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急需提升的“三大”软实力

2020-09-26汪桂琼陈静

中国教育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资源信息技术课程

汪桂琼 陈静

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地中小学生居家学习,成就了人类历史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成长不延期”也成为广大教师的使命担当。四川省通过“教育+互联网”,积极探索四川云教电视课堂“五三”在线教学模式实践应用,组织各级各类教学名师数百名,研制摄录名优课程资源2000余节,统筹电视、网络等平台15个,对全省1500万余名中小学师生提供在线教学托底保障。

总结反思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实践的问题与经验,结合研究团队对全省近10万中小教师开展的在线教学调研数据分析,笔者认为加强在线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固然重要,但这需要全社会协同,特别是政企、校企结合才能有效建设未来教学信息化环境。就教育内部职能职责而言,提升教师在线教学专业素养,优化课程平台资源,完善良好家校共育机制是满足不同学生差异与个性化需求,提升在线教学质量与效益,促使在线教学从应急走向常态的三大软实力。

一、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提高教师在线教学能力

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前期因对平台、工具等操作不熟,全国各地教师时有失误和“翻车”现象,但整体来说是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极大推动。调研数据显示,四川60%以上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开展在线教学,老师遇到排列前三位的问题分别是“师生无法有效互动、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效果、网络技术平台操作不熟练”。尽管如此,仍有71.85%的教师认为疫情之后应该有选择性地开展在线教学,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但要重点改善在线教学面临的教学平台、网络支撑、课程资源、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等问题。可见,疫情应急机制下的在线教学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是一场未经演练的实战培训,推动在线教学实践从应急走向常态,强化教师信息素养,提高在线教学能力是前提。

(一)以校为本,应用驱动,全面落实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

到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应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总目标。如何将目标落实到位,重点在于立足课堂,应用驱动,整校推进的实施策略。组建以校为本的“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研修共同体,借力各级信息技术骨干和学科专家,围绕学科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以问题为导向,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培训,并将结果考评纳入学校和教师个人绩效评估、职称评定、评优选先甚至提拔任用,是实现每个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培训和实践应用的落脚点。

(二)完善机制,五级联动,着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

顶层设计方案,全面构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培训计划“五级”培训体系,国培作示范,省培育团队,市培凸重点,县培覆全员,校培实研修,采取满足需求,标准引领,分层分类,分区分段,线上线下混合式,菜单自选式等多元多形式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特别是针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意识弱,信息利用率低,信息处理和技术应用创新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分区侧重,加大投入。

(三)名师引领,学用结合,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

结合名师引领示范作用,以序列化、系统化建设“三个课堂”在线资源为契机,结合名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在技术应用、实践操作、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加强培训,再利用名师工作室的辐射效应,以点促面,促进教师整体在线教学能力提升。

二、强化在线课程资源平台建设,提升在线教学质量效益

疫情之下的在线教学,因情势突然,短时间内涌现了很多免费在线教学平台和以往“一师一优课”“学科大比武”等储存的录播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数量庞杂、内容碎片、学科单一、形式传统等问题十分凸显。调研数据显示,学校已有网络课程资源的74%分布在主学科,且以国家资源统一配置和公共资源服务开放平臺的共享资源为主,占一半以上。四川“五大经济区”中仅成都市校本课程资源超20%。占比40.73%、28.72%和18.51%的教师认为生源质量差、师资力量短缺、课程和教学资源匮乏是学校教育不均的核心问题,而71.58%的教师认为“互联网+教育”是促进学校解决课程及教学资源匮乏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部门协同合作,有效整合专业力量

顶层设计,省级统筹,有效组织好教研、师训、电教、技装等多部门协同作业,发挥各自专业所长,合力推进。教研部门重点发挥在线教学研究、教学设计与组织施等功能;师训部门着力更新教师观念,促进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学业监测部门注重在线教学过程跟进和在线教学同步测评,注重质量评价和效果反馈;电教和技装部门分别在平台建设与使用、在线教学基础设备设施上提供保障。各司其职,智慧共生,有效整合专业力量。

(二)优化课程资源建设,体系构建优质课程

首先是整体设计,系统建设。针对基础教育进行全学段、全学科、全区域覆盖,对现有资源进行筛选、整合、优化,淘劣存优,系统构建。其次是分级分类,五育并举。针对学生成长需要,纵向兼顾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横向涉及德智体美劳全课程,课型兼顾录播、直播、微课等多形式,考虑到四川教育优势明显,短板突出实际,课程资源建设丰富多元,特别是针对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城市地区等不同学生提供针对性课程资源,避免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下”现象,确保在线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和差异的学生需求。

(三)构建平台监管机制,促进科学管理评价

要建立开放、共享和优质的课程资源和在线教学平台,急需打破信息“孤岛”壁垒,构建国、省、市、县、校五级互补,城乡、区域、校际协同,交互共享公益的教学课程资源平台,为各地各校提供资源的选择、重组、补充。要建立健全线上课程资源审核、发布与激励机制,强化课程管理与评价导向,确保课程资源质量;激励教科研工作者和名优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通过探索在线教学工作量核定与质量考核机制,完善在线教学的规范管理与评估。

三、重视在线教学理论实践研究,建立健全家校共育机制

调研数据显示,61%的教师认为在线教学和面对面课堂教学效果相差较大。其重要原因在于在线教学难以直接监管学习过程,难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同步教学指导,特别是对学生作业完成、人际交往和评价反馈等需要家庭教育的高度支持与配合。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合理科学的使用眼睛,保护视力,如何监管孩子是在线学习还是在玩电脑和手机,家长如何配合教师辅导孩子的线下作业线上提交等具体内容都是我们实施在线教学要正视的问题。

(一)树立在线教学权新理念,加强在线教学模式研究

从应急状态的在线教学实施情况看,绝大多数的教学还停留在物理空间的教学形式到网络空间的迁移,没有从“互联网+”的角度,变更传统教学理念,使得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基更说:学习是在教与学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在线教学看似一道屏幕的距离,但阻碍了教与学的直接作用。因此,必须重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问题前置、任务驱动为前提,调动学生学习内驱,以创设教育情境,课后实践评价等,再度整合教与学行为是提高质量和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推进“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以变革传统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是摆在教科研和一线教师面前的紧迫课题。

(二)加强家校协同育人研究,建立健全家校共育机制

强化我省中小学生家庭监护人员摸底工作,并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对有能力支持、协助在线教学监管工作的家庭要达成在线教学观念与行为上的共识;对部分随迁子女、留守儿童、隔代监管等无协助行为能力家庭学生,要研究针对性和实操性强的帮扶机制,强化家庭对在线学习终端条件的支持和学习过程的监管,促进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

(三)加强学生在线学习研究,关心关爱学生身心健康

学生任何时候都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我们把学习的關注点聚焦在学生视角,才是对学生真正的关爱。在线教学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需要关注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学习需求,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网络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课程实施,需要高度关注在线学习带来学生视力、脊柱等身心的影响,这一系列问题都将是未来在线教学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此次疫情,对四川乃至全国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资源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前期积累的一次大考验。疫情按下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快进键,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虽对在线教学有诸多异议,但在这场实战中我们看到了师生、家长的快速成长和教育共识,未来的学习一定是在线学习、线下学习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多种形态并存的新生态,加强“三大”软实力提升刻不容缓!

(作者单位: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

课题号:YQZX778

课题名称:新冠疫情背景下提高学生在线学习有效性的行动研究

猜你喜欢

资源信息技术课程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