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剧《十八洞》对主旋律戏剧的创新表达

2020-09-26赵彦军

戏剧之家 2020年25期

赵彦军

【摘 要】十八洞村作为精准扶贫政策的起源地,受到媒体热烈报道的同时也成为艺术创作的热点。话剧《十八洞》以十八洞村民的真实生活为原型,从村民的视角切入,以轻喜剧的舞台风格呈现,将湘西特色与时代主题融合在一起,反映出当代农村的现实生活图景,也为主旋律戏剧的创作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十八洞》;主旋律戏剧;创新表达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5-0041-02

十八洞村作为精准扶贫政策的起源地,受到媒体热烈报道的同时也成为艺术创作的热点。在戏剧创作方面,湖南省话剧院打造的原创话剧《十八洞》围绕“精准扶贫”这一战略思想展开,是一部兼具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的主旋律戏剧佳作。

与以往主旋律戏剧不同的是,话剧《十八洞》打破了同类作品的刻板印象,从十八洞村贫困户的视角切入,演绎精准扶贫工作的展开,讲述的是一群因为贫穷娶不上媳妇的光棍汉“脱单”的故事,以具有湘西特色的轻喜剧风格生动地表达出时代主题,是一部有笑点、有泪点、有温度的主旋律戏剧。编创团队在故事叙述、人物塑造、主旨表达等多方面对主旋律戏剧创作做出了创新表达与有益探索,结合话剧《十八洞》及其创作历程来分析其成功之处,拟为今后主旋律戏剧的创作开拓一条突围之路。

一、新颖的村民视角切入

主旋律戏剧很大程度上是命题作文,这类作品多取材于重大历史事件或现实中的英雄模范,除了要给观众精神愉悦的感受,还肩负着宣传政策的使命。就话剧《十八洞》来说,编创要围绕“精准扶贫政策如何落地、村民如何走上脱贫道路”展开。以往的扶贫剧目会习惯性选取英雄模范的事迹,主人公一般有真实原型,有时候也会糅合多个真实人物进行虚构。这类剧目往往倾向于宏大叙事,讲述能人回乡当村官的故事,将故事放置在大时代背景下,书写出波澜壮阔的史诗。不可否认,这样的故事很感人,在讴歌英雄的同时也实现了宣传国家政策的目的。

然而,这样的作品如今已经走入困境,常给人一种似曾相识、千人一面的感觉,概括起来就是一种模式:一般是村里新来一名基层干部,在引进养殖种植项目、修路筑桥的过程中遇到阻力,不愿配合的泼皮无赖或误解的村民为项目推行制造矛盾;另一方面,村干部面对家人的误解,长期废寝忘食地工作,积劳成疾仍拼命工作解决矛盾,带领村民走上富裕之路。这类作品大多从致富手段切入,舞台上的相似作品十有八九都是如此,观众看到剧情介绍就能猜到剧情走向,容易产生审美疲勞,更没有买票观看的欲望。

话剧《十八洞》的编创在创作之初就独辟蹊径,不再去讲英雄故事,而是选取独特角度走进村民内心,聚焦于普通村民,从村民的角度表现他们如何理解精准扶贫政策、如何从“等、靠、要”到积极创业的转变过程,展现村民从精神脱贫到物质脱贫的心路历程。舞台上虽然出现扶贫干部张树华,但他并非主要人物,真正的主人公是叫“石头”的光棍汉,他是十八洞村一名普通村民,也是众多中国农村青年的代表,面对家乡的贫瘠,他只能选择外出打工,在城乡的夹缝中生存,在大城市他难以立足,无法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当得知中央领导来到十八洞村时,他满心欢喜与自己的伙伴竹竿子、肥鸭婆、长富等人回乡,在扶贫队长的帮扶及自身的努力下走上脱贫之路。

石头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村民真实的内心想法,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精神上的惰性、对政策的误解、他们的悲欢构成当代农村生活的日常画卷。只有这些真真切切的生活放在舞台上演出,才能在心灵层面打动观众,引起情感共鸣。

二、别样的喜剧风格呈现

话剧《十八洞》不再围绕致富手段做文章,而是讲述光棍汉娶媳妇的故事。剧本围绕主人公石头设置两条情节线,主线是石头与恋人龙秀莲之间充满波折的浪漫爱情,副线是石头与扶贫干部张树华的矛盾冲突,双线交织构成了十八洞村的乡村图景与社会生态,两条情节线最终都指向精准扶贫的推行让十八洞村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结局。

剧本构思一方面源于十八洞村的真实变化——单身汉脱贫之后有经济能力娶媳妇,另一方面来自于编剧的生活记忆与创作冲动。编剧毛剑锋十多年前曾在离十八洞村40公里外的火炉坪村做扶贫队员,当时村子里有一位26岁的吴姓小伙因为家穷讨不到老婆,这对于正值壮年的苗族小伙来说是很没面子的事。他与哥嫂住在一起,长期生活免不了摩擦,有一天嫂子发牢骚说了几句,小伙子就喝农药自杀了,扶贫队员赶紧把人送去医院,但医生也回天乏术。当毛剑锋把小伙子的遗体运回寨子里时,看着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他内心深深被刺痛,作为扶贫队员的他感到自责内疚。

毛剑锋来到十八洞村采风时,发现村里有数十名大龄单身汉,现实触动记忆的开关。话剧中,编剧借扶贫干部张树华之口说出:“一个男人过了正常年龄还讨不到婆娘、成不了家,就会看不到希望。有的会变得很焦躁,有的就会破罐子破摔。”编剧虚构了一位30多岁的单身汉石头,石头最大的愿望就是娶秀莲,连做梦都在想。话剧结尾他与秀莲有情人终成眷属,可以相信这是编剧内心的美好愿望,也是对那位英年早逝的吴姓小伙的心灵补偿。整个话剧以轻喜剧的风格呈现,并未刻意去营造苦难,而是以一种轻松浪漫的笔调书写单身汉脱单、村民脱贫的故事,揭示时代主题。

三、湘西特色与时代主题融合

话剧《十八洞》紧扣时代脉搏,同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特别是与湘西特色融合,真正做到了“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是一部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优秀剧作。

剧作开头呈现的是石头的梦,梦中是苗族特有的椎牛祭。舞台上苗族女青年秀莲唱苗歌,男青年围住秀莲抢亲,黑水牛现出原形是石头。石头向秀莲表白心意,秀莲也爱着石头,可秀莲的阿妈嫌石头家穷,不愿将秀莲嫁给他。椎牛祭是苗族最古老的祭典之一,在祭典上会重现苗族的群婚习俗,石头的梦是他潜意识的流露,是他内心欲望的满足。对于中国人来说,家族血脉的延续被视为头等大事,现实的困境折射在石头的梦境中,表现出他内心的苦闷。

剧作结尾,石头娶了日思夜想的秀莲,他的梦想能够实现源于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行,源于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此时,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融为一体,以小见大点题“中国梦”内涵。

除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椎牛祭外,还有饮鸡血酒这样的湘西民俗。第五场,石头不满张树华当着秀莲的面出示他的特困户批文,便在后来的扶贫工作队村民评议会上给张树华打了低分。评议会结束后,张树华留石头喝酒,他告诉石头自己将石头的扶贫资金投入到猕猴桃种植园,又为他申请了扶贫贴息贷款开办农家乐,还准备邀请秀莲开办乡村旅游培训班,暗中帮石头牵红线。张树华的一番心里话打动了石头和他的兄弟们,众人都要与张树华喝鸡血酒。喝鸡血酒的仪式,反映出村民内心已经接受了张树华,揭示了“要做好扶贫工作就要与村民交心,只有村民相信扶贫干部才会跟着国家政策走”的道理。

这一主题在第六场走向高潮,石头妈不愿让出自家赖以生存的田地,害怕路没修成地也没了,提出换田要求让张树华写下保证书。石头得知消息前来相劝,他用手沾着油漆在木桩上拍下掌印,众人纷纷留下自己的掌印表明决心——一定会配合扶贫队把路修好。这一幕,村民与扶贫干部实现了精神层面的交流,无形中实现了宣传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

话剧《十八洞》是一部成功的主旋律戏剧作品。编创工作者从记忆里探寻,在生活中挖掘灵感,从村民视角切入,讲述村民精神脱贫的故事。剧作富有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将苗族仪式与时代主题融合,为新时期主旋律戏剧的创作做出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毛剑锋.十八洞 [J].剧本,2018,(1).

[2]毛剑锋.话剧<十八洞>创作谈[J].艺术中国,2016,(9).

[3]刘锷.话剧<十八洞>的创作历程[J].艺海,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