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河汉界岂止在战场
2020-09-25王兆贵
王兆贵
楚汉相争,之所以刘邦胜出、项羽败亡,在很大程度上是心力较量的结果。尽管不能简单地说刘邦赢在自信、项羽输在自负,但就他们各自的心态而言,大致还是有些道理的。
自信与自负
说到自信,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和氏璧的故事。卞和相信自己的眼力,即使两次被权威否定,也先后失去了双脚,但他仍然坚称自己得到的石头是一块璞玉,并最终得到了证明。明代河东学派的创始人薛瑄在其所撰《读书录》中,多处谈到自信。他认为,见解明澈的人应当自信,不可因别人说了什么而改变,既不能因称誉和奉承而振奋,也不能因毁谤和侮慢而沮丧。唯笃于自信,才不会为富贵贫贱所累,然后能成大事。对于成大事者来说,自信心尤为重要,但也须有底气才行。缺乏底气的盲目自信是固执,是自负。自信的底气取决于实力,更取决于眼力。具备眼力的拼搏是自信,缺乏眼力的赌博是自负。自信与自负,看似一字之差,反映出的却是建立在实力和眼力基础上的心力的差距。自信的心态与自负的心态,行为不同,结局也不同。自信既能促人自强,也能催人奋进,从而超越自我,走向成功;自负既能令人疯狂,也能使人迷茫,从而屈服自我,导致失败。
汉高祖(前256—前195) 明人绘
刘邦的优势
刘邦的队伍,草创初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连绿林响马都不如。即便后来打了几场胜仗,但仍然不是一支像样的队伍,比起朝廷正规军和严整的项家军,差了不止一两个档次。但刘邦不仅自信满满,而且能屈能伸,即便濒临绝境,也毫不服输。前期的攻打襄城,后期的奔袭咸阳,他都中了范增的圈套,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几无胜算,可他就像脱了缰的野马,无所畏惧地驰骋开来,所遇艰难险阻都被他的自信化解了。刘邦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得益于他没有贵族子弟身上常有的那些华而不实的习气,不论是选人用人,还是攻城略地,没有那么多清规戒律。须借力于他人时不顾惜面子,该服输示弱时放得下身段,能用得上的手段不拘形式,能争取到的机会决不放弃。刘邦赢了不张扬,一鼓作气“投注”;输了不沮丧,一门心思“翻本”。只要有成功的可能,他都愿意接受指点,并敢于试上一试。这样的心态,使得刘邦能够在困境中熬过对手,反败为胜,最终问鼎天下。
项羽的弱点
比起刘邦,不论在胆略上还是本事上,在威望上还是底牌上,项羽不知高出多少倍,且他屡战屡胜,事实上已经接近成功,到头来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虽然可以给出很多原因,但既非项羽自叹的“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不全是韩信概括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项羽并非输给了刘邦,而是输给了自己。他太自负,太爱面子了。由于他的自负,放走了韩信,气走了范增,使得他在一意孤行的狭路上越走越远。即使鸿门宴留下后患、垓下之围穷途末路,也并非没有翻牌的机会,可惜一错再错之后的他仍然顾惜面子。突围后本可渡江休整,徐图东山再起,但他却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为由而自暴自弃。要面子要到这个份上,谁又能救得了他呢?只能徒唤奈何了。
在中国历史上,除去神话传说,没有哪位英雄能像项羽那么豪情万丈。他的存在,无疑是华夏大地上彪炳千秋的史诗级人物之一;他的陨落,也无疑是历代名人著文咏叹、赋诗咏怀、凭吊怀古的不二题材。且不说司马迁视其为帝王,以“本纪”的规格为其立传,仅从诗词中那些壮怀激烈的名句,就足以领略到项羽的人生结局是多么悲壮。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意在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无意中却点到了项羽的死穴。其实,不独李清照,杜牧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同样是觉得项羽兵败后有可能东山再起,只是他把颜面看得太重了。但是,反过来说,项羽若肯回江东,那他就不是项羽了。
能成大事的人,最忌从心所欲、感情用事、过度自负、一意孤行。项羽尽管治军很严,但他有时过于率性。高兴时,他容易放纵罪恶;愤怒时,他常常滥杀无辜。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要有狼性,所谓虎狼之师。这一点,刘邦做到了,项羽也做到了。同时还需要有人性,所谓仁义之师。这一点,刘邦做到了,项羽却没做到。表面看来,输赢只在一瞬间,事实上,却是渐变累积起来的突变。
话又说回来,胜者自可为王,败者未必是寇。胜利了的王者不乏阴险狡诈之徒,失败了的英雄也多有光明磊落之辈。这也许就是后世对刘邦颇多微词、对项羽常有悲歌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