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在小学地方课程中的实践应用策略研究
2020-09-26林丽
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以主人翁的身份进行思考与探究,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教师的讲解或知识的输入。基于此,笔者提出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法来设计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阐述观点,笔者以小学地方课程“浙江传统习俗”一课为教学案例,先后从教学思路与应用策略两个方面来分析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地方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希望给小学地方课程教学带来更多启发。
关键词:小组合作;地方课程;传统习俗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34-0022-02
引 言
小组合作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更加灵活,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这为学生交流的轻松开放营造了良好氛围,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可能性[1]。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小组的交流讨论将更具有针对性。下文将對如何在小学地方课程“浙江传统习俗”中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展开分析。
一、小组合作模式的小学地方课程中的教学思路
1.以特定内容为学习主题
为了避免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脱轨”,教师需要为学生选定学习主题。以学习研究浙江的生活习俗为例,它涵盖了吃、穿、住、行等多个领域,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以抽签的方式来选定本组的学习主题。通过这种方式,每个小组都可以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来透彻掌握知识点。同时,学生也可以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了解其他小组的学习内容。这种方式既保证了小组学习的专注度,又保证了学习内容的全覆盖。
2.以多种渠道为学习方式
在小学地方课程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模式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动脑筋,通过多种渠道来学习知识[2]。比如,在学习关于浙江各地的饮食、服饰、居住、生活用具、交通工具等习俗时,除了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外,学生还可以从课外的教辅书籍、影视资料、历史年鉴、地方文化刊物、地方博物馆和图书馆、网络平台等渠道来搜集资料。由于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组内成员可以每个人负责一种或几种渠道,如此一来,资源整合与信息搜集的效率会大大提高,从而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
3.以合作互助为学习宗旨
小组合作模式的关键词是“合作”,因此,在小学地方课程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模式时,教师应提醒学生以合作互助、共同进步为原则。具体来讲,其一,重视组内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鼓励大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二,重视组内成员之间的互补,鼓励大家取长补短,在组内学习时发挥自己的学习长处与优势;其三,重视组内成员之间的互相监督与鼓励,小组成员可以为小组取名字、设计口号,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组内成员一起想办法解决,当有新的学习发现与进步时,共同庆祝。如此一来,整个小组的学习氛围就会非常浓厚,学生自然会更好地投入学习中去。
4.以主观能动为学习原则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真正地形成学习思维、掌握学习方法,并将思维和方法迁移到实践中去指导自己更好地生活[3]。小学地方课程教学中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挥。因此,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以学生的主观能动为学习原则。具体来讲,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观察现象,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例如,上文提到的多种学习渠道,在相对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安排每种渠道的时间,如何让渠道能够最大限度地凸显信息搜索的价值,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将多种渠道搜集来的信息进行整合等,都是需要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思考的问题。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可以在此过程中变得更加活跃,对知识的学习也会更加主动。
二、小组合作模式在小学地方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情景还原体验策略
“浙江传统习俗”一课的内容非常通俗易懂,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师可以巧妙地抓住这一点,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时,采用情景还原体验策略。以节庆习俗中的庙会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一起在班级中构建庙会、灯会的热闹情景。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学生需要对庙会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包括庙会的时长、庙会都有哪些人参与、庙会中都有哪些造型别致的花灯等,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知识学习的全面性。其次,学生需要自己动手还原花灯,既可以将图片、视频等第三方媒介作为工具,又可以自己亲手尝试制作,在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最后,学生需要自己设计庙会的活动流程,包括有哪些环节、花灯是如何被点亮的、有哪些助兴节目、观众如何与庙会中的表演者进行互动等。这些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又让学生尝试了各种角色扮演,让整个学习过程别致有趣,富有吸引力。以情景还原体验的方式来学习地方的传统习俗,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跳出教材的限制,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
2.人物访谈调研策略
浙江传统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随着社会发展而沉淀积累下来,陪伴着当地一代代人的成长,因此,教师在地方课程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模式时,可以采用人物访谈调研策略。以生产习俗的学习为例,学生对农业、渔业、手工业等比较陌生,缺乏直接参与和体验的机会。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从人物入手,通过访问身边的老人来进行调研。其一,学生可以通过与老人的闲聊来了解各种习俗,包括流传至今的习俗和已经失传的,了解原因,思考社会发展变迁对生产习俗的影响。其二,学生可以在与老人对话前小组合作拟定一份问题清单,将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整理出来,便于访谈时做好提问与记录。其三,学生可以请老人向小组展示一些与生产习俗有关的资料,如老照片、日记、记录习俗的老报纸、文化刊物等。以人物访谈调研策略来学习浙江传统习俗,能够让学生搜集更多宝贵的信息与资料,从而丰富学习内容。
3.文化内涵挖掘策略
地方传统习俗是地方文化的一种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地方课程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模式时,可以采用文化内涵挖掘策略。以浙江各地的生活习俗为例,教材中介绍了在清朝盛行的乌毡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功能,同时从侧面折射出当时的审美观,这也让头戴乌毡帽的农民形象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此为参考,试着自己收集生活习俗中与饮食、服饰、居住、生活用品等有关的具体物件。例如,服饰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对象,从布料的质地到款式的设计,到舒适度的感受、审美的风格,再到造价的成本等,都体现着大众审美、主流审美等。每件服饰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等,都可以被学生深入地挖掘。以文化内涵挖掘策略来学习地方课程的传统习俗能够讓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品尝一场文化盛宴,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科普报告书写策略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研究特定的主题内容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梳理所学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即采用科普报告书写策略。以生产习俗为例,农业与渔业具有非常强的时令性特点,一年四季不同时令的农业与渔业作业重点不同。因此,在民间习俗中,特别是围绕农业与渔业的一系列庆典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性,有非常多的科学依据(如与天气有关、与水文有关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从科学的角度搜集知识、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某种习俗时,学生应多思考其背后的科学依据和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的科学书籍,并以小组为单位生成一份学习报告,报告的类型可以是文字类,可以是表格类,也可以是图画类;报告的形式可以是手抄报,可以是短视频,也可以是电子画册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报告书写策略。以科普报告书写策略来学习该地方课程的传统习俗能够让学生从科学认知的角度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与学科核心素养。
5.特定事件研究策略
文化是经济社会、政治体系、百姓生活在精神层面和审美层面上的一种折射与缩影,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可认知、形象可感知的,其载体包括代表性物件、代表性人物、代表性事件,因此,在以小组合作模式学习地方课程时,教师可以采取特定事件研究策略。例如,节庆习俗中的庙会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民俗特定事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庙会庆典的诞生背景、从过去到现在的演变形式、庆典当天的整个流程、流程中具体的各个环节、百姓在庆典当天的各种安排、庆典在当地的影响力等方面入手。这些切入点代表了不同的元素,不同的元素背后折射的是不同的辐射点,学生将这些辐射点聚集起来,就可以勾勒出一幅文化版图。这是一个以点连线、以线成面的过程,也是一个让思维由浅到深、由个性到共性的训练过程。
结 语
总之,小学地方课程带有非常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充满温暖朴实的“烟火味”,这能够在学习上带给学生更多亲近感。与单纯地听教师讲解知识或者阅读教材相比,以小组合作的模式来学习该类型的课程能够让学生挖掘知识中更多的趣味,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鲍巧萍.新课程改革下小学《人·自然·社会》课程教学初探[J].品位经典,2020(02):158-159.
左艳辉.小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实践方式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3):166-169.
高新磊.小学地方课程中的合作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29-30.
作者简介:林丽(1984.11—),女,浙江玉环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