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G弦上的咏叹调》与西方教堂的音乐性探索

2020-09-26王稼嵘

北方音乐 2020年15期
关键词:巴洛克咏叹调巴赫

王稼嵘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提起“巴洛克艺术”,人们往往会想到“畸形的珍珠”,它是17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的欧洲开始殖民扩张,掠夺财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宗教领域中,新旧教权力之争,并试图用新的思想征服人心。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了今天所了解到的巴洛克风格。这种风格最先形成于绘画和建筑领域,大约半个世纪后才表现在音乐中。这一时期的艺术吸收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特征,形成了与其完全不同的风格。文艺复兴意味着庄重、平衡、理性和逻辑,巴洛克意味着不安、对比、夸张和新奇,一反文艺复兴平静和克制,而更多表现为戏剧性。

巴洛克建筑的典型特征是通过橄榄型、椭圆形等几何图形,从中变换出更复杂的图案;善于运用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和反波浪状曲线来增加动感。在音乐这一领域,突出特征是运用大量的装饰音,并运用各种复调手法进行创作;节奏上,运用大量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通过连线符点等形式使节奏逐渐变得复杂。巴洛克时期的建筑艺术和音乐艺术在审美、风格、元素等方面,似乎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

提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少不了提到约·塞·巴赫。舒曼曾评价过:“巴赫于音乐有如创教者之于宗教,相对于巴赫,任何作曲家都是蹩脚的。”《G弦上的咏叹调》选自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第二乐章主题,1817年,德国小提琴家威廉密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名《G弦上的咏叹调》。歌德曾这样评:“《G弦上的咏叹调》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动。就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因为我的内心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上帝负责洗涤人间,巴赫负责洗涤灵魂,他的作品总能让人联想起那些耸入云霄的教堂和抽象严谨的数学逻辑,这种想法并无道理,在某种程度上,巴赫的作品似乎可以和建筑牵扯到一起。

一、关于《G弦上的咏叹调》低声部与教堂长度探究

关于《G弦上的咏叹调》,每个版本的速度不一样,但都相差不大,以缓慢的速度演奏,笔者选择其中一个版本进行探究。

从乐谱本身上看,《G弦上的咏叹调》低声部除了第六小节用了八个十六分音符和其余小节出现三处二分音符外,都由八分音符组成。每个八分音符的走向趋势基本上呈“低高高低”或“高低低高”,如图1所示。

图1

从速度节拍上看,音乐在43秒时,演奏到十六分音符之处,也就是刚刚演奏完第六小节的前两拍,一共是44个八分音符,基本上相当于一秒一个音符,相当于慢速行走的速度。整首演奏时长一共283秒,正常人行走的步距大约在50cm—75cm之间,那么,283秒走过的距离大概在142米—212米之间。根据这些数据,比对教堂的一些参数。沙特尔大教堂,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之一,中殿长为130.2米;坎特伯雷大教堂,英国最古老最著名教堂,长约156米;巴黎圣母院,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堂,全长128米;敏斯特大教堂,世界上最高的教堂,长度126米。教堂的长度大体范围在100m—200m之间。所以,通过这些数据的横向对比,从理性逻辑分析上看,低声部的演奏更像是从教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

二、关于《G弦上的咏叹调》高声部与教堂拱顶探究

教堂的风格多种多样,最初发源大概是古罗马的集中式神庙,以圆形为主,当时崇尚以人为本,需要大大的开场提供交流空间;再后来,大约10到12世纪,出现了体格庞大,墙壁厚实的罗马式教堂建筑;12到16世纪,出现了哥特式教堂建筑,一改罗马式教堂的风格,走向另一个极端——能多高就多高,用圆心尖券、交叉肋拱等形式,力求与上帝拉近距离;在文艺复兴时期,布鲁内勒斯基创造了拱形式圆形的教堂建筑风格,他挖掘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精髓,用纯粹理性观念、几何对称和严格的透视法则设计教堂建筑。巴洛克吸收文艺复兴风格并形成与其对比的建筑特色。特点是外形自由,喜好富丽堂皇的装饰和雕刻、对比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的空间。

《G弦上的咏叹调》高声部旋律有几点特色。

1.乐句以全音符、二分音符或符点音符等时值较长的节奏型开始(如图2)。

图2

2.前一乐句的最后一个音和下一乐句的第一个音是同音或等音(如图3)。

图3

3.多用同音连线(如图4)。

图4

这三处明显的特点让乐曲似乎连成了一个整体,旋律此起彼伏,此消彼长。这种形式更像是圆拱形的教堂,也像是教堂建筑设计里圆形或椭圆形这个几何因素的体现。高声部象征着最顶部的位置,也就是教堂的屋顶;圆形或椭圆形本身没有棱角,无边无际,更像连线在乐句中的体现;另一方面,《G弦上的咏叹调》旋律声部,有较为平缓的起伏,整个声部集中在高音区,运用大量的连线,也体现了巴洛克建筑用波浪状曲线赋予建筑以动感形式的理念。

三、关于《G弦上的咏叹调》中声部与教堂四壁探究

《G弦上的咏叹调》中声部有很多节奏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例如,在下图中,第二小节节奏型相同,并且有相同的连线位置;第三第四小节,有相同的空拍位置,从整体上看节奏型相似。如图5在建筑结构上,墙壁有四面,两两相对,其中一个平面平行于另一个平面。中声部相互对应的结构更类似于教堂四壁相互平行对应的建筑结构。

图5

(一)关于《G弦上的咏叹调》四声部与教堂整体探究

通过《G弦上的咏叹调》整首谱例,可以观察到高声部和低声部中,没有出现休止符,从头到尾是连贯的,没有休止或者停顿的地方,从谱面上看,就像是一个整体。前文论述,低声部类似于教堂的底部,高声部类似于教堂的圆顶。在建筑中,地面和屋顶部分是一个整体。在现代建筑中,通常采用混凝土来浇灌,在古代的建筑中,会采用其他粘合剂作为材料。从作品的这一特点上来看,能再次论述上述整体性的观点,也符合建筑的特点。在中声部,出现少量休止符,中声部类似于建筑中的墙壁,墙壁把一个大的空间分隔成一个个小的空间,是独立的部分而非整体。综合上述特征,音乐的四声部框架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建筑的框架。

(二)关于《G弦上的咏叹调》装饰音与教堂建筑风格的探究

巴洛克时期的建筑是从文艺复兴式脱胎成长起来的建筑风格,在装饰上富丽堂皇,有强烈的色彩对比,着重于色彩、光影和雕塑性。但欧洲的大教堂建造工程浩大,往往会历时百年,所以常有一种建筑风格兼有其他多种建筑风格。比如文艺复兴式的外观加巴洛克式的装饰等等。

巴洛克时期前的音乐,受宗教思想的影响,以声乐作品居多,器乐作品较少,且不论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旋律较为单一,节奏相对简单。在巴洛克时期,器乐作品猛增,键盘乐也随之发展。作品节奏形式变得复杂,旋律多用复调手法,并加入很多加花的部分,这就是常说的装饰音。

《G弦上的咏叹调》在旋律上加入颤音,在节奏上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有各种符点节奏,增强了乐曲的装饰性,不同于以往的风格特征。在这一时期的建筑上,通常在教堂窗户的形状和色彩上做点缀,在建筑的雕刻上做修饰。该曲的装饰音和建筑的雕刻图案似在模仿巴洛克时期的夸张风格,在这一点上,音乐和教堂建筑出现了同一性。

《G弦上的咏叹调》与西方教堂的音乐性探索,是巴洛克时期音乐艺术与建筑艺术的对比性探索的一个引申,两者跨领域的对比研究,有助于对巴洛克时期艺术方面更深刻的了解,甚至也有助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比如艺术与人文地理学或几何逻辑学的对比研究。总之,文化是相通的,人类留下的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进行更深刻地认识。

猜你喜欢

巴洛克咏叹调巴赫
感知、认知与演绎整合下的中提琴表演艺术教学新探——以咏叹调《请让我哭泣吧》创编教学为例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巴赫
咏叹调
我是听巴赫的
我是听巴赫的
巴洛克风情
音乐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