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泗州戏传承与创新
2020-09-24许海燕
许海燕
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在皖北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古老的淮河自西往东千年流淌,孕育了灿烂的黄淮文明。泗州戏是皖北的地方戏,是黄淮文明的重要元素。它脱胎于“拉魂腔”。“拉魂腔”曾流行于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和江苏省四省交界处。旧时的泗州戏是以说唱为主要形式发展起来的。其唱腔风格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乡土气息浓郁。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决口,夺淮入海,淮海地区成为一片泽国,大量灾民举家逃亡、迁徙,遍地哀鸿。为了谋生,拉魂腔艺人挨门乞讨,唱起了哀怨动听的曲调。这些曲调颇具地方风格与韵味,所以说“拉魂腔”仿佛是从东北方水上漂来的迷人曲调。
1952年,在全国范围的戏曲改革中,皖北地区的拉魂腔正式更名为泗州戏。 2006年泗州戏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在推行“非遗”保护与创新过程中,让民间艺术摆脱生存的困境,实现地方戏曲在新时期的繁荣和发展,是一个值得学术界及社会各界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文本将从泗州戏的剧本内容编写、音乐表现形式、媒介传播途径、人才队伍培养等四个方面对泗州戏传承与创新问题进行探析。
1 泗州戏剧本内容上的传承与创新
文艺植根于人民,植根于生活,脱离了人民群众和日常生活,文艺创作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泗州戏的题材大多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能反映时代主题,能够让群众在观看泗州戏时更有真实感,更能产生共鸣,能够拉近节目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2]。如:泗州戏《拾棉花》,讲述一对姐妹相约到田间拾棉花,途中发生的一些逗趣故事,行云流水的唱腔唱出了两个小姐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而种植棉花是20世纪皖北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拾棉花是老百姓日常劳动生活的一部分。再如:泗州戏《打干棒》中所唱的“打干棒”,也是旧时老百姓经常做的一件事。20世纪的皖北用的是柴火灶做饭,当时的主要燃料是庄稼秸秆,这种燃料基本不够用一年,所以很多人家需要去田野路边采集枯树枝,也就是当地所说的“打干棒”。这些作品都是对旧时代生活的深刻反映,接地气的题材赢得了百姓的喜爱,因此传唱至今。而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皖北年轻一代很少种棉花了,更不再需要去“打干棒”了,因而,当代泗州戏作品的剧本内容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时代背景下,当代创编的泗州戏剧本内容与时俱进,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如大型现代泗州戏《书香门第》,通过讲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皖北农村部分家庭还不重视孩子读书学习,一位出身贫寒家庭的赤脚医生历尽艰辛陆续把三个孩子培养成大学生,从而影响并形成了农村孩子读书学文化的乡风。引人入胜的生活情节,鲜明的主题,积极向上的精神,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被选作宿州市“戏曲进校园”的保留剧目。扶贫工作一直是我国重视和积极推行的工作。以在泗县扶贫期间殉职岗位的年轻干部王亚楠为原型创编的泗州戏《扶贫部长》于2017年在泗县全县巡演,颂扬了扶贫干部勤恳工作、带领群众创业脱贫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优秀榜样。
泗州戏剧本的创新需要增加现代创意,充分吸收实验话剧、小舞台剧、电视短剧和网络短视频等新型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文化元素,演唱老百姓身边的真人真事,传播正能量,感染和鼓励广大群众。现代泗州戏《绿皮火车》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获奖,其题材是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绿皮火车,承载一群怀揣梦想的农民工在寻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乐观向上、勤劳质朴的精神风貌,凝聚了时代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可称之为现代泗州戏精品。这些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艺术家的提炼和艺术再现,既表现了大众熟悉的生活内容,也提高了人们的认知觉悟[3]。
2 泗州戏音乐形式上的传承与创新
自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泗州戏凭借其深厚的群众基础,2006年成功入选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功申遗后,当地政府和泗州戏传承者一直在探索非遗传承与创新。他们尝试采用戏歌、音乐剧和当代的音乐表现形式来吸引更多、更年轻的观众。“戏歌”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在中国文艺舞台上出现的一种以戏曲基调为主旋律的歌曲演唱形式,既有流行歌曲的风格,又有戏的韵味,深受群众喜爱,感染力很强,更容易传唱。
1998年,由泗州戏作曲家晨见创作了一首泗州戏戏歌——《要听还是拉魂腔》。这首融合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和泗州戏唱腔特点的戏歌,采用男女声领唱、对唱、合唱等演唱形式(见谱例1)。
男声采用泗州戏的“扬腔”“起腔”,充分展现了淮北地区男人们的纯朴和豪爽的性格特点;女声采用“立腔”“小嗓子”等唱腔特点,表现皖北女性泼辣活泼的浪漫风韵,最大限度地展现了泗州戏唱腔的艺术魅力。另外,泗县话的RAP说唱,也为这首戏歌增色不少,不仅更好地体现了时代气息,也符合当地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使听众如痴如醉。这首令人耳目一新的泗州戏歌荣获了1998年全国戏歌邀请赛的优秀表演奖以及优秀作曲奖(本届比赛最高奖)。近年来,该戏歌还被改编成江苏淮海戏版和山东的柳琴版,在山东省和江苏省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喜爱。
泗州戏戏歌成功实现了传统泗州戏戏曲与流行歌曲相结合的传承与创新思路,为泗州戏的传统与现代歌曲的创新找到了一个最佳契合点,深受演员和人民群众的喜爱[3]。越来越多的泗州戏戏歌也相继问世,如《淮河岸边好家乡》《清水湾》和《如今又唱拉魂腔》等,均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受到大众的欢迎。
2017年,由著名泗州戏艺人陶万侠、 孙梅等主演,宿州市泗州戏剧团参演的现代泗州戏音乐剧《情系拉魂腔》上演。该剧加入一些现代音乐剧在叙事功能和艺术创新上的新元素。通过泗州戏表演艺术家周凤云回忆自己学艺、卖艺、传艺的大半生的倒叙、插叙的形式,对泗州戏的发展过程做了一次较全的梳理。这种新颖的、舞台电影似的泗州戏音乐剧形式,令观众耳目一新,增加了泗州戏的趣味性、艺术性,为泗州戏的传播做出有益的探索实践。
上述音乐形式的出现,为传统泗州戏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拓宽了泗州戏在舞台上的呈现方式以及生存空间,是地方传统戏曲为适应时代要求而主动探索的积极尝试。
3 泗州戏传播方式上的传承与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衰关系到民族自信和社会进程。进入21世纪以来,对文化自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然而,文化自信建设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创新[4]。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以下称《纲要》),首次将“音乐产业发展”列入“重大文化产业工程”。泗州戏以弘扬真善美的方式给人以启迪和鼓舞,激发人们为构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在精神生活中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
泗州戏由当初的“跑坡”艺人发展为专业演出的剧团,当年的表演场地是农村农闲的“打麦场”,要想听一出泗州戏,必须得到现场去。而今,足不出户,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听到乡音。2012年在安徽省泗县由安徽电影制片厂和泗县人民政府联合摄制的电影《情系拉魂腔》,很好地展现了泗州戏文化的内涵与魅力。《情系拉魂腔》是一部具有强烈地域音乐特点的电影。以孟凡玉教授提出的区域音乐三个层面来看,苏、鲁、豫、皖四省是拉魂腔音乐的原生地域。由拉魂腔派生的泗州戏、淮海戏、柳琴戏流行于这四省交界之处,同源异枝的三个剧种,具有很多共通性[5]。影片中,熟悉的生活风貌、感人的情感表达吸引了拉魂腔原生地域的观众共鸣。该片较好地展现了地方泗州戏的魅力与生命力。
泗州戏纪录片《草根的喜剧》,真实记录了泗州戏传承走过的生存历程。泗州戏艺人面对萧条的泗州戏市场,如何改革,使泗州戏得以延续发展的故事。片中几位老人支起乐器,开唱泗州戏,回忆起自己唱戏的大半生,无不让人动容,让观众看到了他们为泗州戏得以延续和发展做出的努力和执着坚守。
综上,泗州戏音乐剧、电影、纪录片的拍摄,都是泗州戏传承者的积极尝试,他们尝试着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吸引更广泛的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体,拓宽泗州戏的传播方式,用声音和图像方式传播泗州戏、发展泗州戏。通过音乐剧、微电影等方式利用微信、头条等短视频的转发功能,实现泗州戏的快速传播。可见,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号召下,泗州戏艺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泗州戏的传承努力践行着。如今随着现代传播手段的普及,网络平台、移动通信手段等与泗州戏传播的融合,如APP、网络视频等,让泗州戏的传播更加方便和快捷,也为泗州戏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6]。
4 泗州戏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传承与创新
泗州戏传统的传承方式主要是戏班里师傅带徒弟或者梨园世家内传习。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泗州戏艺人练就了高超的技艺。尤其是经验丰富的实力演员能够在舞台上即兴重组篇子,进行精彩表演。但更多的泗州戏演员,因为当时的经济条件限制,没有机会进入学校受教育,所以文化水平与专业理论水平普遍不高,不能够及时记录与总结实践经验,而造成了泗州戏艺术理论研究的空缺。
而今,在大力弘扬发展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在政府力量的支持下,泗州戏传承有了更大更广的平台。如坐落在皖北宿州的本科院校宿州学院依托本土资源,与泗县人民政府合作办学,成立泗州戏学院,并于2013 年正式招收泗州戏表演专业方向的学生。随后,泗县泗州戏剧团、宿州泗州戏剧团与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签署协议,开展泗州戏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剧团与高校联合培养是泗州戏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之一。高校与地方剧团的合作办学,能够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理论研究水平高、研究方法科学的优势,及时总结泗州戏的实践成果。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策略,积极为地方戏曲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支持。
此外,现代院线制戏曲培养机制,以及剧团联盟,各种地方戏的联盟,创新演出和市场运作方式等,也在泗州戏的繁荣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宿州学院创办了泗州戏学院,外聘泗州戏省级传承人等名演员来校教授泗州戏,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师徒或家族内传承的局限性。学校系统地表演课程和文化课程为学生夯实了专业基础,为他们日后从事泗州戏的相关工作打下了基础。毕业的学生有能力回到剧团、文化馆等相关部门工作,为泗州戏的表演及研究团队注入了新鲜血液。剧团联盟是近年新兴事物,通过剧团联盟,创新演出和市场运作方式,既可以展示不同剧团的优秀作品,丰富节目内容,提高演出质量。与此同时,在江苏省、河南省、山东省等地都有泗州戏等地方戏联盟,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分享也促进了不同地方戏的文化互文和共同进步,也可为泗州戏及其他地方戏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5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泗州戏既面临日趋多元的文化浪潮冲击,但也适逢举国上下弘扬传统文化、支持戏曲发展的良好机遇。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和机遇,泗州戏的艺术工作者紧随时代发展主题,在剧本内容题材编写、音乐表现形式、媒介传播途径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展现了泗州戏这一地方传统戏曲的魅力与生命力。