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纱线止血法在预防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中的应用
2020-09-25胡璐璐
胡璐璐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江苏 常州 213000)
透析分为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以血液透析应用最为广泛,占透析的70%~80%[1]。自体动静脉内瘘(atteriovenous fistula,AVF)具有感染率低、不影响日常生活、可长期使用等优点,已被各国指南及专家共识推荐为血液透析首选血管通路。大部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每周需透析2~3次,每次均需进行内瘘穿刺。内瘘穿刺多使用16G血透用穿刺针,针头尖锐且管径较粗,皮肤难以与穿刺针紧密贴合,导致血透过程中,血液从空隙中渗出。血液透析中肝素钠的使用也增加了内瘘穿刺点渗血的风险。同时,终末期肾病患者多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贫血等症状,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穿刺点渗血的发生[2]。长期慢性失血不仅加重了患者贫血症状,影响了透析治疗的效果,还增加了感染的风险。临床上对于内瘘穿刺点渗血多采用棉球按压止血法,然而棉球压迫的力度难以掌握,力度过大可影响血流,力度过小则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渗血严重时还需重新穿刺,增加了患者躯体痛苦及心理压力。我科发现无菌纱线止血法可有效改善透析过程中穿刺点渗血情况,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7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15例,男68例,女47例,年龄38~79岁,平均年龄57.2岁。随机分为试验组57例和对照组58例。纳入标准为:(1)长期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并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2)每周透析2~3次,每次3~4 h;(3)内瘘使用时间2~96个月;(4)排除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者;(5)均使用16G一次性动静脉内瘘穿刺针;(6)对本研究表示知情同意。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每周透析次数、内瘘使用时间、内瘘穿刺方法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无菌棉球压迫止血法,即穿刺成功后去除穿刺点周围的胶布,用棉签擦去穿刺点处的渗血,将无菌棉球覆盖在穿刺点处,并用胶布加以固定。试验组则采用无菌纱线止血法。(1)穿刺成功后去除穿刺点周围的胶布,用棉球擦去穿刺点处的渗血;(2)取一块无菌纱布,抽出其中3~5根长约10 cm的无菌纱线,用示指及拇指将其拧成一股纱线;(3)将拧好的棉线置于穿刺针下方拉近穿刺点,将纱线垂直与穿刺点上方,保持两边对称。将纱线顺一个方向拧成麻花状,使其严密包绕穿刺针,并使纱线根部恰好堵住穿刺点。沿进针方向拉紧纱线后,用胶布将纱线加压固定于患者皮肤上。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情况。渗血情况分级如下[3]:(1)Ⅰ级:无渗血;(2)Ⅱ级:穿刺1 min后渗血停止;(3)Ⅲ级:穿刺30 min后穿刺点仍有少量渗血,之后渗血停止;(4)Ⅳ级:穿刺后渗血不止,需重新更换穿刺部位。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ASS 22.0统计软件,由双人核对后将所有数据输入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及x2检验,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情况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试验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情况的比较[n(%)]
3 讨 论
目前,动静脉内瘘以其留置时间长、感染率低、并发症少、血流量充足等优点,已成为国内超过9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血管通路。然而,反复穿刺内瘘可不同程度地损伤血管壁,使其弹性下降,局部皮肤组织松弛、变薄,影响穿刺创面的愈合。加之血透过程中抗凝药物的使用及血透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等问题。血透过程中极易引发穿刺点渗血,不仅影响透析效果,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反复多次出现穿刺点渗血不止还会引发患者的不满,诱发护患纠纷。传统无菌棉球按压法虽有一定的止血作用,但如渗血较多,则需多次更换棉球,不仅增加了穿刺点感染的风险,还诱发了患者焦虑、抑郁、担忧等不良情绪。本文显示,将无菌纱线拧成麻花状紧紧包绕在穿刺点处,堵塞了针眼与皮肤之间的空隙,且纱线吸收血液后可迅速膨胀并凝固,阻止了血液继续渗出。此外,拉紧无菌纱线也可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同时,无菌纱线表面带有负电荷,与血液接触后可启动人体内源性凝血机制,产生纤维蛋白从而起到止血的作用[4]。
值得注意的是,整个操作过程中需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要求带无菌手套,并保证一人一更换手套,谨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综上所述,将无菌纱线止血法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显著改善了内瘘穿刺点渗血情况,预防并减少了患者慢性失血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身心痛苦,且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经济实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