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思维在陶艺创作中的运用
2020-09-26冯一博
冯一博
(湖南理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南岳阳,414006)
0 引言
与传统陶艺不同,现代陶艺越发注重观念与形式的表达,创作者们在掌握了基本的工艺技法之后,还需要对艺术观念和艺术形式进行探索和创新。而解构作为艺术创作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与现代陶艺的结合将有利于我们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改变固有的艺术观念,为现代陶艺创作引导新的方向。
1 解构的概述
起先,解构是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于20 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当时的解构主义领袖——雅克•德里达不满于西方数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开始对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理念发起挑战,基于对结构主义在语言学中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理论”,提倡打破原有的单一化秩序,建立更加合理的多元化秩序。随后,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从建筑领域开始,逐渐渗透到时装、摄影、平面等艺术领域。“解构”顾名思义就是解开、分解、构成,单单从字面意思来看,“解”可以理解为“解开”、“分开”,“构”可以理解为“构成”、“结构”。二者结合便是:分解开传统的,构成新的模式,即:对固有模式进行批判,变革成新的模式①。在现代艺术的表达中,艺术家们常常会运用解构的思维,通过打破、分割、组合、拼贴等手段使作品表现出矛盾、隐秘、自由、超脱等特征,为作品带来趣味性、独特性和深度性,进而引发观者的共鸣和思考。解构思维的运用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为艺术创作带来的个性化和可能性满足了艺术家对作品更好的表达,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选择用解构形式表达个人的艺术理想,也说明了解构所展现的美学品位符合现代的艺术潮流。
图1 斯蒂芬•鲍尔斯作品
图2 陆斌作品《碎岁》
图3 作品《重圆》
2 解构思维在现代陶艺中的表现
解构思维运用到现代陶艺当中,可以让陶艺作品更加富有个性化和表现力,也可以为陶艺家进行陶艺创作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想象力。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解构形式主要以打破、重组、叠加等方式为主,作品既可以通过平面绘画的方式表达,也可以通过立体造型表现,创作内容上更加不受约束,陶艺家在表现个性的同时也注重材质本身的面貌,会选择合适的表现手法或烧成方式来更好的促成解构思维的表达。
澳大利亚艺术家斯蒂芬•鲍尔斯的作品(图1)便是运用解构思维,以陶瓷为载体将二维平面进行“打破”,他细致的将画面以拼贴画的形式随意分割或者叠加,将澳大利亚当地的历史、神话和民族精神配以华丽的装饰图案糅合进一个画面里,使作品所呈现的内容十分丰富,具有独特的装饰感和丰富的层次感,所有作品都被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能够通过装饰色彩、题材内容及空间关系突出要表达的主题。
中国陶艺家陆斌的作品多数以破碎的形式表现,他仿佛可以将时间引入作品,残破的经卷、倒塌的佛塔、碎裂的甲骨都给人一种时间悄然流逝的感觉。他的作品看似传统却是在“打破”传统,如作品《碎岁》系列(图2),选取了明清时期的数款紫砂壶,用了及其复杂的技术和手段,实现了对它们的打碎与重组,作品就像地下考古发现的文物碎片被精心修复后的古物,却表现出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并暗含隐喻、耐人寻味。他的作品通过解构的思维,把传统的事物用现代的艺术观念从新表现,巧妙的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给予了传统事物不一样的艺术语言。
日本陶艺家寄神宗美的作品更是解构思维在陶艺创作中表达的典范。在修复破碎瓷片的时候,寄神宗美从充满偶然性的抽象形态和重组形式中获得了创作灵感,他的系列作品常在入窑之前将完整的造型打碎,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和烧成方式使碎片呈现不同色彩,形成多样化的肌理装饰效果,最后利用树脂胶和石膏等粘合材料将其重新组合归于一体,从而造就了作品变换莫测的视觉观感。寄神宗美一直在探索破碎与重组中的不可预知性,这种不可预知性带给作品全新的艺术生命力,超越了人为设计的感觉,这就是解构思维为陶瓷艺术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3 解构思维在我陶艺作品中的运用
图4 作品《傍晚的云》
图5 作品《落羽》
经过对解构思维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研究分析,我从造型、装饰、工艺等方面思考了解构应如何运用到我的陶艺创作当中,通过学习与借鉴,并融合了自己对于解构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了一系列的解构陶艺作品。
3.1 《重圆》
作品《重圆》(图3)是我将解构思维运用到陶瓷创作中的首次尝试。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次专业考察时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修复过的古代陶瓷残片,残缺的外形被人工的用石膏修补,石膏的白色和文物本身的颜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相比破碎前的形态有了一种新的感觉。所以作品的主体选用了中国古代玉璧的造型,通过拉坯成型,在素烧到一定强度后进行打破,然后采用坑烧的烧成方式将每个部分烧出不同颜色后进行重组,作品的整体色调以灰色为主,这是木柴燃烧时形成的自然本色,色彩与形体一同体现出历史事物在经历岁月的洗礼后的沧桑与厚重。作品中的解构思维主要体现在对作品主体的打破和重组上,作品在创作时选用了坑烧的烧成方式,坑烧除了颜色自然、变化丰富外还有烧成后坯体不收缩和不变形的优点,所以重新组合后的作品外形并未发生变化,但整体上给人的感觉却大有不同。
3.2 《傍晚的云》
在作品《傍晚的云》(图4)的创作中也运用到了解构的形式。《傍晚的云》这一系列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傍晚时分天空中云的形态与色彩,作品中主体部分将云的形态进行了抽象化和概念化的表达,运用解构的思维,制作时将素烧后的坯体打碎,碎片被坑烧出不同色彩后再重新组合。作品的造型采用简单的概括化,这样可以更加突出坑烧所带来的自然色彩,在这次创作的烧制过程中,还加入了一些金属氧化物,使坑烧的色彩更加丰富,出现的红、黄、橙等颜色就像傍晚时分天边的晚霞,与作品主体形态呼应表现出一种淡然、宁静的意境,同时也注意到了留白的运用,选择一部分坯体碎片不经烧成,组合后可以与其他色彩形成强烈对比,使作品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最后,在展示上采用了与金属材质的结合,将作品主体置于随意穿插组合的金属框架之上,给人一种“云”在空中漂浮的感觉,同时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层次感,也形成了作品主体与金属框架间的一种虚实对比,进一步凸显主体。这套作品是我对傍晚时分天空中自然景象的感受,作品中的解构思维表现在对作品主体“云”的打破和重组上,利用材料特性配合烧成工艺,最终使作品呈现出丰富的自然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
3.3 《落羽》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许多建筑随着时间流逝显得破旧和落后,像完成了自身的使命一样最终被拆除,变成废墟,这是我们常常见到的场景。作品《落羽》(图5)的创作灵感便来源于城市中的建筑废墟,作品主体选择不同高度的长方体造型代表建筑物,坯体采用注浆成型,在干燥后进行素烧,然后将坯体打碎,选择大面积的部分准备乐烧,一部分留白。作品使用了乐烧的烧成方式,坯体表面未上釉,置于窑炉中烧至700℃-800℃时打开窑门将坯体取出,立即将羽毛和头发放于坯体之上,这些含有蛋白质的材料在高温下会迅速碳化,在坯体上留下印记。作品以白色为主色调,用以凸显羽毛留下的黑色印迹,形成清晰的黑白对比。作品中的解构思维同样是表现在对主体的打碎,但是并没有进行单一的重组,而是对整体的重构,打碎后的个体随意错落的摆放,高矮和方向毫无规律,重构后的整体就像一片白色的废墟,飘落的羽毛留下印迹,象征白色废墟中的一丝丝希望。
4 总结
通过对解构思维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研究分析和创作实践,让我看到了解构形式为陶艺作品带来的丰富表现力也让我对现代陶艺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解构思维的运用可以让我们很好的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抒发自我个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解构并不是简单的打碎和拼接,解构往往伴随着重构,而这种重构是有意识、有目的地重新组合,所以对于解构思维在的陶艺创作中的运用一定需要是理解之后的精心设计,而不是一味追求标新立异和照搬照抄。此外解构的定义:打破传统,构成新的元素,并不是对传统的完全抛弃,解构与传统并不是分道扬镳,它可以很好的沟通传统和现代,可以让我们用现代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从新解读传统,将传统元素用现代的方式从新塑造,这一点很适合运用到我们的现代陶艺创作当中,我们一直提倡打破传统、追求创新,其实应该是在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新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观念来进行创新,解构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它可以使我们的创作题材更加丰富,而不是抛弃所有传统元素,也可以使艺术家们发散思维、积极构想,创作出更多技法新颖、充满趣味性且独具个人特色的作品,从而促进现代陶艺的发展。
注释
①徐子焱.浅析解构主义对艺术设计的影响[J].上海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