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邱春林青花瓷艺术:从品性学养中生发出的幽雅自在南山

2020-09-26邱春林

陶瓷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青花瓷青花文人

邱春林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博导

2017年12 月9 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协办的“千年青花开生面——邱春林青花瓷艺术研讨会”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他的青花瓷创作展开了热烈讨论,分别对他的艺术语言、艺术观念和工艺态度等进行了学术评论,自然话题也延展到对当代青花瓷艺术有一个整体观察。以下是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录音整理摘要:

连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国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邱春林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前提是他首先是一个文人。它具有文人所必备的文字功底、理论功底和学术功底。邱春林对艺术的表达是有目的性的,他以文人、学者的身份探寻艺术,表达出一种艺术主张、一种艺术观念、一种时代精神及对历史文化的一种看法。第二,怎么看文化和艺术的关系?这也是值得我们很好研究的。我最近读十九大报告得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文化包含着艺术。一定要从前堂,按部就班地登文化大雅之堂,然后游于艺,进入艺术之殿。邱春林所坚持的和现在中央所倡导的,以及和文化部、我们院所要求的高度一致。他在和艺术大师们交往时的文化形象一定是带有引领性、楷模性的[1]。第三,邱春林的文人青花瓷从艺术本体来讲,形成了他自己的艺术思考和独特的艺术表达。他的创作继承了中华民族美学精神,且他的这种美学追求精神又和他的个人修养和为人高度契合。第四,在艺术表达上也有他的特点。邱春林的文人青花瓷通过工于刻画和全景式布局来加强青花瓷的温度、生命感、鲜活度,表达了文人的山水情怀和崇尚自然的情怀。在他画面的意境上来看,安静是他画面意境的本质。我个人理解出于三点考虑: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静本来就是中国文化的美学追求;二是个人的品德养成所使然;三是和当前的喧闹反其道而行之,我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有意识追求,这也是值得肯定的[2]。

李砚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所谓“文人画”,文人之画也。特点是“文”字当头。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作为文士阶层的艺术,起表达形式有两种:一是文字,二是绘画。文字的书写具有日常的普遍性,绘画的书写则具有更多的专业性和个人的选择性,其共性,建基于文化的职业性和与此相适应的高度文化修养上。离开了文化、文品、修养就没有所谓的文人画。邱春林以文人、学者的身份探寻绘画艺术,以文学修画艺,而通过绘画促进文学修养,实现学术与艺术实践的双修。

陶瓷世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从原矿到成瓷是一个历练的过程,该工艺专业技术性很强,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掌握。邱春林博士一头扎进窑场,像窑工一样劳作,在劳作中学习和把握各种工艺和材料;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笔墨表现与陶瓷以及陶瓷工艺之间的互为关系。与人一样,不同“身量”的陶瓷“气度”不同,短颈鼓腹矮足的大罐显得气壮,身长颈长的瓶子显得气清;小口罐气敛,大口罐气敞;上大下小的瓶子气升;上小下大的瓶子气沉,上下一致的瓶子气匀……在陶瓷装饰于陶瓷绘画之前,了解陶瓷瓷瓶的各项性能和特点非常重要的”。这种对陶瓷瓶性的独特感受非一般人能够体会和认知,这归结为他敏捷的思维和深刻的思考。邱春林与很多艺术家到景德镇蜻蜓点水般将自己的笔墨移植到瓷胚上,不懂也不顾及陶瓷材料与工艺的规律不同,一味追求“意到”不同,而是尊重陶瓷的特质,尽力把握各种陶瓷工艺和釉料的特性,尤其是瓷胚与青花釉料的关系,需工则工,能写则写,将艺术表现统合在陶瓷工艺和材料的规定性之中,而不是之外,所以,他的青花瓷作品,绘画不外在于瓷,而是画与瓷相得益彰浑然一体[3][4]。

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研究员、博导)

邱春林通过“山水”文人青花瓷来追求自己的学术理论和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在他心中,“山水”是一条通道。春林借助这一艺术通道,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优美的境界中认识隔世的师友同道。在这个没有现实的“山头”或门派的艺术天地中,只存在精神相通与呼吸相感的审美知音,以至他乐于沉浸其中。

2017年12 月9 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邱春林青花瓷艺术研讨会”现场

“甘受和,白受采。”(《礼记•礼器》)素白的基底好做彩绘的文章。白瓷质地就像宣纸那般素白,以此为材料基础更能显现出青花之美。然而,在陶瓷素坯上彩绘与在宣纸上落墨则是有很大区别,不能等同而论。如今有些画家以瓷坯瓷胎当作宣纸而直接作画,却不加以琢磨瓷道瓷艺方面的技术,以致于有形无实,缺乏瓷风瓷韵之美。春林努力以自己的实践反拨他所不屑的这般作风。他的青花山水既有纸卷上的笔墨韵味,同时也遵循青花料性、体贴瓷坯器表的施绘讲究。春林能巧妙的把宣纸上画作所重视的笔墨规范、章法布局和意境营造,转换为契合陶瓷工艺语言的相应处理,以至将绘画样式和陶瓷品性自然交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5]。

宁钢(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邱春林先生的青花瓷作品素洁淡雅,犹如一幅清丽俊朗的水墨画,这种视觉效果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现的:

其一,他的作品在题材与意匠上充满了君子之风。梅、竹、荷花是他最常描写的艺术形象,这三类植物自古至今便是君子品格的象征,在邱先生的笔下,它们既展现着清隽秀丽的风骨,更因形体姿态的俯仰转折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高高在上的“风骨”与充满了烟火气的“生活”,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特征之所以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统一,其主要原因当是作者巧妙的意匠,在他的精心布局下,这些“君子品格”的艺术符号以一种极为日常的姿态呈现出来,它们不再是单纯地以清冷孤傲为特征的艺术对象,而是被更多地赋予了生活的意味,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却并不一定会被注意到的细节被作者有意识地放大了,因此,我们不仅能从淡雅的笔墨中看见晨曦中莹莹的水光,甚至于还能听到微风吹拂过竹林时发出的沙沙声,所有这些无不是生活的妙趣所在。

青花大镶器烟江无际

其二,他的构图与笔法率真而不失古意。邱先生的青花瓷作品构图常于平淡之中见细节,枝条的转折顿挫与茎秆的疏密排布不仅展现出中国传统绘画里的“黑白关系”,还利用由此而产生的虚实对比表达出光影的律动,在斑驳的光影里,笔墨呈现出率真而质朴的韵味。同时,他的构图常能于传统之中见创新,缠绕蔓延的枝蔓在转折的空间里构建出新的画面,浓淡相间的花叶对比出清朗明丽的色块,因此,我们在欣赏邱先生的作品时,常常会产生初见为传统、再观见新意的审美乐趣。

唐克美(第六、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总工艺师)

青花大镶器峻岭崇山

邱春林先生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是一位具有广博学识的艺术理论家和陶瓷艺术家,他于中国绘画和西洋油画方面也颇有造诣。在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始终主张:做一个有真知灼见、有独到建树的理论家,必须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路。他身体力行,以理论修养中体悟到的艺术之“道”,进行艺术创作实践,并认真把握心、手、技、艺之度,精心地探索民族传统与时代创新之关系。经年锲而不舍的努力和丰厚的造型艺术功底,使他的青花瓷艺术独具人文情怀。他的作品神清骨秀、气象生动、笔道华滋、优美典雅,体现了中国文人山水画的诗情画意之气质,瓷画以中国传统的形式美洋溢出丰实、多彩的艺术情趣。

青花盖罐松风竹韵

邱春林先生在艺术创造中秉持传统,师法自然以抒发胸臆。因此,他的作品鲜明地绽放着浓郁的中国“青花”韵味和时代审美情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周道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原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

当第一眼看到邱博士的青花瓷作品时,使我有一种久在雾霾中突然呼吸到一缕清新的空气一样的感受。他的作品在点划间透着一种安静、优雅,没有一点浮躁粗俗气。作品既又传统又有创新,看得出他对传统艺术深厚的研究和沉积。空间静谧、诗意充盈,少了尘世的喧嚣,轻松并富有艺术大胆想象。写实与抽象,装饰与浪漫的艺术语言,既统一又各有特点,展现了自身的个性和艺术修养,让观者感受到优雅浑厚、痛快淋漓的艺术熏陶。他让青花瓷少了些匠气,赋予了鲜明的文雅特质。

青花花器君子爱莲

傅益瑶(旅日著名水墨画家、2016年“中华之光”奖获得者)

邱春林从做学问的自在到画家的自在,学问厚,艺术自然就厚;他的山水画和青花瓷既有古趣,又有新意,走的是师古人之心非师古人之迹的正路。与常见的没内涵的几何形装饰性游戏不同,他的作品依靠优秀传统笔墨技法支撑下出来的装饰性美感很耐人寻味……

器之小,宇致大,能容我心中之宇宙——我站在邱春林的青花瓷前面就是这样一种感受和心境!

夏侯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我认识春林很多年了,我一直认为他是搞研究的,搞艺术理论的,但是这次看到他画出这么好的青花感到非常惊喜!

水墨画景德镇高岭村之古樟

水墨画山中何所有

水墨画婺源

我做学生的时候画过青花,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当时我们班同学比较少,十多个人,有一批南方来的画家走到我们教室参观,其中一个女画家看到我们很认真地在那练线条,青花的基本功是描线和汾水。女画家说,这很容易嘛!我们班一个最调皮的同学立马站起来说,要不请你来表演示范一下?她根本不懂我们青花料的使用,拿料一蘸到瓷板上,结果画不动,因为瓷板一公分厚,不像宣纸那么薄,她笔下去以后水分被快速吸干了,笔就拖不动了,当她使劲把笔提起来的时候笔已经成扫把样子了。同学们都嘲笑她,她就走出去了。

这个小故事说明我们的陶瓷,如果你是外行,即使你画宣纸画得很好,但是画青花不一定画得好,因为青花的料性不一样,比重很大。青花料是用茶叶水调的,里面还有一定的油,这样才会比较好操作,否则很快就沉淀,一沉淀笔拿不起,没办法画。

我讲这个历史是想说春林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把青花画得这么好,用笔、用料这么娴熟,当然跟他的技法和他画国画能力有关,但是画青花的工艺技法是经过艰辛练出来的,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这个水平的。

春林的作品有中国画的技法,也有传统青花的工艺,已经把青花瓷推到最高点。这个文人青花我第一次见到,我过去画过传统青花,那种传统青花我见得多,大家也都见过,但是他这种文人青花,很有文化品味,一看还是青花。为什么呢?因为青花的本质没有丢,青花的魂在里面。所以他的文人青花在传统基础上有了传承和发展。

黄云鹏(中国古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陶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我从事古陶瓷研究,仿古瓷搞了一辈子,对青花有一定认识。邱春林最大的优势就是他有文化。我认识邱春林先生有十多年了,我一开始对他的印象是理论家,不知道他有这么高的画画功夫。他的绘画技艺可以说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现在画到这么高的水平是很不容易的。什么原因呢?刚才连院长讲得很清楚,春林有文化,是文化人,而且有深厚的美术基础,他绘画也有很长时间,所以文化人来画文人画肯定进步很快。绘画艺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要有修养,修养越高艺术境界越高,才能越打动人心。没有文化的人要把绘画画得很好不太可能。

水墨画景德镇瑶里之桥影

水墨画雪后

古人讲“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这是文人和手艺人、工匠的差异。手艺人当然也有文化的,像齐白石没有读多少书,但是后面自学文化很高,像他的诗、他的字都很了不起。还有“珠山八友”的王步,工匠出身,但他这个人很聪明、好学,他的字、诗也不错。我深切体会到,我们要向邱春林学习,先做文化人,才能登堂入室;没有文化难登大雅之堂。邱春林先生青花山水保持着文人画的文雅。陶瓷是类玉,玉的品格就是瓷器的本质,所以青花瓷要保持文气、文雅的特征。画青花不能太重,太重就容易跳出来,与陶瓷结合不好。邱春林主要以点、线造型,构图空灵,层次分明,绘画和瓷融为一体。

李正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教授、博导)

与邱春林老师相识多年,总是相见于有关陶瓷学术研讨会上或是评审工作中,确未见过其陶瓷作品。邻近2016年岁末,忽闻元旦期间将展出其一批青花瓷作品,这着实用令我颇感讶异。继而见识其青花作品后,不免感慨邱老师出手不凡……。

青花刻花大瓶清凉一夏

青花大罐秋山如妆

一般我琢磨青花,无非是观其形色,品其意味。此间的形,不只是画面样式或构图,因为它们是依附在器物之上的,因而对器物形的讲究与否,即可初步分辨出创作者追求之高低。就此而言,邱老师没有懈怠。其用器物形态有变且有意于手制成型,为画面构图与绘画提供了良好的可能。此间的色,只此青花一色。古人特别讲究国画中的“墨分五色”,此间亦被作者转化成“青分五色”。我较有感于那几件上方下圆的四面镶器,青花山水图纹顺着器形体面转换,可见画面安排主次有别,物像配置虚实相间,景物之间疏密有致;观者既可静态观其独立成幅,亦可动态赏其延伸成卷。再析作者用笔用色熟练自如的背后,应不乏国画功底与心境;泥坯上画笔抑扬顿挫之痕迹,成瓷后青花色泽干湿浓淡之呈现,除表明作者绘画态度及功底之外,亦体现其对青花瓷工艺具相应的掌控能力。当然,作者那种寄情于山水与生灵之间,再现其于青花瓷之上的情怀更令人感叹。还有些青花作品也引人关注,有的形色似扇面展开,映入眼帘之风光甚是开朗;有的画面随器形苍劲挺拔,读之心性逐觉明快;有的瓶形端庄画面典雅,如同形成某种宜人的氛围;从而尽显各有千秋之形色,观者若赴现场感受之,想必会有更多的发现或共鸣。

以前邱老师那般风风火火显见于会议与活动中的印象,如今在他的作品面前悄然隐退,青花瓷后面作者鲜为人知的一面,还是经由其作品透漏于人。也许那些兼有理论与实践才干的人,最有可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触动。

饶晓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副所长、总工艺师)

我和邱老师聊过很多次,因为“文革”的原因,中国谁都不敢当“臭老九”,谁都不敢当文人,文人阶层的消失造成文人没有表现自己的平台。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邱老师在文人的阶层里面充分表现了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我相信就是文化的力量,是道德人格的力量。

青花双面镜屏疏林雅客至,春风水一湾

青花大梅瓶云山太古色,遒松千岁姿

历史经验说明,在很多领域,只有文人这个阶层发挥应有的作用,文化艺术才会进步。这些年出现了许多我们不可理解的社会现象,需要通过文人的引领来改变现实。中国已经不能穷得没有文化了,文人学者必须要站起来!我相信邱老师就是先站起来的人。我们今天谈的这个话题不是单纯谈邱老师的艺术,而是谈论文人怎么站起来,为这个社会服务,表现自己。我相信传统文人的品格才能维护社会伦理道德水准。我的另外一个看法,青花本身是很地域的东西,是景德镇的地域文化。但是这批文人艺术家,包括邱老师进来以后,他们把地域文化逐步提升到中国文化高度,我相信随着历史的推移,青花瓷的魅力会更加大。

我看邱老师的作品综合了很多元素,无论是唐宋,包括明,包括景德镇的工艺传统,有很多综合性元素,很感谢邱老师所做的工作!

苗长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钧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和邱老师探讨过有关绘画和陶瓷艺术方面的事情,今天看到了邱老师的青花艺术作品,很震撼!用我们河南话说就是中。中在哪里?来自邱老师本人平时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高度认知和对文学艺术的静心修炼。我从事钧瓷生产已经几十年了,给我的感觉,大多数匠人永远是匠人,达不到大师的水准。对钧瓷来讲,大师和匠人有天壤之别。我希望像邱老师这样的文人的创造要通过大量的展览和活动,充分体现文人对陶瓷领域、艺术领域的重要性。历史上,文人对艺术的升华起着决定性作用,匠人永远跑不出自己这个圈子,文人艺术才是自觉的艺术,这一点邱老师做得好!

周武(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今天的研讨会让我想起北宋画家郭熙的《山水训》:“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作者用心和身的体验来观看自然,凝练出了山水的体貌,这种山水即身,身即山水的心灵观照为东方审美思想所独有,颇具禅意。我觉得和今天的场域也有某种契合。东方的青花艺术以技载道,折射着人对事物的态度,以笔墨为眼睛,以泥胚为山体,以钴料为血液,以自然为情怀,以料性为思想,凭借创作者身心对青花的体验认知,探索人与自然的纯粹本质。

“文人的青花”的提出,在我看来,在当下陶瓷设计语言同质化泛滥的时期,应该说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意义。文人的青花是人的无尽之意融入于蓝白瓷上的心灵摆渡。这种青花的艺术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族群生活方式与审美取向的标签,蕴含着思想的灵光、手艺的神奇。从文人的情怀路径指向思想的创作,可以说是一种诗性的劳动。

红墨彩松影

青花盖罐春水碧波

文人的青花以古法为用,运用山水、花鸟、人物寄情的方式,开启对现实生活的多维观看,以此来抒发人们怀揣思想之意,在料和水的调和中去寻找创作者心灵的平复。

就人文青花艺术而言,在我看来美是隐藏在钴料、浓淡、笔墨、形象、构图、器形背后那份心灵的光照。文人的青花凝结着人身心于不尽之意,于千辛万苦的劳作之中,传递的是心的感知和心的诚意。

总的说来,邱老师的青花造诣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具有三方面特质:一是他的青花包含了文人的情怀;二是凝结了手工劳作的精神;三是彰显出画家独特的手眼品味。这是今天在这个场合,他的青花瓷让我产生的三点感受。

刘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 )

邱春林先生的陶瓷艺术作品融汇了传统笔墨,结合陶瓷材质,用青花净简的语汇,表达一种神韵超逸、萧然物外的意境。其陶瓷作品从器形、色釉到胎釉都经过严格提纯和精工,青花作品呈现出娇艳青翠、清新明快的色调,层次分明的色阶。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还是跌宕高古、阴阳反侧、疏落茂密,邱先生均能得心应手。仁者智山,智者乐水。观其画而知其性,入其境而知其心。

猜你喜欢

青花瓷青花文人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青花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文人吃蛙
纯净的青花瓷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
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