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TEM理念下培养初中生侧向思维的策略
2020-09-24杨金龙
杨金龙
【内容摘要】随着广大初中生接触的课程数目正逐步增多,其逻辑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强。这也会为STEM教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先分析目前STEM理念发展的情况,之后再有效地分析目前初中生侧向思维的应用策略,希望能够给大家更多的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STEM理念 初中生思维 侧向思维 应用策略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每个阶段学习的内容都会直接合并到學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在STEM理念下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而且还能够更好地促进初中生进行健康成长。另外,在STEM理念下,初中生的侧向思维能力也能够有所提升。本文主要讲述在STEM理念下培养初中生侧向思维的策略。
一、STEM理念
STEM教育理念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STEM教育理念和创客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身也是创客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实际发展的过程来看,STEM教育可以将科学、技术和工程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将不同的科目得以整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侧向思维的概念
侧向思维又被称为“横向思维”。这种思维本身和“纵向思维”相互对称,也属于一种非常规思维。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主要可以将总体模式和问题要素更好地联系在一起,并采用非逻辑的方式进行思考。侧向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要素之间的结合点,并有效地寻找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种模式下,理智主要控制着整个思维的过程,在学习初中各大学科中也非常常用。
三、侧向思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很多初中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头脑转速也很快。如果能够积极地运用侧向思维,就能够更好地解决相关的问题。很多物理学名人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侧向思维。例如,瓦特因为看到了沸腾的水而联想到了机械做功,后面又开始细心研究蒸汽机;阿基米德则可以将浴缸中的感受和测定的物质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并在具体分析之后得到了阿基米德定律。这些都是侧向思维的典型表现。
1.全面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多观察周围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侧向思维。第一,学生可以在观察到周围的现象之后,重新联想到一些别的东西。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有效地观察。切忌采用一言堂的方式来上课。例如,普通的电灯在正常发光时,电流通过灯丝来做功,从而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电灯在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其亮度要比新买的时候要暗。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可以回答灯丝因为受热而出现了升华。如果灯泡实际的电阻变大,则灯泡的实际功率要变小。电灯的灯在发光的过程中,多数都遵循反射的原理。其实,学生在回答这一类问题时,多数会遵循侧向思维的原理。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拆开一个电灯进行讲解,并告诉学生关于能量转化的故事。
2.通过做实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学生平时可以通过广泛阅读来培养自身的侧向思维。例如,初中生可以联系到之前看到的“曹冲称象”“青霉素发明”等故事去启发自己的侧向思维。可以在课堂上用简易的模具模拟“曹冲称象”的场景。从而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进行侧向思维。
多数初中生在做初中物理题时,会遇到如下的题目:农民在清除黄豆中夹杂的砂砾时,通常都会将黄豆放置在倾斜的桌面上。这样,黄豆就会顺着桌面滚下来,而砂砾却留在了桌面上。针对这道题目的选项有如下几个:
A.砂砾的密度要比黄豆的密度大
B.砂粒要比黄豆的体积小
C.砂粒要比黄豆对桌面的压力小
D.砂粒所受到的滑动摩擦要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大
这道题目的正确选项是D。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需要综合考虑砂砾和黄豆的体积、质量和摩擦力等多种因素。其实,在思考的过程中也采用的是一种侧向思维的方式。其实,物理中还有很多题目是和生活中的现象有直接的联系,学生需要采用侧向思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遇到一些物理题时,老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软件来制造场景,从而让学生明白题目内部所蕴含的原理。学生往往通过观察实验的场景,就能够有更好的侧向思维。
3.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从而引发侧向思维
例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用电流表来测试电流。或者让学生坐在一起设计电路。并有效地说出各自的想法。这样,学生之间就能够相互讨论,从而更好地引发侧向思维。因为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老师只有将力学、浮力、电路、机械能、压力和压强等方面的知识都结合在一起,并让学生相互进行讨论,才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的侧向思维。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引入初中物理的案例来培养学生的侧向性思维。在STEM理念的教育下,学生往往能够变得更加独立。也会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用融会贯通的思维方法来解决有关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使得他们做题的质量变得更高。
【参考文献】
[1] 蒋志辉、赵呈领、周凤伶 等. STEM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生学习力养策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7(3):69-74.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丁嘴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