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师德建设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

2020-09-26王艳红刘永涛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演进师德建设改革开放

王艳红 刘永涛

摘   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师德建设历经了以崇高师德为宗旨、以思想素养为宗旨、以依法执教为宗旨、以道德规范为宗旨四个阶段。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的师德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本文通过梳理这四个阶段的历史演进,探讨我国师德建设四十年来的主要经验及其对未来我国师德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师德建设  演进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师德建设的发展历程

1.1978-1990年,以崇高师德为宗旨

197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元年,这一年也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转折点。我们的国家在经历了十年的动乱岁月以后,教育事业开始回归正轨,随之而来,民众对于教师的社会、政治地位的认识也开始提高,“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也在逐渐兴起。这一时期教师师德建设的宗旨主要在于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崇高师德为宗旨。在1980年的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上,胡耀邦对我国的师范教育培养目标提出了三条要求:“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要认真研究和掌握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三条要求中的“道德的要求”也是这一时期对于师德建设目标的定位,这一时期对于教师进行职业角色定位时认为,“人民教师”师德应该是崇高的[1]。1984年,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标志着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师德规范的政策性文件诞生,这一文件的发布对于这一时期的师德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下文简称《要求》)的第一条中明确规定了“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教育事业”,这既是崇高师德观的体现,也是对教师的基本思想政治素质的首要要求[2]。

2.1991-1996年,以思想素养为宗旨

几年的探索实践证明,1984颁布的《要求》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师德规范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广大教师都能够用《要求》中的条文来严格规范自己。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能够接触到的各种思想纷繁复杂,尤其是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有少部分人开始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怀疑。另外,一些老师抵挡不住金钱和物质的诱惑,逐渐放松了对教师这一崇高职业的道德要求。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的师德,中共中央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在1991年颁发了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对教师的思想政治要求和职业道德标准做了明确的规定。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1991年到1995年之间,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维护教师的权利纳入了法律的范畴,同时也为更好地推进师德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3]。

3.1997-2007年,以依法执教为宗旨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有些老师开始放松了对自身职业道德的要求。1997-2007年十年间,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整个国家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这样的新形势之下,人民群众对于教师职业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新的期望。正是在這样的局面之下,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系列文件的相关精神,在1997年再一次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下文简称《规范》)进行了适时的修订,其中第一条首次提出“依法执教”“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规范”。这一阶段的师德建设主要以依法执教为宗旨。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精神,教育部先后于2000年8月、2005年1月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师德底线。

4.2008-2018年,以道德规范为宗旨

在这一经济转型期,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08年教育部对1997年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印发的《规范》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这一次对《规范》的修改适时地回答了在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时期,人民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职业道德规范这一命题。进入新时代,虽然我国的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一些迷失自我、有违师德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通过对新形势下各种师德失范的突出问题进行研判和分析,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相关精神,在2013年颁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文件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也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出了不可触犯的师德禁令,将师德建设落实到了实处。这一时期的师德建设主要是以道德规范为宗旨。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师德建设的历史演进过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说明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师德建设也是如此。正是由于党和教育部门审时度势,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方针,逐步完善了我国的师德建设。通过对政策文件的不断修订,逐步完善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师德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之间的承前启后作用都很明显,下一阶段工作的推进都是基于前一阶段的经验积累,实现了各个阶段的彼此关联,也使得我国的师德建设能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师德建设的主要经验

1.提高教育质量是师德建设的前提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在整个教育领域形成了较好的师风师德。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增强了“师德就是教师的形象,师德就是教育的质量”的意识,全力地提升师德师风水平。兴国必先强师,强师必先立德,我们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始终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地位,以师风树教风,以教风带学风、兴校风,促教学质量和办学品质提升,推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坚持与时俱进是师德建设的原则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难免受到所处时代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坚持与时俱进是师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新时期,新要求,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须要不断探索创新师德教育的模式和手段,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充分重视和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人民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在新的时代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教师要主动把师德修养作为入职教育的第一课,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使命和师德的重要性;中老年教师要淡泊明志、严谨笃学、敬业爱生,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引领青年教师和广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

3.落实立德树人是师德建设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师德建设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证明: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师德师风,师风为先;教师发展,师德为要。新时期,我国在师德建设中应牢牢把握总书记强调的立德树人的核心,充分把握师德师风建设的特点,遵循教师发展规律,以教育引导为主,着力围绕价值引领、规则约束、典型示范、文化熏陶等方面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以此来推动师德师风的建设,通过师德建设来提升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素养。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本,修身立德、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切实履行好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神圣职责,主动担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重大使命。既要坚定理想信念、遵守法律法规,又要忠诚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理想;既要真心关爱学生、致力教书育人,又要注重自身修养、坚持为人师表;既要坚持潜心问道、恪守学术规范,又要主动服务社会、勇担社会责任。在师德师风建设中,人民教师应时刻勉励自己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争做全社会满意的好老师。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师德建设成就的启示

1.师德建设应紧扣时代特点

师德建设离不开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时代,教师所肩负的使命也有所不同。师德指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不仅是教师这个职业的行业规范,也是社会公德的一部分。在今后的师德建设中,我们也应该紧扣时代脉博,顺应时代发展,根据时代的特征制定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标准,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审视师德建设,这对新时期的师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师德建设应注重以人为本

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引导教师树立远大职业理想是我们永不停止的追求。“人民教师”一词突出了教师工作的本质要求,教师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业,师德建设也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结构的不断优化,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于“教书”两个字,更多地体现在“育人”上,更好地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新时代教师师德的体现之一[5]。社会在发展,观念在改变,新时期对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一名教师要具有服务奉献的精神。

3.师德建设应不断健全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师德建设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机制的健全,在师德建设的路上不断完善监督机制、评价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完善,积极引导教师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引导教师把职业理想、职业信仰、职业技能与职业幸福有机统一起来,强化师德师风修养的自动力,汇聚师德师风修养的拉动力,形成师德师风修养的推动力,将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成长的全过程,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突出强调了师德的基本原则,为师德发展开启了新纪元。

4.师德建设应规范职业道德

师德建设离不开职业道德的规范。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一方面是教师对个人自身行为的规范与要求,另一方面又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作为一门职业,理应有着职业道德规范。师德建设离不开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教师自身可以对照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规范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准绳,不仅对于教师有着约束作用,也是师德建设的原则。同时,教育部门通过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规范其职业行为,明确其师德底线,引导广大教师成为有担当、有信念的好老师,并着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杨新.从建国后历次师范教育会议谈师范教育的改革[J].贵阳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04).

[2] 秦苗苗,曲建武.改革开放40年我国师德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8(09).

[3] 杜中兰,李天凤.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变迁[J].现代教育科学,2009(08).

[4]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01).

[5] 张婷,王凯.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认知的三重区分[J].上海教育科研,2018(02).

[作者:王艳红(1981-),女,河北滦平人,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刘永涛(1981-),男,河北赵县人,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猜你喜欢

演进师德建设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