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产品电商需要注意什么
2020-09-26
近年来,农产品电商成功的故事很多。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电商作用更加凸显,例如有这样题目的报道:电商为滞销农产品插上翅膀。但也有专家报告说农产品电商面临一大堆问题,并且列出了2019年农产品电商关闭一览表。
农产品电商,成有成的规律,败有败的道理,成败之别就在于这些规律和道理。在本质上,农产品电商无非是利用互联网技术销售农产品,同传统的销售方式比较,农产品电商有更多的便利和可能,但并不能超越农产品营销的基本规律。
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农产品电商最有用的功能是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图文并茂,有的还有视频。对于生产者来说,传播产品信息就是寻找消费市场。很多农产品的生产季节性强,又或者产地偏僻,不是没有市场需要,而是消费者不知道。网上曾经报道过一个案例:一个饲养天鹅的农户,在上海转了两个星期,到处找餐馆,也没有卖出去几只,后来,通过微信,几天就卖出了几千只。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农产品电商的有用之处除了更容易地获取产品信息之外,还有两个好处:一是便利,动几下手指,产品就可以送到家。对于上班族来说,特别是年轻的白领,非常需要这种便利,哪怕是支付更高的价格。二是可追溯,通过网络与生产者直接对接,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更放心。哪怕是第一次购买,也可以看到别人的点评,有所参照。
不过,尽管农产品电商有这些优势,但也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能插上电商的翅膀。关键看产品,对于一些农产品来说,电商是翅膀,有大帮助;对于另一些产品来说,电商这双翅膀,用处并不大。
农产品的品类众多,如何判断哪些产品适合于发展电商,哪些不适合呢?其间的影响因素可能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可运输性。即凡是可运输性强的农产品,都适合于利用电商平台,反之,则不适合。
农产品的可运输性,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运输成本,二是运输质量损失。这两点影响到产品消费价格和质量,而价格和质量,最终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运输成本很重要。农产品电商平台的运输方式与传统农产品营销渠道不同。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通常是F2F(Farm to Family,农场到家庭),点对点,小包装+快递。而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方式是集散式的,从农民那里收购,集成批量,运到消费地,分销给零售商,最后卖给广大消费者。电商的运输成本(含包装和快递等)的高低,重要的不是绝对值,而是同传统方式比较,高不高,高多少。如果电商平台运输成本明显更高,就没有竞争优势。
在运输过程中,农产品质量有降低的风险,包括物理性损伤和生物化学性降质。运输工具类别、运输时间长短、保鲜措施等都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变化,轻则降级降价,重则腐坏变质,完全失去食用价值。如果所得非所购,消费者就会不满意。而淘宝等电商平台有明确规定,水产肉类、新鲜蔬果等不能退货。因此,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变异问题,经常是农产品电商的关键命门所在。
就运输过程中的变异性而言,不同农产品有显著不同。粗略地说,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如酒类、酱油、醋、肉食加工品、速食食品等,耐储存性强,不需要冷链,运输中不会有质量变异,品牌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也好,因此,是适于电商交易的。农产品初加工产品(农产品内在成分不改变)中,不需要冷藏的,如大米、面粉、油等,可运输性也较好,类似于深加工产品。
比较复杂的是初级农产品,农产品电商的陷阱,大都是在这里。初级农产品,例如水果、蔬菜、鱼虾蟹等,可运输性总体较差,运输的成本较高,无论是按照重量计算还是按照价值计算;对运输条件的要求高,水产还需要全程冷链,包装装卸都更复杂;并且更容易受损,包括物理损伤和生物化学损伤;货架期很短,通常按天计算等。如果是F2F方式,则运输费用较高,只有那些很稀缺、替代性低而又很受欢迎的产品,才可能以高价盈利,例如某些高档水果和水产品。而像西瓜、叶菜这样的普通产品,就难以利用网络进行大众化销售。
另一类农产品电商,不是F2F类型的,而是专门的电商企业。其特点是消费者线上预定支付,商家同城线下配送。生鲜产品是消费者日常购买最多的商品,尤其是蔬菜水果,通常两三天就要购买一次,因此,很多电商投资者都很看好生鲜食品的电商经营。可惜,前述破产关闭的电商,大都是这一类的。这类电商最大的问题是,同紧邻消费者的实体生鲜店比较,并没有成本价格优势,也难以像实体生鲜小店那样,建立起消费者的忠诚度。
在一定的销售半径内,消费者的购买容量大体固定,新出现的电商想要实现盈利生存,需要从现存的实体店中夺走大量的消费者,而这一点是很难的,因为现存的实体店通常都是大浪淘沙,经过了激烈的同行竞争所留存下来的强者。电商产品品种有限,价格又高,唯一优势就是送货上门。愿意花高价享受便利的消费者毕竟是很少数,大部分普通消费者还是愿意到附近的生鲜小店,买到品类、价格和质量都称心如意的产品。
专家视点
中国农产品发展电商空间巨大
国家鼓励有机农产品发展电商
近日,农业农村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印发的《2020年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要点》中提出,要着力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推动有机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
同时,鼓励支持生产企业和专业经销商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品营销,开设一批实体营销网点,打造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培育一批专业经销队伍,线上线下同发力,共同搞活“两品一标”市场流通,保障有效供给。
大数据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生产量
大数据技术可以将传统农业升级为精密农业。科学家通过收集整理大量数据,再使用人工智能对其进行分析,最后得出“量身定制”的算法向农民提供准确建议。例如,确切的播种时间、灌溉频率、肥料需求、适宜作物等信息。
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农民可以使用相应程序,通过计算机或手机跟踪田中作物的实时生长情况,提前做出种植计划,提高产量和收益。
我国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偏弱
报告指出,我国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偏弱。受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和人工成本较快上涨等因素叠加影响,农业生产成本较快攀升,降低了我国农业的价格竞争力。
据统计,在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构成中,人工成本占比超过40%,远高于发达国家10%左右的水平。在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市场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下,农业生产的利润不断收窄,降低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进一步降低了农业的竞争力。
疫情倒逼生鲜电商完善与提高服务
疫情过后,生鲜电商线下实体、线上生鲜会有明显回落分化,需投入持续有效运营将获客转化为线上黏性、高频用户。此外,产业链长、供应链仓储履约成本高、前后端协同困难和不足等问题,考验电商平台运营能力,倒逼生鲜电商完善和提高服务。需求促使生鲜渠道加速变革,服务进一步规范,催生新的产业链和模式,平台需不断审视商业模式并结合市场做出积极调整,全产业链配置和全渠道资源深耕。
农业经理人将达到150万人
目前,国家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农业经理人在其中起到了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引领作用。《农业经理人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显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将以年增幅10%以上的速度发展,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对农业经理人的需求总量将达到15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