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赏析融入高职素质教育思考
2020-09-26冯孟静
冯孟静
内容摘要:学习成绩不佳的高职生往往存在自卑、抑郁等心理状态。为了缓解治愈高职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寻找适合高职生能全面发展的各种方法。而纪录片诗意地处理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也担负着教育大众的社会责任感,因此纪录片欣赏课程融入高职素质教育,能让高职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关键词:纪录片赏析 高职生 人文素质教育 真实性
1996年,德洛尔代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明确了大学的本质在于培养高素质全方位的人才。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旨在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大学必须承担着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任务,其中育人是关键。据此,分析纪录片赏析融入高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结合方式及意义,显得尤为必要。
一.当前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德是人才素养的灵魂,智是人才素养的基本要求,体是人文素养的基础,美是人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当前高职生的人文综合素养不容乐观,这与当下社会风气和高校教育体制密切关系,也与高职生自身对主流价值观的甄别有关。具体来讲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缺乏担当意识和自我批判精神。高职生动手能力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但是在待人接物方面缺乏担当意识,遇到问题时缺乏自我批判精神,难以做到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难以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然高职院校设法组织各种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但是高职生仍普遍存在理想信念薄弱、信仰缺失、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淡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弱化的现象。
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鉴于高职生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心理面临校园生活向社会过渡的转变,认知能力还不成熟,其心理难免会存在自卑、抑郁、恐惧等心理。因此,有必要用科学求真的精神,来培育人文求善的理念。
二.纪录片赏析融入素质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纪录电影创世纪人物约翰·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电影是“打造自然的锤子”,要富有诗意的处理现实题材,也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实施公众教育。他创作的《我们为何而战》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正义与邪恶的对抗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激昂的解说、明快的音乐,饱满地诠释了格里尔逊的大众教育理念与艺术魅力。
民国期间,金陵大学理学院教授孙明经创作大量教育电影,内容涉及地理风光、自然科学、民俗生活与文化生活等。他拍摄校长、教授到学生上课、体育活动,记录那个时代的大学教育风采。他也走上街头,深入农村拍摄妇女编织花边动作,甚至用手绘动画表现盐井地质构造和形成过程。他用富有美感的镜头,客观抚摸自然现象,以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为了倡导电影教学,孙明经提出,我们不能用老办法教新功课,应把电影用于教学。
2011年9月,中央电视台、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主办“影像的力量——让纪录片走进大学校园”,来自全国97所高校和200名代表参加,就大学影视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纪录片创作人才培养等话题发表演讲,引起各大媒体广泛关注。由此,我们已充分认识到,纪录片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010年以来,聊职院开设《电影欣赏》、《阅读》、《诗词鉴赏》等素质教育课程,取得一定成效。在《电影欣赏》教学中,教师们以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为脉络,选择富有时代意义和代表性的电影作为赏析对象,借视听语言分析电影形式与内容的巧妙融合,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可见,纪录片诞生之初,就担负着教育大众的功能。对不善于学习的高职生来说,以一种人性化、生动的方式学习,未尝不是好方法。所以纪录片赏析融入高职素质教育有必要。
三.纪录片赏析融入高职生素质教育体系的契合点
针对高职生内在素养特点,发挥纪录片记录、揭示或留存、劝服或推广、分析与质询、表现的功能,寻找出纪录片赏析融入高职素质教育的契合点。
鉴于纪录片真实性,高职生通过观看纪录片了解历史和现实生活,提升自我民族和自我文化的认同感。比如纪录片《南京》采用口述历史的方式,真实再现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揭露日本在中国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纪录片《纪实72小时》在固定地点拍摄普通百姓生活现状和人生选择,以及他们的家庭、情感、梦想,还有他们的坚持、追求和困惑,高职生从中窥见世间万象、人生百态。看着别人的人生,也看到了自己,有助于完成高职生人生的自我反思。
借助纪录片劝服学生爱生活。高职生在校期间,空闲时间多,为打发时间盲目追逐爱情,带着好奇、迷惑、暧昧的心态探索自身和异性的关系,却没有爱的能力。当情感出现矛盾,高职生往往采取过激行为,甚至造成生活悲剧。而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在展示国人传统节日的同时,也向观众传播这些活动形式所蕴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传承千年的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这让来自农村的高职生找到情感归属和精神家园,不至迷失于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
通过欣赏纪录片,促使高职生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大部分高职学生被称为“三困生”,即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和思想困难,这往往会致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思想极度焦虑,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网络时代,他们随时都可接触到负面新闻,这极易刺激他们的脆弱心理,引发他们的极端态度。因此纪录片用故事让高职生正确认识社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接受社会发展的不健全和人类成长中的不完美,坚定人生使命,满怀生活希望。比如纪录片《幼儿园》,以孩子的视角折射成人世界的故事,像孩子时不时出现的挑衅行为,孩子言不由衷的官话、套话等来反映社会现实,引发高职生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度思考。
纪录片利用视听魅力表现生活的美妙。迈克·雷诺夫指出,纪录片和任何诗学一样,处在“诗学与美学、结构与价值、真与美的接合处。”比如纪录片《幼儿园》,创作人运用影像虚化、升格(慢动作)等电影技术,使观众感悟生活内在的真實美,感受画面内容的诗意美。还有近期火遍全球的李子柒短视频,将诗意的田园生活和中国文化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通过这些视频,高职生感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之美,心灵找到了归属。
四.探索纪录片赏析融入素质教育体系的潜在内容与方式
纪录片用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描述人物形象、环境、事件、自然、科学等,真实地反映生活。根据纪录片的不同题材特点,探寻纪录片赏析融入不同的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方式。
基于纪录片的纪实性,纪录片赏析可与其他人文社科课程进行融合。比如纪录片可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以提高英语教学效果。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走出国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社会突显出对英语口语和听力的急切需求。然而,高职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薄弱,口语和听力更差。而在英语教学中适当选取英语纪录片,娱教融合,应该是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学生英语口语和听力的捷径。纪录片也可以与思政课进行融合。思政课堂上,通过播放历史或时政纪录片如《我的抗战史》、《复兴之路》、《大国的崛起》等,可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或时政热点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理性思考。学生在掌握纪录片拍摄技巧后,还可采访历史或现场当事人,用口述的方式记录历史故事或热点事件,创作个人有纪念意义的作品。
纪录片赏析也可与自然科学课程进行融合。比如纪录片融入医学,借助高科技深入身体内部,用镜头把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细节拍摄下来,就能展示给医学专业学生。而且高职生掌握纪录片拍摄技巧和最新高科技后,还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用镜头探索生命未知的世界,以证明自己的医学学术观点。
基于纪录片的艺术性,以公选课或基础必修课的形式开设纪录片赏析。目前,很多本科院校都会有纪录片欣赏。不同于本科院校的综合性,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性人才为主,校内往往没有艺术院系,没有客观现实条件来开设纪录片赏析。这种情况,高职院校有必要设定部门,负责高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基于纪录片的教育性,纪录片创作人可到学校做讲座,与学生分享创作经验。通过与纪录片创作人面对面交流,高职生了解纪录片的创作形式,也领悟到纪录片创作的精神。
基于纪录片的深刻性,以社团形式周期性展映优秀纪录片,鼓励学生创作纪录片。DV的普及降低了纪录片创作的门槛,只要学生认真感悟、思考生活,就像拿起笔一样,进行纪录片创作。这样,高职生就可以走进民间,深入农村和城市,了解居民生活的酸甜苦辣,既有利于积累创作经验,提高创作能力,也有利于领悟社会、拓宽视野。
参考文献
(1)邹宝娇《纪录片在地理情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7)。
(2)张选中《纪录片与中学生影视素质教育》,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张同道《多元共生的纪录时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年版,第222页。
(4)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2017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 立项號:201706187
(作者介绍:冯孟静,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