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现代汉语新诗的自由化表达

2020-09-26张元

名家名作 2020年7期
关键词:自由化新诗文体

[摘要]如何解释新诗的继承性抒情传统,围绕着新诗的创作性关系延伸的当务之急,是制定新诗合理的评价标准。新诗的自由表达,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只是流于纸面形式的争论。这是一种人类语言上的感受过程,不再刻意地加工改造,慢慢地成为一种生活的艺术见证,成为时代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关  键  词]自由性;生活化;经验积累;艺术加工

1935年朱自清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的导言中指出:“若要强立名目,这十年来的诗坛就不妨分为三派: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1]这是新诗出现后较早的理论总结。一百多年过去了,虽然新诗的合法性及评价标准仍然存有争议,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新诗的发展与壮大,数以亿万计的作品中不乏佳作与优秀诗人。新诗区别于传统古典诗词的划分,与小说、散文等文体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挣脱了传统古典诗词的枷锁后,新诗急切地表达出了自己创作的特点,那就是:自由,虽有不同观点的存疑,但这却是学界普遍接受的一个现实。

如何解释新诗的继承性抒情传统,围绕着新诗的创作性关系延伸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制定新诗合理的评价标准。评论家谢冕也曾提出过“现在很多诗歌没有章法,其实诗歌是最讲规则的文体”[2]的观点。也就是客观的存在,才能为文本评价的高低提供有力的基础和佐证。现代汉语新诗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诗歌创作的继承性和连续性,但两者的生态功能、形态意义、表达价值又有着明显的不同。新诗更具现代人的情感展现方式和社会记忆属性,同时更符合当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频率,所以新诗不再只是个人的单纯性创作,而是肩负着一定的时代属性。

现代汉语新诗所呈现出的新生命力是十分自由的,所表现出来的个人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诗歌的抒情性传统,并且语言用词等方面更具有随意性,不再刻意地保持某种格律或是词韵。这从文本角度出发,是一个新的开始。但因为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间接影响,新诗的发展过程颇为曲折,造成了特定的文化现象,文本功能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个人化的主题创作仍然是诗坛的普遍现象。虽然新诗在短暂的发展过程中,诗体建设始终都与政治发展相挂钩,但这与传统古典诗词受到官方的打压又有所不同。前者是自发性的群体创作意识表达,后者是受外力的干扰和束缚。但或多或少的,都受到了政治力量的引导。

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新诗又被称为“现代诗”和“自由诗”等,这种称谓,更加直白地定型了新诗的诗体概括。作为一种新生并且独立的文学体裁,能够有较强的诗体建设意识,本身就是值得欣慰的。新诗不是“外来儿”,虽然在发展中确实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其本身也是“东方语言”长期在日常生活中的演变过程,是必然的结果。新诗“自由化”的标签,不单单体现在创作中,更体现在文体研究上,虽然创作新诗的诗人,大多数在生活中也有着潜移默化、天马行空式的理念,但新诗诗学的生态建设却一直都颇为严谨,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评论家陈仲义在其著作《中国前沿诗歌聚焦》中倡导“自由诗仍是新诗诗坛的常规诗体,……少量诗体泛格律化,大部分还将继续维持其自由体式,形成自由诗主导下的“泛诗体”联盟。[3]”这从评论家的角度给予新诗“自由化”的认可,却并非文体机制的认同。新诗的高度“自由化”创作理念,争议与辩驳始终相辅相成,在当代文学史的描述中略显尴尬,使得诗必须合法地在诗的范围内,有了身份的认可,才能从艺术本质上二次审视,诗歌的自由性并不只是文体的自由,而是要和时代挂钩,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高度地贴近语言本有的意识形态,并且无限接近于自然,而不是无限向文学固有的僵化表达形式靠拢。

新诗的自由表达,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只是流于纸面形式的争论。这是一种人类语言上的感受过程,不再刻意地加工改造,很久以來,慢慢地成为一种生活不可避免的艺术见证,成为时代的参与者,避免了文字化的修辞。诗人们不再纠结于片面的文字、句子,而是思考文学与个人、与社会、与时代的关系。其实,我想这才是文学天生具有的根本意义。语言肯定不只是书面化的,更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之后的文明的表述和再现方式,并且将这一过程充分地展示,语言仅仅只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之一,不是唯一的参与者,是一种记述的开始,不是结束。

传统古典诗词有着明显区别于新诗的格律与押韵,这是与其他文体最大的不同。新诗自从诞生之日起,自身的文体界限就十分明显了,不是单纯性质的分行,而是不定型诗体的自由化表达,没有走入传统创作的极端,始终坚持“诗体自由化”的理念,虽然偶尔地在短时期内有过其他形式的探索,但主题理念没有被打破。过去的时期里,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精神结构的表达,新诗让这种表达更加贴近于日常生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一体化,特别是与个人的内心世界更为接近”。诗体的自由化表达,往往与诗人的自由化生活密不可分,特别是抒情性创作的诗人,就更加明显了。

评论家吴思敬在新诗自由化的观点上态度就很明显了。他多次在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新诗应该是自由诗”,一直都坚持新诗应该走自由化诗体的道路。他认为“‘自由二字可说是对新诗品质最准确的概括……不宜把‘自由诗狭隘地理解为一个专用名词,而是看成新诗应该是‘自由的诗为妥[4]”。从诗学角度出发,吴思敬的理解和定义是值得肯定的,诗歌拥有自己个性的表达方式,尤其新诗的抒情作为一种语言存在的基础,决定了新诗的差异性视像是合理存在的,读者和作者都不会察觉出抒情方式的固化僵直,而是随情感的波动产生转折,在一定的文本框架内靠近意象的拓展,这才是对人类社会及情感的感悟与自我意识的自由体现。

新诗的语言构造是文本价值的载体,新诗的“自由表达”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诗歌的情感,更多的是内在的语言变化,而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的字节形式。诗人的个人情感生活的丰富经历,是不可能用同一种语言或同一种文体来呈现的。新诗诗体的文本规范,更多是针对诗学建设而言的,并非针对诗人的独立创作,可以对语言的规范和结构作必要的说明,但不能对人类的情感加以某种制度化的章程,这是新诗长期演变过程中的更加直白的简述,得以预留庞大的想象空间,让每一首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诗歌肯定会随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自我辩驳与完善,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它是语言的高度概括。诗人们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记叙方式,产生出了不同的文体展现内容。这在情感上是一种总结的过程,而非制造的过程。自由化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让新诗的探索方式更加广阔,诗歌的感悟与语感本来就是不同的,看似杂乱,又有相似的通性,语言的梳理与确认,在具体的艺术呈现中,使得内容又很是宽泛丰富,不再单一和苍白,这样在阅读中才能找到某种自身诗学的体现价值,又因为这种个体化的不同思考,才带来了整体性的统一,新诗自己不断地完善自我。

经验的累积和总结,会让文本视野的空间不断延伸,每一次的文本意识苏醒,正是基于这种理论的探索和研究,新诗创作技巧的研究和发展的不断完善,才能使得结果在矛盾的质疑中生存,更好地“自由化表达”。

参考文献:

[1]鲁迅,等.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1917—1927)[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151.

[2]谢冕,等.我们要维护诗的尊严[N].光明日报,2012-04-24.

[3]陈仲义.中国前沿诗歌聚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14.

[4]吴思敬.新诗:呼唤自由的精神:对废名“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几点思考[J].文艺研究,2011(3):37.

作者简介:张元,香港公开大学中国文学硕士研究生在读,学术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自由化新诗文体
张应弛
另类文体巧谋篇
《2021年中国新诗日历》征稿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基于LTE网络自优化方法研究
当代俄罗斯媒体语言的显著特点及其成因
“中国新诗向何处去?”(问题讨论特别启事)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欧美对华纺织品设限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