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基于城市特色的滨河景观设计
——以都江堰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2020-09-26张毅

建材与装饰 2020年27期
关键词:滨河都江堰景观设计

张毅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 611756)

1 都江堰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和特征。从广义上讲,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人工环境[1]。

自然环境:都江堰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市内水系丰富,丘陵与平原交融。

人文环境:都江堰水文化特色可分为三个层面:①物质层面的表层水文化;②行为层面的中层水文化,指许多与水相关的仪式活动等;③融入人们生活中的深层次水文化,包括地域市井文化,人们的价值情操等。这三层文化与市井紧密联系[2]。

人工环境:都江堰市内建筑风貌主要为川西建筑风格,绿地广场多分布在河边。在市中心区域,街道尺度舒适亲切,城市空间内涵丰富同时极具地域特色。

滨水景观作为三种环境共同衍生的结果之一,深刻影响着都江堰的城市文化

2 基地现状分析

城市设计选址位于都江堰市内,北侧为蒲阳路,东侧为观景路,西侧为玉带新街,南侧为蒲阳河。通过文献查阅与实地调研这两种方法,得出基地主要呈现五点问题:

(1)山、水、城、堰互动良好,但缺少有机融合:都江堰市“山·水·城·堰”的特色景观格局是其一大特色,但是现状中城市形态与山体、水体之间缺乏关联,河岸为硬质堤坝,山元素未能与城市结构、景观体系建立充分的联系,山水之间缺少视觉通廊,滨水区基本特质为“封闭”,“亲水”这一功能缺乏。

(2)公共开放空间不成体系:公共空间布局独立,主要在封闭的单元社区内,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利用率低。现存的公共空间环境差,设施配套严重不足,很多被停车占据,区域良好的户外休闲空间相当缺乏。

(3)景观品质相对较低:景观主要分布于社区内和河滨,前者在一些老社区内缺少管理,景观配置杂乱;后者却因为建筑占据了大量的空间,景观层次单调。

(4)建筑风貌缺乏控制:现存建筑立面风格相对杂乱,多为国际式的现代风格,立面色彩也纷杂不一,很多靠近河边的建筑高度也没很好的控制,导致河滨景观层次与畅通性欠缺。

(5)城市特色彰显不足:区域内滨河景观缺乏,近水平台、生态湿地公园等缺少,人们日常活动空间和水文化缺少联系,“水文化”缺少彰显。

3 基于特色水文化的滨河景观设计

3.1 滨河景观设计原则

尊重自然:中国传统自古尊重自然,都江堰水利工程也体现了道家思想,尊重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才能建立一个和谐互利的环境。

尊重文化:文化是都江堰这所千年古城发展的不竭动力,滨河景观的设计过程要注重彰显本土文化特质。

开放性:开放性的滨河空间设计可以维持水生态环境稳定,提供城市与自然的连接场所,连接市井生活所需的公共空间。

以人为本:设计目的是使生活在其间的市民获得精神情操的陶冶及心理满足。

3.2 景观设计概念与布局

城市设计以水系为纽带,提炼神经元的概念,设计不同层级的有秩序的滨河景观带,通过可持续的可复制的更新设计模式,以核心滨河景观为触媒点,推动整个城市的空间格局的优化以及城市环境的改善。在传统的城市设计五要素基础上结合水文特色设计景观布局,彰显都江堰上水城相融的内涵与核心价值。

3.2.1 景观序列

滨河景观设计强调整体性、开放性、序列感。根据整体景观结构特点,主要控制轴串联城市不同区位的空间,在各个放射状的枝干景观带上设计相应的慢行道和休憩景观节点,营造舒适的慢行系统绿廊,以此过渡城市与滨河景观带。通过营造放大的广场和丰富的配套设施,以及景观塔和水利文化博物馆,形成整个景观序列的核心和高潮点(见图1)。

图1 都江堰片区景观设计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3.2.2 景观界面

开敞界面:滨水界面是对滨水开敞空间的实体界定,连续的城市界面能够营造滨水地区的城市氛围,通过构建有韵律、层次分明的滨水界面是增强都江堰水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3]。

人工连续界面:由建筑组成的临街界面,具体控制包括:建筑沿街对齐、开敞景观区的建筑物退让、沿着城市道路的建筑界面保持连续性,包括建筑高度、立面风格、建筑不同类型的相互关系等。

韵律界面:临路的建筑,打造富有韵律的建筑立面。同时以河流为参照,建筑高度向两边呈现逐级升高的趋势,结合远山,勾勒层层绵延的天际线。

3.2.3 节点标志

根据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的描述,标志物的是在一个环境中的特殊元素,通过让标志物在不同的城市角落可见或者区别于周边的环境背景,从而营造具有场所意义的空间。通过营造景观塔形成整个区域在高度上的重要标志,形成核心区对周边放射区域的统治,增强景观设计的一体性和该片区的场所感。

3.2.4 视线通廊与视域

城市中见山望水眺望点的设计应该结合山水视线通廊与对开放空间的优化及现状视觉效果,增加城区内部的低点眺望点,形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山水城市景观节点,保护开门见山的良好景观资源[4]。景观设计包括:水平延伸的景观控制轴区域、竖向观景塔与地处景观的视线、远山与河滨两岸的景观视廊和社区的放大节点处的景观与城市视廊等。

3.2.5 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中市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5]。通过对古城的空间结构和当地人们的风俗习惯分析,比如老年人喜欢在广场上跳舞、放风筝、踢毽子、下象棋、健身、弹琴说唱等,在景观设计中注入相关的场地设计,比如浅水池麻将台、慢行步道、琴棋书画文艺角、健身广场等一系列主题口袋公园,整体格局用慢行步道绿廊串联起各个小节点空间。此外设计亲水平台和栈道,增加生态湿地,打破传统的防水堤坝的呆板印象,结合传统小桥流水的古城印象,将水流引入河滨建筑的明沟,增进水与人们生活的距离。

3.2.6 特色构筑物

为了发扬项目地方特征及现场记忆,从而避免“城市面貌趋同、差异性消失”这一困境[6]。设计传统建筑样式的小房子点缀在景观区域内,提炼传统的建筑元素、手工艺品、水文符号等,设计相关的艺术雕塑、景观构筑物进一步增强当地特色的文化属性。

博物馆是城市历史、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记录者与展现者,城市水博物馆,注重城市独特水文化、水利史的挖掘与展现,将其回馈给市民和参观者[7]。针对弃用的水电站和配套设施,通过结构更新加固,将其置换成具有展览、体验和宣传功能的水利文化博物馆。以此保留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市民丢失的城市记忆,增强其特有的场所感和市民的归属感。

3.2.7 可持续设计

景观可持续设计包括提倡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统,沿河岸设计自行车道和慢行系统,营造有雨洪导向价值的户外环境、构建雨水循环利用系统[8]。用景观的可持续带动文化特色可持续,从而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都江堰市片区的滨水景观设计,通过挖掘城市本土特色,回归以人为本的出发点,以水文化、场所精神、生态可持续、开放公共性为基本理念,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设计具有地域特色、提高城市景观质量、完善山水城市相互融合的空间格局的滨河景观。通过对片区的滨河景观设计,激活老城活力,提升城市格局,丰富市民的生活空间,为市民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和娱乐价值,彰显山水城市的特色,使都江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成为一座有非常有特色又极具人文历史底蕴的魅力城市。

猜你喜欢

滨河都江堰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拜水都江堰
洪涝适应性滨河景观设计——以湖南省永州一中河段为例
观赏草研究概况及其在太原市滨河两路的应用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李冰与都江堰
城市滨河湿地生态景观营造探索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