读数量明显下降了。学生的阅读数量提升不上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也得不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有的放矢,在因材施教中确定阅读目标
初中阶段的孩子正是其个性充分发挥的时期,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都有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感兴趣的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采取满足大多数,照顾小部分的原则来制定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
例如,在阅读九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时,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字里行间中去领悟恋土深情,去感受思乡愁绪。并以思乡之引子来彰显一片爱国之心。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我爱这土地》和《乡愁》这类的文章兴趣极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阅读就应该让孩子们去读相关的、主题类似的文章,并细细地解决其中的相关问题,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去做的事情是根据主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来进行阅读,至于是继续选择如同席慕蓉的《乡愁》这一类的现代思乡之诗,还是如《望月》一般的古代乡愁名篇,这些主动权都应该交给学生。以便于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目标中去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实际上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切记心浮气躁。应该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首要任务,因为,只有学生喜欢阅读,才有可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到相关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是让学生乐于进行阅读的第一步。
(二)积累基础,再量身定做中制定阅读策略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均有所差别,因此,作为教师不应该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应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以量身定做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积累基础。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时,一部分学生在阅读了《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不仅能够对“羼”、“蘸”、“阔绰”、“颓唐”、“营生”、“格局”等新的字眼儿能识会写,而且还对这些字眼儿的意思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但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要说对这些字词的理解,即便是对“羼”、“蘸”的认识和书写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虽然要制定本课教学的整体目标,但是也应该针对个别学生制定不一样的小目标。比如:将整体目标分为四个大的部分:字音板块、字义板块、词语板块、词意板块等,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期情况,制定不一样的起始目标,让其能够在一个个小目标的激发下,取得自信,然后进一步进入更高的境界。字词是语文学习和阅读理解的基本功,没有对字词的音、义、形的认识和理解,在阅读中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在培养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时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做学习策略,帮助他们累积阅读的知识,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除了字词等基础知识,积累作家的相关知识、文学常识和文章的时代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作者是鲁迅先生,在初中有很多阅读文章作者都是鲁迅先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習基础逐渐增加对鲁迅先生的事迹的介绍,从而使学生结合作者的经历,从多角度来解读文本。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如果想要更好地理解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不仅要从描写方法和手段来对人物进行分析,还要对孔乙己所处的社会背景进行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做有针对性的讲解。
(三)立足文本,在因势导利中解读深意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仍然要归于文本,这样才能在因势导利中让学生有所收获。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说的便是只阅读不思考也同样是迷糊的,是不会有所提升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很显然,“势”就是所要阅读的篇章,“利”则是要引导出来的道理,也就是说要借助阅读的篇章让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而这种道理是否是永恒不变的,是否是有道理的,这是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去思考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篇课文时,笔者首先给学生讲解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又讲解了越王沉溺于安乐之中,重蹈吴王覆辙的故事,从这两个故事中启发学生思考“越王勾践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由此引出了本篇课文。在梳理完基本知识点后,笔者带领学生先梳理了本文的思路,如“作者都列举了哪些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其作用是什么?”接着从学生的分析和总结中,进一步提出“在第二自然段中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是怎样论述的?”之后继续提问“第三段是从哪两方面论证的?”最后,最重要的就是总结最后一段的作用。在整体认知之后,笔者继续引导学生对文中所提到的典故进行详细的解读,然后再将这些文中所举的例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结合,进行思考。最后得出结论,每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应该将其作为帮助我们成长的助推剂,面对安逸的生活也应该时时刻刻有危机感,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完成生命的蜕变。
(四)重视预习,在预习指导中明确方向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学习中,充分的准备是非常有必要的。预习作为语文学习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活动,也是学生学习和感知课文的第一步。但是很多学生预习的效果较差,基于此,我们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来设计预习导学案,从而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
例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通常有三种文体,分别是议论文、说明文和记叙文。在设计预习学案时教师也要对不同的文体文章进行差别化的指导,不可以采用整齐划一的预习方式。比如,在教学《背影》这篇文章之前,教师应从多个方面向学生讲解和记叙文文体有关的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本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和描写手法等。这其中预习学案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熟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其次是“作者开篇就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为什么最让作者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接着是“在文中找出描写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的语句,说说这些语句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最后是“课文中,作者总共写了几次自己的流泪,这些泪水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和情感?”通过针对性的预习,学生不仅可以抓住学习的重难点,明确学习的方向,为课上的阅读教学做好铺垫,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阅读中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解读文本的含义来获得成长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全面理解文本来获得生命的启发,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因势导利,对文本进行解读,这样才能够明白其中的深意,才能够提升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引导学生因材施教制定目标,帮助其累计基础知识,并在因势导利对文本进行解读,所以,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来完成。
参考文献:
[1]杨文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探析[J].名师在线,2019(24):32-33.
[2]贾永梅.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探索[J].名师在线,2019(23):71-72.
[3]赵彩云,新课标下语文深度阅读教学刍探[J].成才之路,2019(14):52.
[4]周冬梅,深度阅读让语文课堂彰显魅力[J].名师在线,2018(3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