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火车司机: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020-09-26诗秀
诗秀
腾云驾雾
仲夏傍晚,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火车站站前广场,78岁的刘志森悠闲地遛着弯儿,广场上人声鼎沸,两伙儿广场舞,几处话题圈,好不热闹。
一处话题圈正在神侃描写国产机车的热播电视剧《奔腾年代》,圈中核心人物张大爷看到刘志森,忙招呼他过去,对争论不休的伙伴们说:“说起火车,没人比他懂。”围成圈儿的人群立刻让出一个缺口,让刘志森站到中间。
的确,谈论铁路和火车,刘志森是这一带话题圈的权威,因为他开了一辈子火车。
流霞在飞,思绪也在飞,刘志森仿佛回到了当初的奔腾年代。他是地道的彰武人,小時候最喜欢在铁道边上玩。记忆中第一次见到火车,是远远地站在铁轨旁的小土丘上,看着庞大的蒸汽火车呼啸而过,轰鸣的汽笛声隆隆作响……那种震撼深深印在刘志森的心里。
刘志森从此迷上铁路,爱上火车。他可以准确说出每天路过彰武有多少次火车,其中有多少是货车,多少是客车,哪些火车停,哪些不停,如数家珍。上学时,老师问刘志森的梦想是什么,他没有片刻犹豫,大声说:“开火车。”
以至于当锦州运输机械学校招生,招生简介上强调“毕业后可以留在铁路,甚至可以开火车”时,刘志森毫不犹豫就报了名,那一年是1960年,花样年华的18岁。
可现实却一点儿都不花样,因为与3年苦读相伴的是“三年困难时期”。刘志森却毫不在意,心里念的只有钻研功课,然后如愿上铁路、开火车。
好不容易“熬到”毕业,刘志森的梦想却只实现一半——他真的被分配到了铁路,也上了火车,然后就——“先做司炉吧。”车长交给他一把铁锹,指了指机车的锅炉,嘱咐:“火车跑得快不快,全看铁锹猛不猛。”
彼时,铁路上跑的大多是苏联的“大友好”型蒸汽机车,工友们笑称其为“傻大黑粗”,因为它不仅吃煤,跑得还慢,时速只有50多公里。火车行车中,刘志森和副司机两个人轮班向蒸汽锅炉里加煤,一趟车下来要烧掉18吨煤。
奋力扬锹换来了车轮滚滚。为通风散尘,司炉间被设计成开放式,夏天,头顶太阳,身边还守着个如太阳般的锅炉,四周吹出的风都热得发烫;冬天,背后是刺骨的寒风,身前是炙热的火炉,工作服棉袄被一分为二:前面热气腾腾,背面冰凉结霜。
转眼4年,刘志森烧掉上万吨煤,与此同时,他又利用闲暇看遍能搜罗到的机车驾驶书籍,他的梦想没有变,他一直在做准备。
终于,机会来了。1968年,刘志森通过考试,成为一名火车司机。上车的前一晚,刘志森躺在床上兴奋得睡不着,辗转后他索性坐了起来,泡上茶水,在脑海里重复演练驾车步骤,直到天亮。
刘志森坐上了梦寐以求的火车驾驶座,拉响汽笛、火车启动的那一刻,“我终于体会到《西游记》里孙悟空腾云驾雾是啥感觉了。”那视野、那速度、那种操控的感觉,驾驶着火车的刘志森仿佛走上了人生巅峰,时隔52年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
告别了“傻大黑粗”的机车时代,刘志森与省煤、快速的国产“胜利型”机车一同上岗。“车动集中看,瞭望不间断。”刘志森还记得,那时的铁路线并不是今天这样的封闭式,驾驶途中,眼前时不时就会冒出来一群羊,或是无人看守的路口飞蹿出一辆车,甚至铁轨旁忽然闪现出一个人……
刘志森都能及时发现状况,并第一时间启动紧急制动。“最惊险的一次是我拉下紧急制动气阀后,列车在惯性作用下继续滑行数十米,和突然驶进眼前的小汽车只有几厘米距离时才刹住车。”
让刘志森一次次腾云驾雾的年代,同样也是国产机车飞速发展的奔腾年代,从胜利型到前进型,再到东方红型,机车从蒸汽机车迭代发展到内燃机车,一路向前。与之相伴一生的刘志森,在1998年正式退休后,把家安在了彰武县火车站旁,他说听着熟悉的火车汽笛声,才能够安然入睡。
火车司机的儿子
小时候,刘孝最喜欢别人问他父亲是做什么的,大声地说出“开火车”三个字,是他在众多孩子中独有的一份骄傲。
在那个子承父业的年代,刘孝盼望着自己能够早日长大,有朝一日也和父亲刘志森一样,成为一名让全家人都骄傲的火车司机。
时光匆匆,刘孝在父亲的影响下,为自己的人生画下轨迹。1983年,刘孝参加工作,岗位就是父亲工作的机务段。上班前一天,刘志森很郑重地将刘孝叫到跟前,问他火车司机到底是干什么的?刘孝不假思索,嬉皮笑脸地答:“不就是驾驶火车吗?”刘志森立马变了脸,呵斥道:“你驾驶的是火车头,后面连着的可不只是一节节车厢,而是所有人的生命安全。”刘孝也严肃起来,那一刻他明白了父亲、这份职业,以及责任。
历史的车轮开始重叠。刘孝的职场路和父亲如出一辙,也是先从司炉做起。20世纪80年代,很多地方仍然是蒸汽机车,虽然已经安装了加煤机,不需要人工操作,但加煤机和人工相比,效率提上去了,用煤量却大增。经济的困窘让段领导权衡再三,最终决定继续启用人工司炉。
拿起铁锹的刘孝明白,每一道“坎”都早已设下,父亲走过的路,他必须一个不落。
从司炉到副司机再到火车司机,刘孝一边遵循父亲的教诲,一边笃行自己的路。1991年,他通过考试正式成为一名火车司机。直到现在仍有很多人问他,第一次驾驶火车的感觉,刘孝始终只有一句话:“没法形容,只有自己亲身感受才知道。”
刘孝开了4年的蒸汽机车,1995年,他终于等来了国产东风系列内燃机车。
“完全是两个世界。”在刘孝的眼里,内燃机车驾驶室内冬暖夏凉,宽大的视野窗,舒适的驾驶座,120公里的时速让两侧的风景在眼前飞速而过,“驾驶火车成为一种享受。”至于司炉工,早已和时代作别,同煤烟粉尘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你们这代人赶上了好时候。”刘志森看着儿子驾驶崭新的内燃机车飞驰而过,心中满是对儿子的骄傲和对这个时代的自豪,“奔腾年代就是这样前赴后继,接力向前。”
驾驶内燃机车,刘孝每天要面对数十个仪表,上百个参数,以及整个机车的上万个零件。一个零件出了故障,整个机车就无法运行,刘孝必须对机车的一切了如指掌。他白天驾驶机车,晚上挑灯夜读,一本本厚厚的内燃机器技术书籍,变成床头那一本本心得笔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以此类推,火车司机跑得快,则需优秀司机带。刘孝的优异表现段里上下有目共睹,不久,刘孝就被提拔为指导司机,负责指导所有火车司机,再后来,刘孝又成为车队长,管理13列火车和100多位乘务人员。
2003年,刘孝从火车司机岗位上退了下来,成为段上的安全监察,他的面前不再是一列火车行驶过的风景,而是每日来往段上数以百计火车交织而成的交通网。刘孝如同一个指挥家,火车是他的音符,铁路线成了五线谱,他负责旋律,奏一首安全稳定快速的交响乐。
齐聚高铁时代
铁路线上,刘志森把闸把传给了儿子,如今,儿子又传给了孙子。
2010年12月,刘一铭转业归来,被分配到通辽机务段,一家三代人齐聚铁路的拼图正式完成。
就在刘一铭来到铁路的一年前,2009年12月26日,京广高速铁路武广段开通运营,列车最高运营时速350公里,宣告着中国正式步入高铁时代。
站在奔腾年代的巨流中,刘一铭的铁路之路也开始了提速节奏。
2012年,刘一铭通过考试成为一名火车副司机;2015年,成为火车司机;2017年,担任指导司机。
父亲刘孝10多年才走完的路,刘一铭用了6年。
“果然是高铁时代,一切都要快。”对于儿子的快速成长,表面上,刘孝将其归结于时代,但在心里他还是明白的,这与刘家“祖传”的执着分不开。
在刘一铭担任指导司机的这一年,通辽段的机车再一次迎来转型,新型的国产韶山9型电力机车取代了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相较内燃机车,又是一番模样,没有粉尘,极小噪音,更加快速,刘一铭坐在驾驶室里,看不到司炉工的扬锹,听不到内燃机的轰鸣,眼前飞花走叶,尽是风景。
刘一铭的志向绝非止步于此,他的目标是驾驶高铁,站在中国铁路的最前沿。驾驶高铁同样需要考试,不同的是它要加上一个限制:驾龄。因为刘一铭太年轻,驾龄不够,他因此错过了第一批报名高铁驾驶员考试的机会。
他把苦恼说给爷爷刘志森听,“你还年轻,有的是机会,心中有定数,眼前自有方向。眼下最重要的是吃透机车技术。”在刘一铭看来,爷爷如同家里的定海神针,任何事透过爷爷总会拨云见日。
就这样,刘一铭一头扎进机车技术中。在通辽段引入国产SS9电力机车这一年,他被段里选送参加集团公司举办的361培训班学习。培训班选择班员极为严苛,段上报名时会有初试,直接淘汰一半,到沈阳入班前又会进行复试,被淘汰的人从考场出来会直接踏上返程的火车。
凭借厚实的技术积累,刘一铭一路过关斩将,成功入选培训班,归来后又立马投身到SS9电力机车试运行团队中。
新机车试运行在即,多方标准亟待出台。刘一铭把自己关进车间,整整一周时间,不眠不休,查资料、看标准、对规定。凭借扎实的机车知识和培训班的收获,他对新型机车的方方面面都通盘掌握,并制定成运行标准,随后又对全体乘务员和管理人员开展培训……一切都在无缝链接中快速进行。
2018年12月29日9时09分,一声鸣笛过后,由刘一铭添乘(指铁路列车运行中,规定值勤人员之外的职工,随车参加乘务组的工作)指导的通辽至沈阳C1508次列车快速驶出通辽站,标志着通辽地区正式步入高铁时代。
又是一年端午节,一家三代人原本要聚一聚,可无奈刘孝要加班,刘一铭要跟车,只能作罢。刘志森安慰家人:“对于铁路人而言,铁路就是家,聚少离多才是正常,咱得习惯。”
彰武县火车站广场的话题圈仍在继续。干过“小烧”(司炉工)的刘志森字正腔圆,侃侃而谈。在夕阳最后一道晚霞的映射下,他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一列火车,驾驶室里好像坐着当年的自己,又好像是劉孝,最后看到的却是刘一铭,三个人仿佛都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感谢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及通辽机务段对本采访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