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思政类课程协同思政教育(课程思政)的共通性方法

2020-09-26谭术魁

大学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

谭术魁

[摘 要]非思政类课程协同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然而,众多非思政类课程任课教师对如何协同思政教育了解不多、方法缺乏。作者根据自己近年的课程思政经历,吸纳部分学校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总结出非思政类课程协同思政教育的六种共通性方法。

[关键词]非思政类课程;思政教育;协同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0-0021-05

注重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我国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贯要求。早在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就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课程,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学环节中去;要把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同阐明本专业的理论、方法科学地结合起来。1994年8月3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10月15日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2016年12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多年的实践表明,要真正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全面推动非思政类课程协同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學校重视、领导亲自推动固然重要,关键还在于非思政类课程任课教师要转变对思政课教师和思政队伍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强化非思政类课程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提升非思政类课程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着实推动非思政类课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三赢目标,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调查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以后,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已经普遍行动起来,非思政类课程任课教师对协同思政教育的认识普遍好转,协同思政教育的自觉意识得以强化,但在协同思政教育的能力提升方面并未收到普遍效果,最主要的原因是任课教师对非思政类课程协同思政教育的方法了解不够、研究缺乏,学术界针对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不足、实践总结不够,可供非思政类课程任课教师协同思政教育的共通性方法不多。鉴于此,笔者根据自己近年的课程思政经历,吸纳部分学校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总结出非思政类课程协同思政教育的六种共通性方法,抛砖引玉,与同行分享。

一、统领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整个课程协同思政育人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并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1]。要把广大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让青年学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显然,推进课程思政,必须坚持统领法,必须让马克思主义“发声”,必须让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各类各门课程成为自觉行动。所有非思政类课程任课教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课程教学中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理论、方法,统领整门课程、统领所有知识点。不管是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课程,还是自然科学课程,都必须师生同道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以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整个课程,推动学生养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看待、描述、分析、诠释、处理问题的思维习惯。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专业的教学,明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为此,新生一入学,就要求端正学习和研究外国经济问题的态度,认真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政策及管理方法,确保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捍卫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利益,自觉抵制各种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任课教师不能不加分析地介绍西方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西方经济理论,正确处理借鉴与批判的关系。即便面对诸如马克思剩余价值规律是否是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是不是一种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的制度等学生和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任课教师都坚持与学生一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包括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正确的理论分析,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统领教学,注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学生提出的思想和理论问题,这种做法使其育人效果明显。学生不仅能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而且大都能对西方国家经济和苏东经济进行正确分析,并表示要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经验教训,珍惜我们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和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为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2]。

相比之下,地学类人才的培养更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地学类专业课教师更应该教育学生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思考有关专业问题,要敢于承认实际工作中的矛盾,正确看待问题,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运用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坚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处理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意识[3]。

可以说,统领法是对所有非思政类课程协同思政教育(课程思政)的硬性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应该在课程伊始即正式提出并贯穿课程始终,涵盖课程方方面面,必须紧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结合课程目标和知识点特质,从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靶向选择相应的理论、观点、方法,用于课程知识的讲授、分析、解释,切实提高非思政类课程协同思政教育的实效。

二、强化法——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强化协同思政育人

研究发现,众多课程的众多知识点只是纯粹的知识,并不具有德育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涉及学生的价值选择,不关乎学生的行动响应。对于这类课程或者知识点,任课教师常常也习惯于将内容本身讲清讲透,没有考虑育德育人的事。

气候变化科学概论课程讲授温室气体GHG(greenhouse gas)控制这个知识点时,一般都会介绍温室气体危害环境、影响气候已成全人类共识,为了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等等。这就属于明显的知识推介,任课教师这样做就属于典型的只教书不育人。根据课程思政要求,任课教师显然不能就此打住,必须想办法对相关知识进行适度强化,借助知识育人。任课教师介绍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这个知识点绝不能只讲全世界的态度和应对做法,必须站在环境友好的高度把自己和学生一起摆进去,忌做局外人。要教育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作出积极响应,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提升对温室气体危害性的认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与国际社会一道对美国宣布退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给予抨击。

无锡太湖学院財务管理课程在财务管理基础部分讲授收益与风险知识点时,以往的做法是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证券市场线等理论入手,分析演示收益越高风险越大的原理,并以实际案例对比分析银行存款、国债、基金、股票等投资方式的优点与缺点。可以说,从知识传授的维度考量,任课教师完成这些已经足够。然而,教师平铺直叙、未辨孰轻孰重的知识传授并不能转化为学生的理性行动、自觉行动。现如今,任课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强调投资收益与风险的两面性,教育学生理性看待投资收益,客观分析收益背后隐藏的各类风险,铭记“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千万不要被高收益蒙蔽双眼。事实证明,通过对风险收益知识的强化,育人效果显现,学生的风险意识显著加强,投资行为更趋理性[4]。

强化法可在范围极其广泛的知识点上运用,而且任课教师只要有足够的育人意识,不需要额外投入多少时间精力,也不需要占用很多的课堂时间,就能收到明显的育人效果,应该被大力推广。

三、跟进法——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跟进协同思政育人

众多课程的众多知识点除了知识本身以外,还具有微弱的、含糊的甚至是反向的育人功能,可以正向育人也可以反向育人。掌握这些知识本身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难的是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转化成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的自觉行动。对于这类课程或者知识点,任课教师就应该根据思政育人的要求对课程内容作适当跟进,避免学生行为偏离正轨。否则,学生只是掌握了知识,不能形成价值偏好,行动无所适从,甚至会误入歧途。

土地所有制度是土地制度与政策课程不可或缺的知识点。土地所有制包括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世界上有的国家选择公有制,也有国家选择私有制。我国选择了土地公有制,具体采取国家所有和农村集体所有两种形式。对于这些事实性的知识,任课教师显然应该如实介绍,准确传授,但停留在此显然不行,还必须对这些内容作适度跟进,开展明确的价值引领。任课教师必须显示自己的正确站位,感同身受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是我国伟大而正确的选择,同学生一道拥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坚决抵制主张我国实行土地私有制的言行。

房地产管理课程必谈住房的居住、投资、投机三种属性这个知识点,而且在许多国家,这三种属性都得到充分彰显。然而,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政府不能坐视住房投机不管,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以后,任课教师在处理住房属性知识点的时候,就不能仅仅讲清讲透住房的三大属性,必须借助对相关内容的跟进实现价值引领,站在“两个维护”的高度告诫学生住房只能居住,不能炒作,杜绝投机,借以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担当意识。

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伦理学课程按照价值观、生命观和价值追求三大模块六个教学专题的方式推进,任课教师每每在介绍完相关的知识点后,都会根据内容的不同开展针对性的跟进,借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热爱生命、关爱患者,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正确面对死亡,自觉遵守医学伦理规范,积极投身健康中国建设。实践证明,这样做达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5]。

跟进法适用于涉及若干选项的知识点的价值引领。任课教师如果忽略对相关知识的跟进,学生很可能断章取义形成不正确的认识,作出反向的响应,害己又害人。

四、矫正法——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矫正协同思政育人

有些课程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很难同频共振。上好这类课程,处理这些知识点,就要求任课教师具有很高的政治站位,具有强烈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意识和能力,对相关知识点作出矫正处理,从深层次引导学生开展正确的价值判断,切忌不分青红皂白将知识转化成行动。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经济学,具有特定的阶级属性。如何讲好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上海杉达学院要求教师从一开始就义正辞言地指出西方经济学的庸俗本质,明确告诉学生,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西方经济学的学科属性,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统领各个知识点,坚决批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让学生深知“人性假设和人性判断”的区别,绝不能将西方经济学前提假设中的“利己自私”作为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信条,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更需要每个人的“利他奉公”行为[6]。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专业要求讲授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师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既讲清其中带有科学性的内容,又要批判其资产阶级偏见,指出其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阶级本质,针锋相对地批判“剩余价值理论已过时”等错误观点。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虽然可以利用某些方法和经验开展国际经济交往、促进我国经济改革,但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作为一套理论体系,决不能成为研究制定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针的指导思想[2]。多年这样坚持下来,其育人效果明显。

高校英语教材内含众多的英美传统节日、英美哲学、西方民主制度,这就要求任课教师牢记肩负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教育使命,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旗帜鲜明地宣传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旗帜鲜明地抵制西方敌对思潮和不良文化,抵制美化西方思想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习俗,反对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禁止宣传西方思潮,发表有损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歪曲和丑化党和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要想尽办法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自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仰,不断增强“四个自信”[7]。

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课程讲述微生物学发展历史时,往往重点讲解巴斯德和科赫分别作为微生物学和细菌学的奠基人,忽视了中国科学家做出的诸多令世界瞩目的伟大功绩。针对这一问题,上海海洋大学教师挖掘了我国学者对微生物学(免疫学/医学)发展的卓越贡献,并在课程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部分增加衣原体之父汤飞凡发现红眼病的病原为沙眼衣原体的故事,通过沙眼衣原体病原的发现过程,引出汤飞凡学以致用、勇于攻克世界医学难题、造福人类的历史功绩。此举不仅矫正了学术界在这方面的认识偏差、知识错误,还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充分彰显了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8]。

矫正法适用于许多课程,更适用于内容本身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格格不入、倒行逆施,歪曲历史、漠视事实,科学性不足、政治上反动的知识点。任课教师如果不加以矫正,就會育错人、育偏人,甚至育成敌人。这就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必须具有家国情怀,必须爱党爱国,牢固树立使命担当意识,全面审视所教课程,准确拿捏所有知识点。对于需要矫正的知识点,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绝不手软,确保育德育人效果。

五、深掘法——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深掘协同思政育人

一般认为,众多科学类课程是缺乏思政教育功能的,推进课程思政有困难。但事实并非如此。已有许多理学类、工学类、医学类课程任课教师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深度挖掘,发现了丰富的思政育人素材,并借此培养学生,取得显著的育人效果。

大学数学是一门典型的自然科学类课程,乍看没有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海海洋大学的教师发现,大学数学课程内含缜密的科学精神,并借助数学思想、解题思维,培养学生的严谨性、逻辑性,培养学生坚持真理、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遵章守纪的诚信观念;借助数学的有序性、简明性、对称性和统一性特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高尚情操[9]。

大学物理课程在讲授核能开发与利用内容时,一般都会介绍我国成功发射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以及战略战术导弹、运载火箭、潜艇、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之余还能体验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这种做法已经足够,但上海大学的任课教师并不就此停步。他们通过深度挖掘中国核能利用功臣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取得显著的育人效果[10]。

其实,工程力学课程讲完“装配应力”这个知识点后可进一步强调,“装配”就像班级同学之间的配合关系,同学之间配合得好,整个班级就会朝气蓬勃;配合得不好,班级内部“应力”太大,自身容易破坏,从而影响整个班级的共同发展[11],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机械工程导论课程可以深度挖掘工程实践中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众多临床类课程可以深掘其中的仁爱精神。

总之,深掘法大有用武之地,只要任课教师拨云见日、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刀刃向内,深度挖掘隐含在知识表象中间的科学精神、做人道理等,也能取得很好的专业课程育人效果。

六、添加法——通过添加相关内容协同思政育人

梳理发现,确实有一些课程或者知识点本身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或者功能不明显,或者被任课教师认为功能不理想。如果是这种情况,就只能采用添加法,通过旁征博引,添加相关的育人功能好的素材。

物权法学课程任课教师在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知识点时,可以在介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农村承包经营户、承包的对象、耕地、承包制度的载体、承包合同,“承包”二字的具体内涵和发展,承包地的流转及其限制等之后,添加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十八个手印”、时任安徽省委领导实地调研与报告、高层领导英明决策等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素材,粮食“保底价收储制”“农业税”彻底取消等重大举措,十四亿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等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关注我国“三农”问题的高度责任感,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12]。还可以添加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十八位带头人之一的严立华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的视频素材,激发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

工程力学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是定理、公理和公式,理论性很强,理工味很浓,难度较大。任课教师如果能添加一些说文解字、国学经典、哲学理论等人文素材,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果能介绍历经千年风雨冲刷和洪水地震考验的赵州桥,以及中国其他古房屋建筑,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心、民族情,引领学生对中国智慧真听、真懂、真信,激发学生前行的动力。还可以添加一些工程伦理学、工程哲学的经典素材,塑造学生关爱生命、关爱自然、尊重公平正义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厚植工程伦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11]。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硬核”专业课,北京联合大学教师在讲完CPU基本概念、模型、性能指标等主干知识后,添加Intel公司漏洞门事件的相关素材,证明我国发展CPU的重要性,并真情寄语“国产CPU的成年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我相信并期待同学们‘衣锦还校的那一天”,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责任担当意识,收到很好的效果[13]。

公共英语课程在讲授英美哲学时添加中国哲学思想的内容,讲授西方民主制度时补充中国的民主集中制内容,讲授英美传统节日时增加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等等,避免中国的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等元素在英语教材中“隐形”或“失语”,避免学生遭受西方思潮冲击,让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信仰,增强思辨能力和文化自觉,增强“四个自信”[7]。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在讲授艾滋病病毒内容时,添加2018年11月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事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艾滋病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危害以及基因编辑的风险,教育学生尊重和遵守科研伦理,恪守道德规范[14]。

南京医科大学人体寄生虫学课程讲授疟原虫章节时,添加屠呦呦因对创制抗疟药物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作出杰出贡献而荣获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的案例,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家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献身科学精神来教育学生,效果明显[15]。

总的看来,适用于添加法的课程和知识点很多,任课教师乐于采纳,但也需适可而止,切忌滥用,否则会让学生因感觉老师上课扯得太远而产生抱怨抵触情绪,从而影响育人效果。

七、结束语

注重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我们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贯要求。然而,从全国各地的推动情况来看,其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对非思政类课程协同思政教育的方法了解不够。笔者在文中论述了非思政类课程协同思政教育的六种共通性方法,我们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恰当的方法。其中,统领法是对所有非思政类课程协同思政教育的硬性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课程全程全域,践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初心使命。强化法可以在非常广泛的知识点上运用。如果涉及若干选项的知识点,任课教师需要采取跟进法开展价值引领,帮助学生避免断章取义,形成正确认识。矫正法适用于很多课程,尤其针对那些倒行逆施、歪曲历史、漠视事实、科学性不足、政治上反动的内容的讲授,任课教师必须全面审视所教课程,准确拿捏知识点,对于需要矫正的内容则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绝不手软。深掘法适用于任课教师通过深度挖掘隐含在知识表象中间的科学精神、做人道理等等。如果任课教师发现实在难以向内挖掘思政要素,可以采取添加法,通过适当添加相关的思政元素实现育人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全面完整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EB/OL].(2019-08-08).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1020/c49150-28793213.html.

[2]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在世界经济专业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几点体会[J].中国高等教育,1991(3):19-20+34.

[3] 鲁海峰.新时代地学学科课程思政建设论[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4):22-24+29.

[4] 魏少玲.课程思政: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三全育人的教学改革研究:以《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47):56-57+59.

[5] 马晶,包玉颖.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32-135.

[6] 王万光.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初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价值观导向问题及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大学教育,2019(8):138-140.

[7] 杜剛跃,孙瑞娟.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有效策略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22-126.

[8] 张庆华,宋增福,张旭杰,等.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思政案例:汤飞凡和沙眼衣原体[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70-72.

[9] 郑奕.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1):59-61.

[10] 戴晔,白丽华,张萌颖,等.“课程思政”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9(8):84-86.

[11] 李占芳,仝军令.《工程力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45):248-249.

[12] 李磊.法学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进路研究:以民法学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授课为例[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9(6):101-106.

[13] 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EB/OL].(2019-08-08).http://www.bj.xinhuanet.com/bjyw/2019-04/15/c_1124366026.htm.

[14] 胡阳,石立莹,李梅.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评价方法[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3):476-479.

[15] 陈琳,徐志鹏,季旻珺,等.《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9(4):431-433.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
移动互联网在青年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