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传播下大余旁牌舞的传承现状与保护
2020-09-26黄舒琦
黄舒琦
【摘 要】大余旁牌舞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具有較高训练价值的实兵实战的军事舞蹈,它以康氏宗族活动为依托,保存着古代两军对垒破阵、互相攻守的情形,是历史的缩影,堪称“活”的舞蹈文化和民间艺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旁牌舞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本文以大余旁牌舞为对象,结合田野调查,对大余旁牌舞当前的现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和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余旁牌舞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遗文化;旁牌舞;宗族;现状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5-0114-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各级省市也陆续公布了该辖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大余的旁牌舞也被选为2013年江西省省级非遗名录之中,自2017年初开始,大余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也在齐心协力为旁牌舞申报国家级非遗而努力,可见旁牌舞的传承和保护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一、大余旁牌舞面临的传承现状
(一)族群参与性减弱
大余县吉村镇位于江西省最南端的章江源头,距离县城24.6公里,地形复杂、山峰耸立,居住的大部分是客家人,俗话说“大山长谷,荒翳险阻”,不便的交通,使得吉村镇相对而言比较闭塞,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因此旁牌舞依旧保存着其原有的风格特点。据传承人康安鑫老先生介绍,旁牌舞表演一般选在中秋和春节家人团聚的时候进行表演,表演时有相应的仪式,其目的是祭奠祖先,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南下打工之风使得族人为谋生计,大部分都在外奔波,村里只剩一些老人、小孩,而过年过节返村的年轻人因长期在外受现代思想的冲击,传统观念意识淡薄。甚至有些年轻人干脆把老人、小孩接到城里去生活,方便小孩上学以及老人的赡养,因此每年春节以及中秋以前、旁牌舞前期的排练时,康安鑫老先生都要挨家挨户地凑人,时常出现演出前几天,演出人员因各种原因来不了找替补的情况,于是女生充当男生用,在此之前,旁牌舞的表演都是由康氏男丁才能进行表演,通过父子传承使得旁牌舞能够正常表演,后来年轻人不愿意去学,使得旁牌舞的练习不得不以老一辈的族人为主力,以家族传承的方式延续,直到后来,族里的女性也可参加。年轻人传承意识的淡薄,老人力不从心,渐渐地族里参与旁牌舞的人员越来越少。
(二)仪式原真性异化
新中国成立前,表演旁牌舞分祭祀仪式和表演两大步骤,首先是祭祀仪式,在进行祭祀仪式时,康姓男丁进入祠堂均按辈分坐定后,由年长的长老在神台前焚香点烛,率众祭拜天地祖先,仪式结束后再进行旁牌舞表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家族观念淡化,旁牌舞仪式逐渐过渡到简单化,于是在表演旁牌舞之前的祭祖仪式便省略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演练旁牌舞的步骤简化,并逐渐向商业化的趋势发展。但在当时,大余地区动荡不安、暴匪多且动乱频繁的环境中,康氏家族出于自身安全与防卫的需求,依靠旁牌舞使一个大家族紧密团结、一致对外,可以说是族群凝聚力以及团队精神的彰显。非遗文化的传播并没有使旁牌舞恢复原真性,反而旁牌舞仪式的简化使旁牌舞的表演时间缩短,对于组织者、表演者甚至说是观看旁牌舞的观众来说都太过于敷衍,缺少了原本对祖先的虔诚和敬畏之心。
(三)对自身专利的保护
在康氏宗族这个大家族里面,不管辈分大小,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交集点,就是对祖先的敬畏,由于血缘关系的特殊性,族人与族人之间亲属关系的纽带使他们产生了自家人的观念,从而把祖先留传下来的旁牌舞封闭在自己的群体空间里,主要原因在于“它根植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受到封建社会封闭的自然经济和严格的宗族制度的严重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封闭保守性。”①旁牌舞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中,一直在狭小的圈子里互相传授,并以自己的传承形式固定下来。根据笔者采风发现,虽然旁牌舞在县文化馆的带动下向更多的人推广,但老一辈的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思维方式也相对固守,在强大的宗族观念下,依旧秉承“自家人”的观念,在谈到旁牌舞的相关问题上欲言又止。对于想要去深入了解并进行研究的来访学者而言,无疑是一大阻碍,并不利于旁牌舞的创新与发展。
(四)酬劳低于正常标准
旁牌舞在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政府对传承人的补贴也相对有所增加,但对于其他演出的人员,除有演出活动外,其他演员在平时是没有报酬的,据传承人康安鑫老先生介绍,在以前过春节的时候,旁牌舞除了在祠堂表演外,也会应邻村之邀,去各个村进行巡演,演出结束后,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有时候遇到村里的大户,劳动报酬也相对较多,因此在那个年代,将旁牌舞当成生存技能进行学习的人就很多。但是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春节的年味渐渐被冲淡,家家户户在春节邀请表演旁牌舞的人便少了,而在巡村表演时有的不付报酬,有的就只给少许心意钱,微薄的劳动报酬导致表演旁牌舞的人自然就减少了,且民间老艺人的年龄普遍较大,如果是相对宽裕的家庭则由自己的儿女赡养,无需在外拼搏赚钱,而并不宽裕的家庭,单靠出售自己田间地头的农作物或者是通过自己干体力活赚钱,都远比跳旁牌舞的报酬多得多。
二、大余旁牌舞的传承保护策略
(一)打造本土品牌,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非遗保护,重心、根本、关键、落脚点在于‘保护,因而对‘保护的认知、理解、把握就至关重要。”②在非遗文化传播的大环境下, 传承和发展旁牌舞是至关重要的,应该依赖于市场运转与政府支撑,拓宽旁牌舞的发展空间,不能仅仅局限于康氏族群甚至说是大余县这个小范围内,应加大力度推广,开设专门的旁牌舞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 吸引更多想学并且愿意学的人前来观摩学习,接受专业化的培训,鼓励专业人士参与,保障旁牌舞学员学习的质量,为旁牌舞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 从而打造出属于大余的本土品牌,推动旁牌舞的发展。
(二)扩宽传播渠道,提高大众保护意识
各大高校面向世界各地招生,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受教育程度高,因此可以鼓励地方文化馆以及传承人到地方各个高校进行专家讲学,对旁牌舞进行宣传介绍,可以打开旁牌舞的传播渠道,加大对旁牌舞的挖掘,鼓励舞蹈专业的学生以旁牌舞的原生性舞蹈动作为素材,以戚继光为故事素材,创作更多关于旁牌舞的专业性舞蹈作品。赣南采茶舞原本只是地方小戏,因为北京舞蹈学院的郭磊教授对赣南采茶戏进行了挖掘、整理、提炼、加工等技术处理,编创了具有训练价值的教学组合,使得赣南采茶舞在赣南地方高校以及北京舞蹈学院作为校本教材广为传播。那么,作为军事舞蹈的旁牌舞,完全可以以同样的形式出现在各大院校,让更多的人了解旁牌舞,提高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三)打造特色网络平台,实现传播的覆盖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 互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大余旁牌舞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 在网站上对旁牌舞展开推广以及宣传,通过“媒体轰炸”的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作用, 比如说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等进行旁牌舞图片、文章内容的推送;运用火山小视频、抖音、美拍、微视等热门的视频软件对旁牌舞的教学及各种节目演出进行现场直播,实现旁牌舞传播的覆盖,通过网络的视觉冲击,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世界各地的人了解赣南大余旁牌舞。
(四)建立各大合作机制,增加传承平台
旁牌舞的传承方式和其他非遗舞蹈一样,都是由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方式慢慢扩宽渠道的,逐渐被大家接受和认可,但是喜欢的人依旧不多,究其原因是传承的平台不多,那么如何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地方特色,使旁牌舞的生存空间更大呢?当地的文化馆可以和本地的各大旅游景区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首先可以在旅游景区安置一些旁牌舞表演的雕塑或者是艺术品,其次在特定的节假日,将经过专业训练的舞蹈队伍带到景区搭建的舞台上进行表演,一是因为节假日,世界各地前往旅游景点的游客比较多,年龄、学历不一,通过旁牌舞的表演可以增加娱乐性,激发他们对旁牌舞的兴趣,打出大余的特色品牌,对于一些研究的学者而言,也能勾起他们想要去开发、探索的热情;二是现阶段网络通信发达,每一个游客在旅游的同时免不了拍视频、拍照片发朋友圈、发微博等社交软件,那么同样通过这样人传人的方式,也能实现旁牌舞的传播。除了景区外,可以在旅游节或者中秋节这种家家齐聚的时刻在各个公园进行展演,让旁牌舞走进家家户户,走进人们的生活。
三、结语
大余旁牌舞是特定时期赣南民风民俗的缩影,它在宗族里起到了凝聚人心、聚合群众力量的作用,表现了康氏家族最原始的凝聚力,是前人留下的最宝贵财富。旁牌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地、科学地、合理地保护好它,通过多种渠道使旁牌舞进入文化市场,发挥其自身的文化价值,让更多的人对旁牌舞从知道、了解,最后到喜欢,使得旁牌舞的传承走向大众化。
注释:
①方国清,高成强,王岗.中国武术:一种浓郁的宗族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 2007,(11).
②安学斌.21世纪前2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理念、实践与经验[J].民俗研究,2020.
参考文献:
[1]大余縣志编纂委员会编.大余县志[M].三环出版社,1990.
[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2.
[3](明)戚继光.纪效新书[M].曹文明,吕颖慧,释.北京:中华书局,2001.
[4]刘曦红.宗族社会视野下大余旁牌舞体育民俗活动探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6).
[5]郎勇春.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流变——以江西永新盾牌舞为例体育学刊[J],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