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视域下非遗回族文狮舞课程开发与实施新机遇

2020-09-26郑雪松贾亚文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33期
关键词:课程实施课程开发一带一路

郑雪松 贾亚文

【摘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文狮舞是源于波斯而流传于河南沈丘的地方性少数民族舞蹈,是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为回族文狮舞课程开发目标的开放性、开发主体的多元性、课程实施的灵活性等方面提供难得的机遇。基于“一带一路”的回族文狮舞课程开发不仅是回族文狮舞当代传承的重要取向,而且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  回族文狮舞  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

【Abstract】As the product of the cultural exchange in the silk road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Hui Gentle Lion dance is a local minority dance which originated in Persia and has circulated in Shenqiu County, Henan Province. The country?蒺s strategy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provides a rar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at is based on Hui Gentle Lion dance in the open target, the diversity main body and the flexibl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so on. School?鄄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ased on Hui Gentle Lion dance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orientation of its contemporary inheritance, but also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蒺 core literacy.

【Keywords】“One Belt and One Road”;Hui Gentle Lion danc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基金項目】2019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背景下河南高师院校师范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研究”(2019BJY018);2018年全国民族教育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内地民族中小学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ZXYB1802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3-0023-02

沈丘槐店“狮子舞”被称为“文狮子”,由波斯尼沙布尔人海鼻耳随蒙古将领察罕入中原平金时而传入。此后,“文狮子”便在河南沈丘槐店回族镇代代承传。到了明代,逐步融入“独角虎”和“麒麟”,形成了目前“狮子”、“独角虎”、“麒麟”三兽共演的沈丘槐店“文狮子”。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校本课程的相关研究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但人们极少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视角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回族文狮舞校本课程开发的就更少了。“一带一路的文化项目需要在丝绸之路中国与沿线国家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做好遗产保护、文化传承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和旅游产业。”[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文狮舞的保护和传承无疑是“一带一路”战略产业发展的基础。“一带一路”战略为回族文狮舞进校园和进课堂带来良好机遇,使回族文狮舞课程开发目标更加开放、课程开发主体实现多元、课程实施灵活性等。

一、“一带一路”视域下回族文狮舞课程开发目标的开放性

“一带一路”文化开放战略对回族文狮舞课程开发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回族文狮舞的课程开发目标不仅应考虑沈丘地区的教育和文化背景,而且要依据“—带—路”的地域文化特征来确定课程标准目标。基于回族文狮舞传承的课程开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宽泛性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前,对于成长于沈丘的学生,特别是回族学生来说,从小沐浴于回族文狮舞的制作和表演中,自然习得了一些相关知识。也就是沈丘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具有与所学新知识发生联系的感性材料,为有意义学习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沐浴于回族文狮舞的制作和表演的过程就是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正如加涅认为:“在某种可以鉴别的情景中,伴随一定的经验之后,人的行为和产生特殊行为的性能发生变化。这些情景以导致行为改变的方式刺激个体。导致这样的变化发生的过程被称为学习,使这一过程产生效果的情景被称为学习的条件。”[2]知识和能力目标主要是要求学生学会关注与沈丘回族文狮舞相关的知识和文化。“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后,除了在沈丘校本课程中纳入回族文狮舞及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内容,可以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本地区优秀文化成果,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同时,要求沿古丝绸之路的学生学会关注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能够熟识本地的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的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尊重各民族文化,并能正确评价多元文化教育的学校传承,将多元文化教育自然融入到自己的认知领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灵活性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前,回族文狮舞课程开发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回族文狮舞学校传承的态度和方法等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要参观、参与和体验,体验回族文狮舞温雅柔和及其独角虎的智慧、无私、公正等的独特魅力,审视回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性、宗教性、民族性、变异多样性等特点。能主动参与回族文狮舞的表演,乐于探究回族文狮舞道具的制作,勤于重音大鼓、大锣、堂锣、铙钹、中钹、镲等乐器的演奏等,在回族文狮舞整个表演和制作过程中,由观察者的参与向参与者的观察转变,具备初步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要求学生在亲历回族文狮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中,由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等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转化,在合作探究中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组织、协调和探究能力。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后,回族文狮舞课程开发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对回族文狮舞学校传承的态度和方法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要求学生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文狮舞的由来及通过网络搜集沿古丝绸之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文化遗产、沈丘地方文化等,学会获取、筛选和整合加工信息,形成初步的搜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明朗化

一个国家的历史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素材,回族文狮舞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经典,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前,基于回族文狮舞开发的课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对本土和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感受、鉴赏和创造,深化热爱地方文化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情趣。因为回族文狮舞在内容上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时代气息,形式上充分体现回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性、宗教性、民族性、变异多样性等民族特点和审美情趣,风格上凸显中原文化特色。“一帶一路”战略提出之后,基于回族文狮舞开发的课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是借此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其它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其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因为回族文狮舞中麒麟的动作温文尔雅,通过同情怜悯外来弱者圆笼绣的表演,充分体现了回族文狮舞蕴含着民族团结的意蕴。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借此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其它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其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符合我国当今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并强调“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3]是建国70年的重要宝贵经验之一。通过对回族文狮舞的学习,增强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和民族情感。

二、“一带一路”视域下回族文狮舞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性

课程开发的主体既包括教师个人、教师小组、教师全体还包括校外机构与个人合作等。著名的非遗专家陈四光认为“非遗传承人”在“一带一路”战略文化传播和传承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遗传承人可以率先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使者,让非物质文化成为一带一路上的先锋。”[4]作为回族文狮舞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掌握着回族文狮舞课程开发的丰富知识和专业素养。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回族文狮舞课程开发主体逐渐趋于自觉。自觉开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自觉开发,发挥回族人特有的多层次文化结构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学生逐渐的意识到自觉学习以及主动参与到回族文狮舞课程开发过程中。“一带一路”加强各国间的政策交流,为教师学生双主体参与课程开发开阔了视野。

三、“一带一路”视域下回族文狮舞课程实施的灵活性

“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回族文狮舞课程实施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课程实施范围的扩大、实施途径的拓展等。

“一带一路”战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本课程实施不再局限于沈丘,使得沈丘及周边的县城的学校都进行回族文狮舞课程开发。近几年来,拓展了回族文狮舞传承时空,除了元宵期间的“游街表演”外,正在开发与回族文狮舞相关的中小学校本课程,增添散杂区民族学校特色。实施途径是课程开发的关键,基于回族文狮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通过沿路和沈丘及周边地区学校的课堂教学、专题活动、课题引领、丝绸之路文艺活动等渠道进行。

“教育的跨文化视角至关重要,因为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并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5] “一带一路”背景下回族文狮舞的跨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的提炼及其发挥不仅能丰富“一带一路”区域的学校课程内容和校园文化,促进其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而且有助于加强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李希光.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与丝绸之路文化复兴[J].当代传播,2015(6):24-26.

[2][美]加涅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6.

[3]习近平.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9-09-28(002).

[4]秦金月.两会三人谈:非遗传承人可成一带一路文化使者[EB/OL]. 中国政协网.http: //www.china.com.cn/cppcc/2017-03/12/content_40447064.htm.[2017-03-12].

[5]George D. Spindler. Education  and  cultural  process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M]. Waveland  Press,Inc.1997:272.

作者简介:

郑雪松(1967-),女,汉族,河南固始人,博士,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  贾亚文(1996-),女,汉族,河南禹州人,信阳师范学院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课程实施课程开发一带一路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热工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